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紅 周冠雄
目前老區大學生普遍不愿意將戶口遷來學校,這是一個新動向,值得高度關注、研究,在判明發展方向的前提下,適當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從而更好地與國家戶籍改革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從戶籍檔案管理角度來看,高校出現的新問題、新動向。目前大學生戶口遷來學校的不到百分之十,而且逐年呈下降趨勢。這種現象不是個別學校的問題,而是普遍性的現象。特別是2013年,戶口遷來學校的新生,不到5%。有的學校一年招生數千,遷戶口來學校的不到二百,急劇減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中小城鎮考生愿意將戶口遷來學校。遷戶口來學校的考生主要是縣城,或者鄉鎮的非農業戶口的考生。據調查,驅動學生遷戶口來學校的動力是:戶口由小中城市遷往中大城市,將會有更多的機會。與此相反的是,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考生幾乎不把戶口遷來學校。據調查,學生不愿遷戶口的原因是:由大城市遷中等城市不合算;中等城市遷中等城市嫌麻煩。
2.老區農村考生幾乎不遷戶口來學校。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本世紀初,農村考生,特別是老區考生非常積極地把戶口遷來學校。驅動他們的動力是:只要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就跳出農門了,更不要說將戶口遷入大中城市,這是全家的希望,甚至是全村的驕傲。自2001年以后,老區農村考生的戶口遷來學校的逐年減少。學生畢業就業不需要戶口從學校遷出,照樣可以就業,在城市購買房子,也可以城鄉無區別,都可以購買,在城市養老保險、小孩教育等事項都不由戶口決定,而是由所在地的居住時間所決定,因此戶口不再是人們在城市就業、購房、受教育等的依據。戶口在高校只是一個過渡時期,學生畢業后必須遷出。如果戶口在高校期間沒有好處,甚至影響學生利益,學生及其家長當然不愿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根據本課題組初步調查,目前老區農村考生幾乎無一人將戶口遷來南昌高校。
3.戶口已在學校的學生也想方設法把戶口遷回農村老家。一些在校尚未畢業的老生,甚至是研究生,申請將戶口遷回老家。有的是要維護拆遷利益,有的是要維護家里的承包地,有的是要購買住宅,名堂眾多,歸納起來,就是戶口放在學校影響了他們在老家農村的利益,只是戶口沒有遷回去的充分理由,有的人望難止步,但是戶口放在農村老家,不要遷來學校的觀念已經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了共識。
考生戶口不遷高校的深層原因有許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農民家長對戶口城鎮化政策有自己的解讀方式。農民們不是完全根據文件規定來思考問題,有的時候,他們會根據具體的現象來思考問題。例如,目前地方相關政策規定:城市戶口不能遷往農村,已經將戶口遷出的農民不能再把戶口遷回農村。于是農民認定:現在農村戶口吃香,不能隨便遷出去了。國家公安部頒發的《意見》規定:“在保障農民權益方面,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現階段,落戶城鎮的農民是否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必須完全尊重農民本人意愿,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收回。”這就是說,在江西境內,城市居民不能夠去農村購買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的權益受到保護。在戶口放在農村更有利的情況下,農民家長當然不愿把自己小孩戶口遷往高校。
2.考生戶口遷往高校實行自愿原則。2001年始,北京市,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門出臺一項規定,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可以免去將戶口遷到學校所在地的繁瑣手續。即使考上外地院校,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戶口也可以不遷。如此一來方便了學生和家長,于是國內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類似的政策。既然是自愿,農村戶口又比城市戶口更好,當然家長就會把戶口盡可能地放在農村老家。
3.國家農村政策好,農民不愿將戶口遷出農村。近三年,國家農村政策力度大,農民普遍得到實惠,有的地方,特別是城鄉交接處,農民獲得的實惠更大。農民普遍舍不得將戶口遷出農村還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深層原因:第一,戶口遷出后,所有補貼都要打折扣。現在的建設工程如火如荼,征地現象比較普遍,或者征宅基地,或者征農業用地。征宅補貼,以所在戶口人數為標準進行補貼;征地補貼,以所在地戶口人數和征地面積為標準進行補貼,人多獲補貼多,人少獲補貼少。第二,戶口遷出,耕地有減少的憂慮。盡管政府有承包土地長期不變的政策,但是,誰能保證村集體對土地進行調整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是時常有的,如果戶口不遷出,土地就沒有減少的危險。對農民來說,耕地在,生活保障在。現在國家對耕地不但不抽稅,每年每畝還給160元補貼。第三,實際上,農民把承包耕地看作自家永久財產。盡管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但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家庭長期掌握使用權,實際上,相當多的農民搞不清楚使用權和所有權的關系,已把所承包耕地看作自家永久財產。現今在農村,如要使用他家耕地,支付使用權租金,已是公開事實。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內心深處普遍有著落葉歸根,人老還鄉的觀念,希望在辭工后,或者老了,回鄉種一點菜,自食其力地渡過晚年。第四,對城市變化莫測的自衛。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讀書,希望實現擠進城市中高層社會的夢想,但是也有很多不測的事情發生,如經商失敗,民工被排擠的時候,在城市無法立足的時候,還可以還鄉種地維持生存。保存宅基地和承包地是農民的智慧,也是他們的底線,作為社會精英的人們,從這里應該看出,這是社會和諧的底線。第五,農村社保比城市社保更可靠。盡管目前城市社保金額比農村社保金額大,但是城市開銷大,底層人們養老金額不夠用,這是基本的事實。然而農村養老金盡管更少,但是農村開銷少,勤勞的農民可以自己種菜、養雞、甚至種糧食,因此,凡是可以勞動的農民都情愿在農村,而不愿在城市生活。以上所列,基本上是農民不愿將戶口遷出農村的深層原因。
