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武警學院政治部,河北廊坊 065000)
(本欄責任編輯、校對 李獻惠)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1]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一些新興媒體的出現,我國大學生面臨著空前的復雜的媒介環境,媒介素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軍校大學生屬于大學生的一部分,卻與地方大學生有著許多不同之處,人員構成、思想教育、媒介環境等都有很大差異。
對于軍校大學生來說,其對各類信息的理解和認識直接影響其思想和行動,直接關系著國家利益和安全,故媒介素養對他們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研究起步較晚,2004年才開始對媒介素養教育進行探索。英美的一些軍事院校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將媒介素養教育列為獨立課程,以培養軍人的媒介素質,當前國內只有少數軍校開展過媒介素養的培訓。[2]提升軍校大學生媒介素養刻不容緩,然而針對軍校大學生媒介素養實證研究幾乎為空白,本文以問卷的方式對軍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結合當前我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相關研究,對軍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建議。
本問卷以統一發放的形式,對軍校大學生的媒介信息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以下簡稱武警學院)學員,武警學院是公安現役部隊的最高學府,涵蓋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邊防、消防、警衛部隊培養人才。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全部為現役,能體現出軍校大學生實際情況,符合調查對象要求。共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4份,有效率為98.0%,其中回收后的有效樣本情況如下:
性別構成:86.6%為男生,13.4為女生%;生源:來自于部隊考學占36.8%,地方高中生占64.2%;年級分布情況:大一占21.4%,大二占29.6%,大三占34.2%,大四占14.8%。這基本符合了軍校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研究的比例要求。
軍校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與地方大學有較大差異,其調查結果也有所不同,調查數據如下:
1.媒介消費情況
軍校大學生接觸的媒介包含多個方面。在“經常使用何種媒介來了解新聞和信息”方面,選擇手機、網絡、報紙、電視、廣播的比例分別是,84.3%、63.4%、23.4%、16.7%、12.3%,可見手機是軍校大學生最主要的媒介,網絡、電視、報紙、廣播都有接觸,其中報紙、電視、廣播所占比例大于地方高校。“您最喜歡使用哪種媒介”中,“手機”和“網絡”是主要選擇,占調查結果的44.3%和37.1%。
對于“平均每天接觸媒體時長”,其中“30分鐘以下”、“30分鐘 ~1小時”“1~2小時”、“2~3小時”、“3 小時以上”所占比例分別為16.3%、27.3%、35.6%、20.8%。
在“對于所獲取的媒介內容能否進行主動的選擇”問題上,28.2%的受調查者認為“可以”,57.6%認為“有時可以”,其余為“不可以”和“不知道”。對于“使用媒體的目的”,選擇“了解社會”、“了解生活資訊”、“學習”、“尋求娛樂或刺激”、“消磨時間”分別為34.6%、67.2%、43.2%、35.4%、45.3%。“關注媒介的內容”中“新聞時政”、“學習信息”、“親朋好友動態”、“搞笑娛樂八卦”、“專業知識”,分別占總數的 79.3%、38.6%、67.3%、63.2%、16.3%。
2.媒介認知狀況
軍校大學生在對媒介信息的判斷力上,對“能否對媒介的傳播內容或方式作出評價”,認為能夠做出評價的占68.9%,持“不可以”和“不知道”觀點的占32.1%。在“認為目前所接觸到的媒介內容的真實度如何”中,有45.3%認為“真實”,其余為“不太真實”、“不真實”或“不知道”。
在媒介信息的影響力上,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媒體觀點立場對您的影響”選項中,選擇“直接援引”、“主要判斷依據”分別占23.3%和37.2%,完全獨立判斷的占12.4%。
在“是否了解影視的采編制作過程”的調查中,“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分別占6.7%和27.2%,其余為“知道一點”和“不知道”。在“是否了解不同圖書的性質、功能與服務對象”中,有69.1%選擇“是”,其余為“否”或“不確定”。在“對于網絡隱私安全、電子郵件和網絡聊天交友安全的認知”中,“很了解”、“知道一點”、“完全不清楚”的占 27.5%、58.6%、13.9%。
3.媒介利用狀況
信息化時代,媒介上有大量的信息,軍校大學生利用情況如下:
在“遇到問題您是否會主動利用或求助媒體”中,選擇了“積極利用”和“有時候會”的分別占28.4%和40.7%,其他為“偶爾會”和“基本不會”。在“是否會應用圖書館以搜集資料、撰寫讀書報告和課程論文”中選擇“是”的占76.4%。在“您上網的主要目的”中選擇為了“獲取各方面的信息”、“娛樂(網絡游戲)”、“聊天”、“交友”的占 85.2%,為了“獲取學習資料”的占17.3%。
