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燕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中國 重慶 404155)
“厭學”大學生概念的界定:“厭學”學生群體是指對自己的學業不認真,不努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利用大好的青春時光去做一些對未來人生無意義的事情;這些人往往帶著功利的學習心態,最后總想著用投機取巧的方式或抱著僥幸心理完成所謂的考試和學業。
一首流傳于大學校園里的打油詩,描繪了現在大學校園里部分厭學學生群體的生活,展現“混日子”學生的學習現狀,摘錄如下:“分不在高,及格則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閱小說雜志,訴男女衷情;若問大學所為何事?曰:混張文憑。”這些廣泛流傳在大學校園的順口溜,清晰地反映出當代部分大學校園厭學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高職院校因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其問題更為突出,從而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與成才。[1]
“厭學”學生上課經常遲到,早退。在上課期間,“厭學”學生多數坐在教室的后幾排,一般都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似聽非聽,似睡非睡。他們大多數公然在課堂上看小說,玩手機,發短信,打游戲,接電話,相互聊天等;有些“厭學”學生干脆選擇在課堂上呼呼大睡。這種群體大學生對于沒有興趣的課程,或者非專業課直接曠課。要不就壓縮自己的上課學習的時間,借故不上課,身體稍有不適就請假,或故意曠課。遇到上課點名的“嚴格”老師,就找人“代聽”或者“代到”。這部分大學生,對于學習、課程和專業完全是一種應付的狀態。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談到學習就感覺頭疼,提不起積極性。
這些上課萎靡不振、神志不清、昏昏欲睡的大學生,下課后卻是精神抖擻,斗志昂揚,拖拖拉拉進入課堂的他們,卻常常在下課沖出教室的前列。大量的課余時間要不選擇在宿舍上網游戲、聊天,要不選擇在學校幽靜的地方與朋友閑庭信步、卿卿我我。這些學生通常晚上神出鬼沒,玩性十足,去歌廳唱歌唱到凌晨,在網吧玩游戲玩個通宵。所以大學周圍的網吧,每天晚上都很“熱鬧”,生意異常火爆,甚至出現排隊搶機位的狀況,很大程度上就是該類大學生造成的。據了解,網吧通宵上網者,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生,他們這樣晚上去整宿玩游戲,白天上課自然就打不起精神,昏昏欲睡。這種瘋狂打破了基本的生活規律,對身體的健康也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相關調查顯示,某高職院校有8%的大學生根本沒有去過圖書館,去學校校圖書館讀書的大學生也不足30%;每個學期去圖書館不超過二次的同學占到 10.3%。另一項調查表明,現在30%的大學生每天都在上網、10%的大學生每天上網超過三小時;有10%的大學生每天除上課外的讀書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讀書4小時以上的占不到 13%。有30%的同學表示,讀書最多的時段是考試前1個月,有18%的同學只有在考試前幾天才去讀書。
“厭學”學生在考試前,會采取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想盡辦法找到復習資料,尋覓學習較好同學的聽課筆記,拿來復印之后開始惡補。把重點的,考試范圍內的,要牢記的知識點統統在幾個不眠之夜下實現強化記憶和快速記憶。該類學生認為,整個學期的學習就在于考試前的那一、二周的時間。他們經常在這一、二周之間要完成六、七門專業課程的學習,甚至更多。這樣的學習完全是應試的,真正的專業知識根本沒有得到掌握,是對自己完全不負責的行為。很多“厭學”學生到了期末時,書都是嶄新的,沒有任何標注和注解,甚至一次都沒有用過,考試完后就直接將書本丟掉。更有甚者直接動起歪腦經,或做小抄,或傳答案,甚至找人代考……大學考場上作弊現象層出不窮,作弊的花樣也是新招迭出,我系一半學生承認有過作弊的行為。相信其他高校必定也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對于“厭學”這一群體學生,我們從“厭”這一角度來剖析。他們為什么會“厭學”?社會、學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響決定了他們的此種心態,最終導致厭學這一結果。他們怎么混?上課敷衍老師,課余放縱自己,考試侮辱學術。
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上重學歷、重學校、重專業、更重關系的做法,使得一般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冷門專業、沒有關系的學生再也沒有高中時代的激情和優越感了。雙向選擇的自主擇業制度,使得企事業單位更加重視高學歷,而忽視低學歷;看重名牌大學,而忽視普通高校;使得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倍感失落,從而自暴自棄,喪失學習激情。而現實生活中,不同單位招聘人才的形式各不相同,有些單位有失準則。他們錄用畢業生時沒有從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考察從而選擇錄用,而是靠走后門、拉關系等方式錄用。這些信息使得原本單純充滿理想的大學生變得更加勢利,更加不愿意去通過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夢想,厭學情緒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
大學生“厭學”與當前高校的教學和管理體制不完善有著密切關系,具體表現在:一是對專業選擇沒有自主權;大多數學生在不了解專業的背景下填報志愿,很多都是由家長代選。入學后發現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并不喜歡,也不適合自己,但又不能輕易轉專業,只好硬著頭皮學下去,沒有興趣的學習往往限制了學生在思維和專業上的發展。二是某些專業體系不能適應社會新形勢的發展需要,課程知識老化,內容陳舊;有些課程空談理論,缺乏社會實踐的環節,使得學生與他們所接觸的社會差距較大,從而對所學課程漸漸失去興趣。三是教學方式偏重滿堂灌,不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
家庭是一個人能否順利成長的后盾,父母的思想直接影響著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會影響到他們對學習的態度,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看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庭,作為他們的父輩甚至是祖輩,幾乎沒上過大學,甚至高中生都為數不多。不同的文化程度,決定了他們教育子孫后代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部分家庭家長長期在外務工,與孩子缺少溝通,很多學生在成長中體會不到父母的關愛備受冷落,從而產生叛逆的心理狀態,只管拿著父母的錢財在學校吃喝玩樂而不注重學習。
