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秋媛等
【摘 要】本文對我校運動醫學碩士人才培養開設傳統體育保健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為我校應發揮利用中醫藥院校有利資源,增設傳統體育保健課程提出設想,以期創建“中西醫結合、醫體滲透”特色專業,培養高層次的運動醫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中醫院校;運動醫學;人才培養;傳統體育保健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高科技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人們工作節奏加快,競爭更加激烈,加之現代化生活方式使人們運動不足, 營養過剩, 各種各樣的富貴病、文明病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面對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威脅, 現代人已經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更加重視和了解運動與健康的關系?!耙匀藶楸?, 健康第一” 的生活理念, 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目前,人們對運動保健康復形式的社會化需求更加迫切, 這就要求運動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向著多層次、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迫切需要掌握不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去處理現實中出現的大量的新的醫學與運動產生的問題, 并以此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運動醫學專業正是應對市場經濟的需求和國外大眾體育的啟發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傳統體育保健作為中醫院校的特色資源,具有醫療與體育雙重屬性。我校作為中醫高等院校必須結合自身特色進行培養人才, 加強學生的應用實踐訓練,使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發展。因此,對我校運動醫學碩士人才培養開設傳統保健體育課程提出設想,試圖依托中醫藥院校優勢資源,打造運動醫學 “中西醫結合、醫體滲透”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
1 我校運動醫學專業開設傳統體育保健課程的必要性
1.1 運動醫學與傳統體育保健
運動醫學是研究與體育運動有關的醫學問題,運用醫學的知識和技術對體育運動參加者進行醫學監督和指導,從而達到防治傷病、保障運動者的健康、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運動醫學是在醫療衛生和體育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運動醫務監督、運動損傷防治、運動營養學和醫療體育等幾個部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由于人的生物及社會雙重屬性的存在,大量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已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人類健康已經不能用單純的生物學理論來解釋和控制,各種慢性病及心理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壓、退行性疾病、抑郁癥等等的患病率越來越高,如何充分利用醫療體育防病治病,也是整個
社會對運動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醫療體育是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體育中重要的內容之一的民族傳統保健體育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通過鍛煉呼吸,調整姿勢,運用意念,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來調節和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中國古代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產生的。傳統保健體育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中醫院校培養的運動醫學碩士人才是既要掌握中西醫藥基礎理論和基本臨床技能,又懂得運用體育運動規律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運動醫學“醫體結合”的復合型高級人才。本科階段對中醫學專業知識系統學習的基礎上,碩士階段通過傳統保健體育運動的進一步學習,更能夠加深對醫學知識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更加能夠體會到傳統保健體育對身體的健身作用。同時將傳統保健體育運用推廣到臨床,不但能既病防變,而且能夠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1.2 我校運動醫學碩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現階段我國運動醫學碩士專業培養模式參照的是高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培養年限一般為三年,培養方式主要是導師制,培養過程為集中第一學期時間進行基礎課程的學習,之后兩年半的時間進行臨床的輪轉、??频膶W習,以及論文的撰寫、答辯。其中臨床能力的訓練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臨床能力是決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我校也是采用上述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培養的研究生偏重于醫學知識及技能的培養,有較扎實的理論和臨床基本功,但對“體療”了解甚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疾病的治療有新的認識。魏慧強提出: “新世紀醫學模式極力倡導一個以人為本、醫患互動藥物療法、免疫療法與非藥物療法相結合,內源性醫學與外源性醫學相結合之全新醫學模式”[1]體育運動就是一種非藥物療法中的一種。我國運用體育運動來進行防病健身有著悠久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經典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已提到導引及按摩治療傷病。西漢末年,華佗又將導引術進一步發展,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來保健和治療疾病。通過幾千年的發展與完善,逐漸探索出能防病治病的傳統保健體育,如氣功療法、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各種傳統的功法訓練。傳統體育保健又不同于一般的體育鍛煉,它除了強調形體鍛煉外,更注重心理的鍛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在改善生命質量方面更具優勢,從而提高健康水平[2]。張慶武[3]研究發現,傳統保健體育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石榮群[4]等人研究表明通過傳統保健體育方面的運動鍛煉可以調攝身心、強健體魄、健全人的情志(性情),進而緩解、治愈亞健康癥狀。大量的文獻表明,傳統保健體育療法在防治慢性病[5]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眾多的臨床教科書中提及某種疾病的運動治療,只有簡單提到某種運動方式有益于這種病的恢復,對于具體運動的形式和數量及其注意事項等詳細內容并無述及。這樣只重視醫學知識培養而忽視體育運動培養方式恰是將運動醫學專業的優勢丟棄。民族傳統保健體育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我校為新中國首批興建的四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更應該弘揚民族文化,發揮中醫藥院校有利資源,為社會培養出既不同于西醫院校培養的運動醫學人才,也不同于體育院校培養的運動人體科學人才,而是具有中醫藥院校特色的運動醫學專業人才。
