鐘澤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2)
學校體育的發展邁出的每一步都與國家各個時期出臺的學校體育法規政策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學校體育政策是研究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實現學校體育發展目標的重要干預手段,它本身承載了非常明確的學校體育特定時期的發展取向。
自1990年以來國務院、全國人大等國家層面、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各部委出臺的各項政策法規,部委以上層次的各級主管部門先后出臺的政策和法規有29部,其中有宏觀的綱領性文件,但更多的是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實施辦法和標準,從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具體內容、評價標準、監督機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說明。但各項法規在各省市落實中主要存在問題:一是現行部分政策法規頒布時間較早,部分條款不合時宜。二是省市保障性政策(辦法、條例等)較少,缺乏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法規中原則性的規定要進一步細致化、明確化的地方性法規和配套措施。三是現行政策法規多為操作性規定,缺乏懲治性條款,使得這一條款的法律實效無法發揮。
自1990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頒布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學校體育法規,這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正在逐步步入法治軌道。然而,各項法規的實效如何呢?依據調查和相關文獻表明,我國中小學體育政策法規的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一是體育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力度欠缺,成為師生政策法規意識不強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一線體育教師對政策法規的理解和把握不清晰和準確,必然會為各項任務和規定的執行“缺斤少兩”,這一現象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存在主觀上對學校體育法規落實的意識不強,這會成為制約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健康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二是學校體育法規的法律實效的缺失,使學校體育工作缺乏推動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時有發生,學校體育法規實效存在嚴重缺陷。三是校園學生運動傷害事故責任認定的困惑,成為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的后顧之憂。四是學校體育場館數量和面積不足,成為制約學校體育政策法規落實的“瓶頸”。場館的數量和面積問題在短期根本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城區學校,這已成為大多數學校體育教學和課余活動開展的瓶頸問題。
第一,要成立獨立于教育行政系統的督導機構。這一想法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了嘗試,但機構具備了獨立性,但人員卻存在著對系統的依附性。所以,要實現督導機構的獨立性,一是要引入三方機構,確保機構本身的獨立性,獨立于教育行政系統,具有人事權、財務權的獨立自主;二是機構組成人員的多元化,如:高校專家學者、家長媒體人員等等,只有監督主體具有監督的獨立性,其客觀性和權威性才可能確保,并提高政策法規的執行力。
第二,強調社會監督。社會監督是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的一種非官方監督,它包括各種社會團體監督、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公民個體監督等。可以通過對學校體育政策執行的適時報道,以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生體質健康檢查結果公告制度的逐步實施,提高學校體育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將其納入社會監督的視野。
政策執行力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將政策所規定的內容變為現實的過程。問責制是一種責任追究制度。有權必有責,對因不作為、亂作為或不當作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應追究其責任。首先是對校長的責任追究和問責。通過設置責任追究和問責等手段對不執行國家法規政策的校長予以鞭策,其目的是提高校長落實政策的執行能力。
其次是對行政部門負責人的責任追究和問責。當前,在地方政府、教育及體育或者衛生行政部門,尚未形成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的機制。由于缺乏責任追究和嚴格的問責制度,學校體育法規政策的落實就缺乏嚴格監督,學校在落實各項政策的過程中會大打折扣,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
2007年中央7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全面組織實施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并逐步加大體育成績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中考成績中的分量”。考試加分作為一種引導機制和手段,已經為很多地區所采用,但方案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以及健全的監督機制是影響政策實施的關鍵,如果相關制度的不完備,會產生不良的負面影響。
中小學生參加體育運動造成的傷害及其賠償問題,不僅作為制約目前學校體育健康有序開展的一個困惑和顧慮,從法律體系完善上,也成為民事賠償體系中倍受關注問題。但目前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育運動賠償制度不健全,賠償途徑單一,基本上由事故責任人進行賠償,但由于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并且缺乏認定和劃分責任的相關法律法規細則,事故責任人的認定難以明確,具體到體育傷害事故個例上,仍然缺乏可操作性。既無法完成對受傷害學生損失的彌補,又無法分擔學校因學生體育運動傷害賠償造成的巨大經濟壓力和社會聲譽影響,給學校組織開展體育運動帶來巨大壓力。這一問題的解決已迫在眉睫,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的法規體系。目前,僅有教育部2002年9月1日由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是專門針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依據的法規,但教育部門出臺的法規條例,其法律效力層次較低,部分規定與民事法律相抵觸,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學校的舉辦者在學生安全方面的責任未予以區分和明確,故在實際處理過程中無法適用。二是成立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糾紛調解和仲裁機構。近年來,因學生傷害事故引發的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糾紛屢有發生。重要原因是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缺乏明確法律依據和第三方的仲裁和調解機構。在立法調研中,各地特別是中小學校對這一問題反映強烈,迫切希望通過立法加以解決。三是建立健全學生傷害保險機制。完善的法律體系只能解決事故責任的認定、劃分和賠償的問題,但無論是作為學校還是學生,在承擔責任和賠償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建立健全保險機制就是要通過這一渠道更有效更徹底解決雙方的顧慮。其一要通過立法增加校方責任險法律實效。其二要通過立法明確校方責任保險的強制保險屬性;其三要增加針對體育器材、體育運動意外等領域的險種,并適當增加賠償額度。
目前,許多中小學辦學規模的盲目增加,成為體育師資,教學場館和硬件設施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科學規劃和調控辦學規模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首先,做好我國中小學教學資源評估工作。評估就是要讓每所學校對本校的生源質量和結構、體育教師、體育場館(地)、器材設備、體育經費投入等軟硬件資源、所在區域的特點和需求等情況有客觀、明確的認識,并對其辦學目標、辦學規模、辦學功能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定位。其次,要依據評估結果進行規模調控。依據目前辦學條件,短期解決軟硬件的“瓶頸”問題的最快最有效措施就是要依據各學校的現有辦學條件,適當調控其招生計劃,逐漸調整招生數量,控制其辦學規模。其次,實施小班化招生、管理和教學。小班化教學和管理是國內外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需求和必然。要緊緊抓住生源減少的有利契機,出臺政策和措施,整合資源,改變教學和管理策略,實行小班化招生、管理和教學,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模式,堅決杜絕重點班、實驗班和大班額。
[1]彭雪涵.改革開放時期學校體育政策法規的文本解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5(32):77-80.
[2]付慧宇.高中體育考試改革探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3(27):275-276.
[3]任杰,平杰.青少年體育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干預策略[J].體育科學,2012,9(32):31-34.
[4]劉彩鳳.美國學校體育與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基于技術框架的分析[J].體育科技,2012,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