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仕杰等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許多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華。“中國夢”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內容。在踐行“中國夢”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置身于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借鑒并吸收其中的優秀部分,使其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中國夢;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學路徑;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許多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置身于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借鑒并吸收其中的優秀部分,使其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為此,在“中國夢”的宏觀背景下,以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為切入點,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形成對思想道德修養教學的內容支持。
1 “中國夢”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后提出“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進行了深入闡述:“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是美好的,實現這個夢需要對中國優良傳統道德文化予以弘揚。特別是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寶貴的重要資源。因此,借鑒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弘揚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基礎上推進“中國夢”的實現,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2 “中國夢”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學的關系
其一,“中國夢”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內容?!爸袊鴫簟彼奈幕杂X、自強和自信,打破了西方文化霸權;“中國夢”所蘊含的“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呈現了時代精神和氣質;“中國夢”所容納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力量?!爸袊鴫簟睘橹袊鴤鹘y道德文化教學提供了更富有時代氣息和更加鮮活的內容支撐,能夠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學的源頭活水。
其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學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人才和道德支撐。從價值論范疇看,效益體現了主體的尺度,是對主體的存在和發展起積極作用的結果,表明了客體與主體的符合、重合情況。[1]“中國夢”的實現除了強大的經濟支撐,更有賴于人民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大學生的道德素養是全社會的道德文明素質提升的關鍵一環,對“中國夢”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有著巨大的影響。高校也是一個“道德場”,是社會道德文化的高地、民族和社會良心的堡壘,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高校要堅守“道德圍墻”,不斷增強道德文化建設能力,力爭成為“中國夢”實現的道德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園。
3 弘揚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學路徑
實現“中國夢”是弘揚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價值指向。以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為切入點,以教學為手段,以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蘊含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探索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以及堅守氣節、先義后利的崇高境界等為主要內容,達到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目的,這種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在實現路徑上,通過教師傳授路徑和學生踐行路徑予以實現。
首先,教師要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相關內容,形成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理性認識;并搜集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相關教學案例,以充實教學內容;其次,通過學生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認知——情感——意志——踐行”過程,即促進學生形成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正確認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道德的認同感,并通過自身言行踐行“中國夢”。
第一,探尋“中國夢”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契合點,形成對教學的理論和案例支持。
在“中國夢”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內容。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都充分體現著幾千年來中華兒女的愛國、憂國、憂民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代代相傳。
習近平指出:“中國夢”追根究底是人民夢,這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孟子認為“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然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因而主張“王者富民”。西漢賈誼指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懊裾?,萬世之本也,不可欺。”唐太宗對民貴君輕的思想體驗更為深刻,他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边@些內容都是人民性的反映。
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個人利益關系等處理,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也有豐富的案例資料:趙國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西漢蘇武出使匈奴,于北海畔牧羊,受盡威脅利誘與折磨,終不屈服,堅持民族氣節;張騫出使西域,歷經磨難而不辱使命,不失民族氣節,終于開通了絲綢之路等,他們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地位的高風亮節彪炳千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經典事實、經典故事、人物傳記、朝代歷史、詩歌散文、古典音樂、傳統禮儀等等,都可以成為教學中生動活潑、意蘊深厚的教學資料。
第二,通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認知——情感——意志——踐行”教學模式,使學生自覺踐行“中國夢”。
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學生形成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正確認知;通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典型案例,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熱愛;通過教學討論、情景創設、視頻展示等方法,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道德的認同感;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為民族、國家利益的勇于奉獻。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不僅重視道德感化,更強調道德踐履,“中國夢”的實現關鍵在于學生的自覺主動實踐。通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學不斷完善自身,成就自己,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參考文獻】
[1]閆仕杰,廉永杰.哲學視野下的高校德育效益[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5-128.
[責任編輯: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