2 我校運動醫學碩士專業開設傳統體育保健課的可行性
2.1 我校運動醫學說專業開設傳統體育保健課的理論基礎
傳統保健體育文化理論與中醫文化理論密不可分?!饵S帝內經》有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祖先就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人體機能要和自然界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健康?!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謂“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中醫認為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體各個部位是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有機的聯系起來。人與自然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臟器、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系,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運行都與季節變化息息相關,只有與自然變化保持一致,人體機能才能保持協調平衡。傳統體育保健融匯了中國古典哲學與祖國醫學的精華,傳統健身思想與之一脈相承。中醫的天人相應論、形神合一論、陰陽五行學說、精氣神論、經絡論等基礎理論,以及其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調理肺腑、調攝精神、暢通經絡等功能特點同樣適用于傳統保健體育。中醫、西醫作為兩種醫學體系,二者體系結構、用藥立法、思維都存在差異,作為中醫院校的學生,在傳統的中醫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比西醫院校培養的運動醫學人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傳統健身文化,從而為傳統保健體育課程的開設,為社會培養出既懂醫、又懂鍛煉的復合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2 我校運動醫學碩士專業開設傳統體育保健課的實踐基礎
1982年6月國家衛生部、教育部、體育運動委員會聯合發出“關于在高等中醫藥院校體育課中增加傳統保健體育內容”的通知[6],1985年8月,“全國中醫學院首屆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這項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競賽在遼寧中醫院校舉行,更加推動了傳統保健體育的開展。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實踐,全國醫學院校的體育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傳統體育文化特色。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批準了我校增列的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為滿足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以及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發揮我校醫體結合辦學資源優勢,運動醫學專業為臨床醫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權點單位為體育健康學院。體育健康學院自成立以來,經過九年多的努力,具有醫體結合特色的“體育教育”專業(保健體育與健康教育方向,本科),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與完善、課程體育與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為運動醫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研究體育保健方面知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校體育健康學院現有一支知識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素質較為精良的教師隊伍,目前專職教師38人,傳統體育保健教師8名。傳統體育保健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6人;副教授3名,講師4名,助教1名。這些教師常年從事傳統體育保健課程教學,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較好的為運動醫學碩士研究生提供學習傳統保健體育良好的資源及氛圍,為培養醫學與體育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條件。
3 結論
運動醫學專業人才不同于其他醫學專業人才,他們就業方向首先是面向運動與醫學有關的專業領域,與運動醫學專業相關的職業如運動隊隊醫、康復保健師、康復治療師、健身指導、醫療體育科研等等,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要想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求職者必須具備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優勢。運用傳統體育保健功法預防及治療疾病恰是我校運動醫學人才的優勢。因此,對我校運動醫學碩士人才培養提出開設傳統體育保健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闡述分析,以期創建“中西醫結合、醫體滲透” 特色專業,培養高層次的運動醫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魏慧強. 新世紀醫學模式與內源性醫學[J].亞太傳統醫藥,2010,11(06):1-5.
[2]于寧,叢松.論體育療法在中醫養生學的作用[J].中醫藥學報,2000,9(01):20-21.
[3]張慶武.傳統保健體育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7(03):70-71.
[4]石榮群,羅建達,等.傳統保健體育與大學生亞健康[J].大眾科技,2008,05:169-170.
[5]潘華山,馮毅翀.八段錦鍛煉對老年人1級高血壓康復治療的臨床觀察[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9(01):4-6.
[6]呂宏,孫洪洋,張曄.中醫院校傳統保健體育教學的現狀調查[J].中醫教育,1999,18(04):15-17.
[責任編輯:龐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