4.媒介參與狀況
在“您在哪些媒介上發布過信息”方面,調查結果為網絡、手機上發布信息的占73.2%和76.5%,發布的信息以個人消息為主,84.3%的受調查者未在廣播、電視、報紙、書刊上發布過信息。
對“是否參加過媒體(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網絡)的活動”的調查為,參與過“在線提問、聊天、討論”的占78.4%,“發手機短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如回答問題”的占23.7%,“打電話講述了自己的看法或問題,如參加有獎競答”的占13.2%,“寫信描述了自己的看法或問題”的占7.6%,“做現場觀眾或聽眾”的占21.1%,“發表了自己的作品,包括文章、照片、錄像”的占32.4%,“作為工作人員參與媒體制作”的占4.2%。
5.媒介道德狀況
媒介道德是指整個信息活動中,調節創造者、服務者和使用者關系的行為規范。[3]在“媒體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對您的影響”的調查中,74.7%的調查者認為“沒影響”或“影響不大”。對于網絡中炒作、侵權信息的認識,84.6%的受調查者認為有違“社會道德,應當反對”,對于盜版的使用的看法,其中53.4%認為“反對,但自己會用”,持“反對,自己堅決不用”觀點的占4.6%。對待“網絡黑客值得崇敬”觀點,持反對觀點的占67.2%,持同意觀點的是10.7%,其余為“無所謂”、“不清楚”。
1.媒介接觸較為被動,利用率不高
軍校有著特殊的管理規定,有著嚴格的一日生活制度和日常管理規定,對媒介的使用有限制,相對于地方大學生而言,軍校為大學生訂閱了報紙,并提供了觀看電視新聞的渠道,但軍校大學生接觸媒體大多較為被動,主動利用媒體的手段通常只限于娛樂和查詢必要的資料,接觸電視媒體的時間很多是集體觀看新聞聯播。利用媒介主動學習的意識還不強,沒有充分發掘出各種媒介所蘊含的資源。
2.媒介使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大多數的軍校大學生雖然會使用一般的媒體,但對媒體的制作過程、運行原理、營銷手段知之甚少,利用大眾媒體查詢專業知識的比較少,大多在圖書館查找專業書籍,或者依賴于老師和教材。一些學生不了解“中國知網”等數據資料庫。自主使用媒介的頻率較低,對傳統被動式、灌輸式教育的依賴性強,利用媒介學習意識較差。
3.媒介參與、互動程度不強
主動參與媒介和媒介互動程度不強,軍校學員參與大眾媒體的主要目的是對部隊的情況進行宣傳報道,發布個人消息的主要渠道是微博、人人網、朋友圈等社交類網站,或者根據宣傳需要,一部分通訊員參與新聞采訪、投稿等活動。軍校大學生很少參與外界媒體實踐活動,作電視節目的觀眾,往往是集體參與活動,同樣是被動接受的,很少主動與大眾媒體進行交流。
4.媒介認知和批判能力較弱
軍校有定期黨團活動和軍人大會等等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軍校大學生有著較強的思想政治素養,對于一些政治性、道德問題有著堅定的立場和正確的認識。但在有爭議的問題上,軍校大學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維,較少去思考現象中透露的深層次問題,看問題比較淺,容易依賴媒介信息,被媒體牽著鼻子走,人云亦云。軍校大學生對于一些負面信息具有一定的判斷和自律能力,但仍有相當一部分軍校學生面對媒介信息的負面影響時,缺乏媒介自律和媒介道德素養。
1.社會缺乏良好的媒介素養氛圍
一些大眾傳播媒體為追求“抓眼球”,缺失了社會責任心,為迎合受眾心理,導致傳媒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商品主義的盛行,導致娛樂低俗化、監管不到位等情況發生,社會整體缺乏良好的媒介環境,軍校雖然有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當前媒介環境的沖擊下,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院校缺乏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
當前大部分地區對于媒介素養的重要意義還不夠重視,許多高校都沒有開設媒介素養課程,軍校更略為滯后。不僅系統的媒介素養課程幾乎沒有,而且除了對特定的團體,媒介素養的相關活動也非常少,軍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幾乎完全靠自身養成的。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培養媒介素養的師資人才上,或是在課程設計體系上,都存在嚴重的不足。
3.軍校特殊管理模式原因
軍隊院校的管理模式是造成軍校大學生與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差異的主要原因。部隊院校嚴格的管理制度、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強調提升部隊的凝聚力,個人的差異受到了弱化,這養成了軍校大學生對于集體的依賴性,平時的習慣也導致了對于媒介信息置信度的依賴性,對收到的信息缺乏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另一方面,軍校出于保密、管理、請假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多數軍校大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外界的媒體活動,媒體參與程度較低。
