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勁松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安徽 合肥230032)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是指大學對新生進行的適應大學環境的系列教育活動的統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長和成才。如今,大學新生都是“90后”的新一代人。“90后”大學新生有著自己的時代特點,其適應性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在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中,班主任扮演著重要角色,擁有著和輔導員類似而又有所不同的地位,需要發揮有效作用。
如今,“90后”學生已成為高校的主要群體。隨著社會進入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必然會對“90后”大學新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們的思想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和以往新生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新生入學后,在學習、生活、心理和人際關系方面面臨著急劇的轉變,在這些轉變中,各種不適應問題也應運而生。
90后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他們在中學時代,學習和生活都是由家長、老師進行周到的安排,造成了他們學習的依賴性。大學的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要求學生具有獨力思考的自覺性和研究學習的自覺性。部分大學新生新生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依舊沿著中學的學習進行,等待著老師的安排,這樣難免會造成了學習適應困難。由于不適應這種依賴性學習向自主性學習的轉變,新生常常會因為上課節奏太快或者聽不懂課堂內容而苦惱不已,漸漸失去學習的信心。
大學一年級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好多學生都是第一次真正離開家鄉、父母、親友,走出家門。大學校園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新的,需要適應新的環境、結識新的朋友、接受新的思維方式。中學期間,就近入學、在家吃住,生活中的許多具體問題都由家長料理、呵護,不用自己操心。大學生活既是一種集體生活,也是一種獨立生活,需要較強烈的獨立自主性,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由自己安排、自己解決。面對這種新的生活,大學新生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也就產生了諸如獨立性不強、生活不會自理等生活上的不適應問題。
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學習上和生活上出現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們對以往生活方式的懷念和留戀,對新的生活感到難以適應。另外,中學的優秀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往往成為普通一員,這種變化會造成心理落差,使他們無法新的支撐點。這些都容易打破了他們先前對大學生活所懷有的夢想,容易滋生孤獨情緒、懷舊情緒、自卑心理,對陌生環境、新生事物產生緊張、焦慮情緒。
人際關系交往是大學生的重要一課。在中學時代,學生們的生活空間相對有限,交往范圍相對狹窄,進入大學之后,交際圈有所擴大。面對新鮮的環境和同學,大學新生普遍具有交友的迫切愿望,人際關系交往上由狹窄向廣泛轉變。然而,在大學新生的實際交往中卻出現種種問題。新生由于中學的經驗,只注重橫向交往,而不重視縱向交往。同時,還有部分新生由于初次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在沒有父母呵護的情形下過著獨立的大學生活,情感處于一種失落狀態,有深層的挫折感,從而在交往中不能主動出擊,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這些都限制了新生交往空間的拓展。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模式應尊重“90后”新生的時代特征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并注重促進新生的全面發展。當前對于高校新生適應性教育,普遍的主張是,大學的功能主要是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需要樹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因此,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也必須貫徹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傳統的新生適應性教育往往只是注重輔導員作用的發揮,新生班主任由于角色的特殊性,也應具有重要的地位并發揮積極作用。
班主任是新生入學后,除了輔導員以外見到的另一個老師,身份特殊,既是老師,又是大學生的朋友。為新生選派班主任,就是為了增強教師與新生接觸,引導新生更好的融入大學學習、生活。班主任應該針對新生對大學學習生活的種種不適,對新生的適應性教育發揮應有的有效作用。
對于專業的興趣和熱愛以及自主學習意識是大學生做好大學學習規劃、學好專業本領的前提,因此,班主任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應該利用自己的長處,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思想,引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熱愛,重視對新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通過融洽的校園氛圍和良好的學風使學生自覺投入到學習中,幫助大學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內在心理和外部環境都是影響大學生活適應的兩個主要因素,當其中一方出現紊亂時,其生活上就可能出現不適應,因此,要幫助大學新生克服生活適應問題,首先要解決他們的認識問題。班主任可以為新生進行專題講座,進行正確的生活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大學生活,正確評價自我,。班主任應鼓勵并組織新生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增強新生之間的交流,使他們盡快融入到大學新的環境和生活中去。
良好的心理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基礎。大學新生入校后,面臨一系列問題,如理想與現實的差異、更為激烈的競爭、陌生的環境和人群、缺乏學習動力等等,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失落及焦慮情緒。作為班主任應該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以及咨詢、輔導的有關技巧,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廣泛開展談心活動,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積極協助輔導員開展心理培訓,使學生們懂得一些自我心理調適技巧,以便更好地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大學新生普遍對人際交往有較強的愿望,但基于個人性格和學校在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缺陷,仍有部分學生處理不好與老師、同學的交際關系,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問題,也不知道從哪里尋求幫助,這對于他們的人際交往培養和集體意識的形成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班主任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培養,結合自身的經驗,解答學生這方面的問題,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發揮人際關系的疏導作用。
[1]邱偉光,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邱冠文,曾雅莉.“90后”新生教育的改革創新[J].人民論壇,2010(4):212-213.
[3]韓金明.關于大學新生適應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3):116-118.
[4]張希.“90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