“厭學”學生群體大致分為四類:一類是學習目標的缺失;二類是平時學習不努力,考試掛科,從而失去對學習的信心;三類是擁有功利的學習心態;四類是對網絡癡迷。主要體現為學生在大學期間,上課遲到;曠課;考試作弊;上網聊天;打游戲;酗酒等。
違紀、厭學、上網等學生群體歸納為“厭學”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下的大學生在校園中獨樹一幟,基本每個高校的校園中都有他們的影子。“厭學”群體學生面對自己的班主任,面對學習成績等總有著愧疚的心理,想到考試就有各種頭疼。可是又不能擺脫厭學的情緒,不能抵擋網絡的誘惑,不能控制心中的雜念。[2]
高校教育應把學風建設作為第一任務抓好落實好。優良的學風能夠讓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能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優良的學風能使高校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提高教學質量。
如何抓好學風建設?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嚴格的學習紀律就沒有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那么學校應該健全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嚴肅學習紀律。高職院校里的管理需要和高中時期的管理相結合,甚至應該比高中時期的管理更為嚴格,因為大學生都住在學校,脫離了父母的監督和管理,部分學生會變得懶惰而散漫。學校應該組織老師嚴查遲到、曠課、作弊等現象,對于觸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處理。學校必須在學風建設中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來對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管理和處罰。學風建設的規章制度是長期的,通過有關規章制度規制學生在學習紀律方面的約束性和行為的定向,健全和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的學習由他律逐漸轉化為自律。
對當前部分大學生在校園里的學風出現的問題,高校必須給予高度重視,抓住問題的關鍵,采取積極的措施和教育引導。不能完全的否定學生本身,也不應放棄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工作。
很多“厭學”學生認為念大學為的就是畢業時的文憑。至于專業知識掌握的情況,他們不以為然。認為只要有關系,一樣能找到好工作。他們偏執的認為只要有關系存在,自己的工作問題乃至將來的事業必定成功。因此有人把當前社會稱為關系社會。這種想法導致了“厭學”學生在大學學習時期,不是去追求知識、技術、學習方法、各種資格能力證書,而是放縱自己的大學生活,浪費自己的青春。我們必須為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他們走出關系社會的誤區,讓其明白只有自身強大才永遠不會落后于社會,學習型社會才是能經得起風吹雨打的,所謂的終生學習,就是邊工作邊學習,邊學習邊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羽翼。可見大學里學習的知識,只是人生大課堂的基礎知識。只有基礎知識牢固,才有以后的好成績。任何一個人在這里都是平等的,得到的機會都是均等的,只要肯不懈努力,以后必將有所作為。伴隨著學習型社會的到來,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將深入人心,素質教育將會占主導地位,而關系社會則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僅僅是授課的主角,教師在發揮教的主體作用的同時,還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與參與度,使學生感受到上課不僅是老師自己的事情,更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通過引導改變教學觀念,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拓展他們思維的發展空間,逐漸發掘他們積極探索未知領域、獨立獲取信息、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
我國的教育仍然堅持成績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往往忽略了學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只看重期末的考試成績。這種以偏概全的思想限制了特殊才能學生的發展。現在各個高校也在提倡培養創新人才,甚至承認少數偏才怪才也是創新人才。但整體的教育制度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特殊人才學生給予特殊的照顧,這就使得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很難得到發展的機會。[3]
大學生都是經過黑色的六月,憑著驕人的“戰績”走進大學校門的。我相信當他們跨進大學校園時,也曾有過誓言要努力學習獲得輝煌的成績,也曾下決心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成為有用的棟梁之才。雖然消極學習的人數只占學生總數的很少一部分,但其影響力卻很大。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同學之間特別是同宿舍、同班級或關系密切的同學,彼此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狀態,對相關同學的學習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一旦把這部分學生引導好了,相信我們的校園會更加的和諧,他們的未來會更加的輝煌。
[1]杜春玲.高職學生厭學情緒的成因及解決對策[J].今日財富:金融發展與監管,2011,09:125.
[2]路穎.淺析高職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06,02:140-142.
[3]張麗麗.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分析[J].科技信息,2011,0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