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博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我國日語教育因教學對象不同,在課程內容以及課程設置上都存在差異。初級、中級學習者從日語假名開始學習,教師要求學習者掌握日語基本詞匯、短語、句型、句式;要求學習者能主動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培養日語能力。初級、中級學習者能夠進行簡單的日語對話,閱讀文章。另一方面,職業性日語學習者除了要掌握基礎詞匯,還要掌握特定領域的專業詞匯、短語、句型,具有一定的口頭翻譯與書面翻譯的能力。
大學中的日語教育在基礎性教學之上,更注重引進教學理論,使學生的日語學習上升到理論高度。比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阿夏所提出的“綜合·自然·反應”教學法。強調利用聆聽與理解能力的培養來帶動讀與寫的能力。再如:“聲音·語言·入門”理論,這一理論是對“綜合·自然·反應”理論的延伸與擴展,該理論更細致的提出日語教學中應該遵循的步驟。首先,把培養學習者日語表達能力作為重心,日語學習者要經歷五個學習階段,階段一:識別,給學習者播放一段適合其學習水平的語音,學習者在聽的同時要嘗試理解;階段二:模仿,學習者要盡可能從發音、語氣、語速、節奏、聲調上模仿語音。階段三:重復,要反反復復的進行發音訓練。階段四:改寫,在對短文充分熟悉與理解的情況下,嘗試在不改變原文含義的前提下改寫。階段五:考察,此階段需要施教者從短文的內容、細節、結構三個角度對學習者提問。施教者在語言教學中采用恰當教學策略例如:結合正確的例句講解語法規則,進行引導性的提問等。令學習者能夠更加輕松、愉快、主動的接受并且掌握日語。隨著《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階段教學大綱》的出臺,我國的日語教育更加具有計劃性和步驟性?;A階段教學以高等院校日語專業一、二年級的學生為教學對象,對教學內容、對象、課時、學時做出明確的規范與闡述。中高級階段教學主要由課程學習,畢業論文、實習、成績考核四部分構成。并且增設了日本理論語言學、日本文化、日本文學原著選讀等必修及選修課程。
另一方面,我國的日語教育受到歷史和社會因素的制約,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日語教育在我國沒有像英語教育一樣被提起普遍重視。日語被歸納為小語種的范圍,生源、優秀師資力量都較少,缺少教育部門的宏觀調控與管理。由于師資力量本身就較為缺乏,因此教師行業內缺少必要的良性競爭,教師的從業能力與素質無法與時俱進,參加日語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蒲心芰Σ蛔憔蜔o法科學地指導教學,造成了惡性循環。
對于漢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在日語學習過程中可以將漢語與日語進行比較認知,從而加深對日語的理解,逐步學會用日語的思維模式進行交際。對待漢語與日語中的差異性表述方式要重點對待,可以多利用影片、圖像等方式加深學習者的印象。
采用情景教學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習者的熱情,學習者需要充分利用到肢體語言和口語,日語水平能夠得到綜合運用。但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教師往往不設定情景,或者只是局限在書上的情景,學習者的思維無法得到擴展。我們認為,最佳的情景設定是將自主權交到學習者手中,教師引導學習者在情景制作中考慮角色設定,敬語的使用問題,性別差異導致的語言使用差異等問題。
教學者習慣于采取直觀解釋方式講述詞語、語法、句型、句式,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大量日語知識,但是卻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教師能在講解一個簡單的詞語時做到舉一反三,向學習者簡單地介紹該詞的來源、民族特性、文化背景,學習者就能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
高等院校雖然開設日語課程,但是一旦脫離了課程就缺少必要的日語環境。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校內的留學生資源,定時舉辦留學生與日語學習者以及日語興趣愛好者的友好交流活動;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能展現日本文化的電影、電視劇、動漫、漫畫,閱讀日本原文文學作品等,不僅能拓寬學習者的眼界,更能培養日語語感。事實證明,通過文化輸入進行語言培養比單純的詞匯語法教學方式更易被接受。
結語:大學日語教育中,無論是專業日語還是興趣性選修日語,都需要達到使學生有閱讀、翻譯、寫作和表達的能力的標準,而國內的日語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往往更加強調翻譯與寫作的能力,缺少日語聽、說能力的訓練。當前,我國的日語教育只有轉換教育模式,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1]李宜冰,日本教育的新思路——“個的文化”,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12月
[2]劉建男;劉鳳榮,淺析日語教育,科教文匯,2007年2月
[3]楊晨,中日兩國日語教育比較研究,外語研究,2014年第5期
[4]冷麗敏,日語學習者多樣化背景下的日語教育,中國外語,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