4.農村戶口的大學畢業生可以在城市就業。2012年2月23日,中國政府網全文刊登了2011年國務院九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該通知要求:今后出臺有關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不要與戶口性質掛鉤。繼續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逐步實行暫住人口居住證制度。在2001年以前,用人單位必須要有三證,即畢業證,報到證、戶口遷移證,造成學生不得不把戶口遷來學校。現在大城市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引進人才都不以戶口作為前提。大學畢業生就業,也有不少去三資企業、民營企業,有的甚至是自己創業,這些單位,不問戶口所在地,只問實際能力。這也是高校戶口遷移量少的重要原因。
學生戶口遷來學校越來越少,高校學生戶籍檔案難以反映學生在校居住真實情況,然而學生在校居住數年不能沒有依據,必須有序管理起來,為學生現在以及將來走向社會提供有效證據。具體來說,建設居住檔案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理由:
1.符合國際接軌的需要。我國居住證制度是模仿、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綠卡”制度而正在建立的一種制度,自2002年發端于上海,以后呈現燎原之勢:上海、北京、廣東、河南、浙江、山東……全國多個省市地區都在大踏步地推進這一制度。在鄭州,憑居住證,外來務工人員也可以享受子女上小學就近分配入學;居住鄭州半年以上的外地人員,可在鄭州辦理駕照和車輛上牌;在鄭州購房;子女接受計劃免疫接種;辦理銀行貸款以及享受勞動就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我國現今采取的居住證管理制度,是在借鑒西方國家某些管理方法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是適合我國市場經濟的有效管理措施。根據《江西省居住證管理辦法》規定:“對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暫住人口實行居住證制度。”高校在讀學生屬于這類人員,因此,可以建立居住證檔案管理制度。
2.與國家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一致。國務院2011年9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強調:“要著力解決農民工實際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為其他暫住人口在當地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對造成暫住人口學習、工作、生活不便的有關政策措施要進行一次集中清理,該修改的認真修改,該廢止的堅決廢止。”高校學生戶口不在所讀書的城市,不能因此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比較好的解決途徑之一,就是所在高校出具該生在讀期間的有效居住證書。
3.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目前在校學生有許多需要使用居住證的地方,如果沒有建立居住證制度,將十分不便。如,學生在學校所在地考駕照,需要出具一張居住證,如果沒有,就不能夠在所學習的城市報考,只能回戶籍所在地報考,這將給學生造成時間、金錢和精力上浪費。國家戶籍改革,就是要除去這些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又如,學生要辦理出國手續,沒有居住證就不給辦理。“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新期待,進一步方便異地就業人員和在讀大學生就近申辦出入境證件,公安部推出便民利民新舉措,決定自2012年9月1日起,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深圳等6個流動人口較多的城市,實施允許非本市戶籍就業人員和高等院校的在讀大學生異地提交出入境證件申請的便利措施。該措施積極探索對公民申辦出入境證件條件和程序進行改革,使流動人口與戶籍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廣,受益群眾多,對便利公民出行,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個措施不久就在各大城市推廣。高校在讀的非本市戶籍學生只要憑戶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證、在學證明以及就讀院校出具的居住證,就可以辦理諸如學生貸款、報考駕照、出國手續等事項,這將是一個方向,因此高校建立居住檔案制度,就顯得特別重要。
注釋:
①根據3013年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保衛處戶籍管理課統計結果。
②江西日報大江網2011年5頁24日10:34《江西戶籍改革人員落戶后與城鎮居民享同等待遇》。
③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胡集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2012年2月23日16時12分。
④江西日報大江網2011年5頁24日10:34《江西戶籍改革人員落戶后與城鎮居民享同等待遇》。
⑤京報網,北京日報網絡編輯劉冬:《非京籍9月起可在京辦護照》,發布時間:2012-08-23 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