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劉龍
校企合作是教育機構與產業界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的各種合作活動。對于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而言,其核心內容是中職學校與企業在相關人才培養、培訓中進行的合作。[1]雖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配套政策不明確,雖然政府部門極力倡導校企合作,但在具體實施上沒有可執行的明確條款和強制性要求,缺少相應的獎勵或懲罰性規定。二是利益要求不一致,提到企業的社會責任,自然想到的是環境保護、勞工保護、消費者權益、慈善公益、提高資源利用率等,很少提及企業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應肩負的責任。[2]職業教育在體制上與企業生產運行處于不同的社會系統當中。大多數企業不愿意直接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他們更愿意要那些有工作經驗,可直接上崗的人才。隨著勞動人口的不斷縮減,這種要求會越來越難完成。三是合作機制亟待完善,中職學校在校企合作過程缺少主管部門政策上的支持,其自身師資專業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不強,實訓環境與現實工作崗位脫節等因素,也影響著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很多學校的校企合作關系由私人關系決定,多個學校和多家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會導致校企業合作關系的不穩定。
從社會功能上來說,企業和學校是不同類型的組織系統,其目標是不一致的,企業的首要目標是盈利,學校的首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校企合作的實質是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尋求利益的共同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合作。
企業與學校之間在管理模式、運行模式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這需要校企雙方進行經常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增強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加強校企的互信程度,增加合作的信心,拓展合作范圍。
合作就意味著資源的共享,這種分享包括企業的工作流程、規范、經驗,也包括學校的師資、技術服務、實訓環境等等。校企合作需要校企雙方將彼此可用于分享的資源進行科學的、合理的規劃與整理,形成校企合作內容基礎。
校企合作必須追求雙方效益的最大化,切實考慮校企雙方的根本利益,最大可能滿足各方需求,以利益機制為紐帶,共謀發展,達到校企雙方在各自經營目標上的絕對雙贏。
校企合作進行相關崗位人才需求的市場調研,組織企業一線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學校重組課程體系,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校企共建教學資源,學校根據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設計教學課件方案,雙方共同開發適用于課堂教學、網絡教學等不同環境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雙方共用。
學校利用暑假、寒假及課余時間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實際了解當前社會的技術主流應用情況、實際網絡工程項目的技術細節、企業工作過程、操作流程、企業經營理念及管理制度。企業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教師的企業實踐,使教師盡快適應企業的崗位工作,形成崗位經驗,指導日常教學。
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按企業規范進行實訓教學,企業提供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訓輔導。學校也可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下在有發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學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條件培養學生職業素質、設計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加專業教師接觸生產實踐的機會,促進專業教師技能提高;基地也可優先選拔技能人才,達到“雙贏”的效果。
學校引進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校內實訓教學。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同的崗位方向上分別與相關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企業技術人員負責相應課程的校內學生實訓輔導,與學校教師共同授課,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水平。
學校利用師資力量,實習實訓條件,結合企業的用人需求,承擔企業員工的崗前培訓。這種培訓的課程通常采用企業人力資源培訓部門的培訓課程,嚴格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進行培訓和篩選。
企業把自已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生產項目交由學校來進行,學校專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訓,在實訓過程中嚴格按照企業生產要求來規范學生的技能操作,讓學生在校內獲得實際的工作體驗。
學校派出自己專業技能突出,有科研創新能力的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生產過程,并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性問題,或針對企業生產項目進行研制和開發,形成具有專利性質的生產成果。
中職校企合作要立足并服務于地區經濟發展,合作伙伴應以所在區域的主流企業為首選對象。首先,企業的主營方向必須與學校的專業相匹配或相接近,實現專業人才對接。其次,企業實力所表現出來的信譽、口碑等,一定要在地區行業內具有代表性。另外,企業管理的規范性及人才缺口也是學校必須要考慮的條件。
校企合作機制應該以制度的方式確定下來,在合作過程中,始終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將所有合作細節固定下來,形成校企雙方明確的責任和制度才能促進校企合作穩步發展。包括校企合作協議、市場人才需求調研、校企走訪交流、校企合作例會、校園招聘會等等,都可以作為制度確定下來。
首先,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多元的評價主體,行業、企業作為最有代表性的評價意見必須要列入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評價體系當中。其次,校企合作項目本身也需要進行評價與監控,學生與家長、新聞媒體、教育主管部門等等都可以提供相關的反饋信息作為對校企合作項目的評價依據。這種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它會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評價指標,不斷修正合作方向,形成持續、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
[1]余祖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
[2]胡艷曦,曹立生,劉永紅.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瓶頸及對策研究 [J].高教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