4.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
媒介素養也受到年齡等個人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軍校學生的年齡構成已經逐漸發展為“90后”甚至“95后”,以此為主要群體的軍校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長于個性張揚的開放環境,缺乏生活磨練和社會實踐鍛煉,對于價值觀教育往往從理論和道理上認同,但有時在心理上會產生抵觸和逆反情緒。[4]這一階段是他們心里變化較為強烈的階段,生理條件基本成熟,心理發育還在調整,部隊的環境使他們處理問題較為成熟,比同齡人“懂事”,然而看待問題上還有所欠缺。想向外“發聲”,卻又缺少觀點。接觸社會較少,部隊考生主要是高中畢業后在部隊當兵后考學,成為大學生,而地方考生則是高中到大學“門對門”式的教育,缺乏社會實踐。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有時會不愿接受他人意見,且更易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影響。
軍校有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思想教育活動是良好的載體,利用黨團日、軍人大會等集體學習媒介素養知識,引導學員媒介素養的培養。可以就一些熱點事件和爭議話題,對學員進行引導,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要著重提升他們對信息的鑒別、分析能力,能夠在紛雜的媒介信息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保持獨立的見解,避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有效阻隔不良信息的進入,凈化媒介信息空間,也可以幫助軍校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營造充滿“正能量”的媒介環境。進一步加強對軍校大學生接觸信息的管理,鑄造不良信息“防火墻”,這既需要社會的支持,也需要軍校的努力。首先社會要把好“出口關”,加強社會大眾媒介的責任心,加強對媒介的管理和監督,遏止那些只為“抓眼球”甚至不惜扭曲事實真相的信息發布出來,避免負面信息給軍校大學生造成消極的影響,同時軍校把好媒介信息“入口關”,網絡是軍校大學生獲得媒介信息的重要渠道,應當結合軍校網絡特殊管理模式,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屏蔽不良信息和網站,控制軍校BBS敏感詞匯等。
對軍校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是提升他們媒介素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通過編寫媒介素養教材,開設媒介素養專業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舉辦學術論壇,開展專題講座等形式,讓媒介素養教育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部分。同時,著重培養軍校大學生利用媒介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獲得的媒介信息進行深加工和二次創新的能力。[5]應當根據軍校和地方大學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模式的共性,借鑒地方大學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經驗,結合軍校大學生實際,對課程進行設計。
軍校應當為大學生進行媒體實踐提供平臺和保障,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重視和加強校園輿論設施和文化設施的建設,發揮校園媒體優勢,借助校園廣播、校園網、校報、校電視臺等等媒介,鼓勵更多軍校大學生參與媒體實踐活動,使他們成為媒體實踐的主體,熟悉媒介的傳播環境、掌握媒介的傳播流程,既提升了校園文化,又使軍校大學生在實踐中提升了媒介素養。同時由學校搭橋,與大眾傳媒機構進行聯系,為軍校的學生提供參與大眾傳媒的機會,比如提供實習機會、必要的設備和辦公場所等便利條件。
媒介素養的提升,僅僅依靠外界的培養是不夠的,同樣需要軍校大學生的自我教育。一是自主學習媒介知識,積極主動獲得媒介知識和技能,平時注重媒介素養的鍛煉,提升自身媒介認知能力,在認知中學習,學習中接受。二是自主提升信息鑒別能力,鑒別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信息接觸和對比,擴大知識儲備,進行更廣泛的閱讀和研究,提升內涵,為鑒別信息打下基礎。三是自我提升媒介品質,在媒介信息中保持道德自覺和自律,抵制色情、低俗信息的誘惑,不制造、輕信、傳播謠言和不良信息。
[1]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濮端華.媒介素養:政治干部能力生長面臨的新課題[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7,(1).
[3]蘭軍,譚曙明.試論軍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6).
[4]李小平,徐光順.軍校大學生價值觀特征與發展前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9).
[5]徐毅.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