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徐吉祥
2011年,清遠職業技術學院、臺灣首府大學和在陸臺資企業進行了國內首次的“校—校—企”合作辦學實踐。該合作辦學以學生畢業后服務臺資企業為目標,以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為培養對象,由臺資企業出資,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和臺灣首府大學進行聯合培養的方式進行。首批學生29名,在清遠職業技術到學院學習兩年后在臺灣首府大學學習1年。在培養過程,“校—校—企”三方合作,進行了國內第一次的“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為兩岸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參考模式。為了更好地做好“校—校—企”合作辦學工作,保障合作辦學1質量,分析總結三方合作全過程的得失并進行持續改進就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ISO9000管理體系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一套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在保障產品或服務(包括教育)的質量方面效果顯著[1]。在“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中,企業往往是辦學經費的資助者和人力資源(學生)的需求者,角色可以定義為ISO9000質量管理過程中的“顧客”(支付費用購買產品的組織或個人)。大陸的學校——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學生以供應給企業,角色可以定義為質量管理過程中的“組織”(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臺灣的學校——臺灣首府大學進行對大陸學生進行1或2個學期的教育培養,角色可以定義為質量管理過程中的外部的“供方”(分承包方)。最后,學生(或者說學生的職業能力)可以定義為質量管理過程中的“產品”(有形或者無形的產品或服務)[2]。參與四方的角色確定后,運用ISO9000質量管理原理對兩岸合作辦學進行的全過程的進行分析與質量控制設計。
“組織”(大陸高校)要以“顧客”(臺資企業)為關注焦點,以增進顧客滿意為目的,確保顧客的要求得到確定并且可以滿足。首先,學校要同企業就“產品”(學生的職業能力)有關要求進行充分的溝通,最好要求企業將其具體要求形成書面文件,如果顧客提供的要求沒有形成書面文件,學校應該將企業的要求形成書面文件并提供給企業,讓其確認。然后,學校應組織評審活動,對企業對學生所需職業能力的有關的要求進行評審。評審應在學校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具體協議而非框架協議)之前進行,確保企業的要求得到明確定義,并且學校有能力滿足規定的要求(學校自身能力不能達到的情況下有合作的臺灣院校可以滿足要求)。評審結果及評審所引起的措施的記錄應予保持[3]。最后,學校同企業簽訂協議,雙方書面確認對學生所需職業能力的有關要求。進行以上活動可以確保學校與企業之間以后在培養過程中和評估合作效果時不會就培養目標發生分歧。特別是兩岸“校—校—企”合作辦學是國內進行首次合作探索實踐,涉及兩岸的企業、高校等多方,在溝通過程中很容易因表述習慣的不同而發生誤解。
大陸學校首先應確定對擬進行合作辦學的臺灣高校的具體要求,兩者之間存在很強的互補關系,確保同該臺灣高校進行合作辦學后具備可以滿足企業要求的能力。大陸高校和臺資企業應該仔細評價合作臺灣高校提供教學服務的能力,然后進行選擇確定,評價結果及評價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記錄應予保持。最后,在兩校簽訂的具體協議中明確規定雙方在項目合作中的責任和義務,所要達成的具體教學目標是重中之重,并且要求可以量化評價。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此次選擇合作的臺灣首府大學就是學校和企業根據要求共同挑選的。參與本次合作辦學的臺資企業是餐旅業行業。臺灣首府大學“臺灣第一所休閑產業特色大學”,餐飲專業是其品牌專業。這樣的三方就具備了培養符合企業預期要求的基礎條件。
為了選出具備滿足企業要求潛力的學生,大陸學校需要將形成文件的企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轉化為對潛在培養對象的要求。該要求應該重點關注短期訓練難以達成而需要長期積累的能力指標和學生的發展意愿。企業深度參加在甄選過程,充分地表達企業的期望,讓學生在充分了解職業發展信息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發展規劃做出合理的抉擇。學校的工作首先是向學生提供充分的職業生涯相關信息和建議,然后才是根據要求甄選符合條件的學生。
在該過程中,企業首先需要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從戰略規劃和發展目標出發,根據兩岸政治、經濟、社會及其自身發展狀況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確定企業未來發展對人力資源的具體要求,并將該需求和規劃清晰地提供給學校和學生。然后學校輔助學生厘清自我發展規劃與企業需求規劃的重合或符合程度。從而甄選出符合企業要求,并且自身發展規劃又符合本次合作培養目標的學生。這樣,可以為合作辦學過程的管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畢業后的入職率(進入合作企業工作的比率)和工作穩定性打下良好基礎。
兩岸“校—校—企”合作辦學是一種新模式,教學管理過程涉及到大陸高校、大陸學生、臺資企業和臺灣高校四方。大陸學校對大陸學習進行培養的過程雖然具有較成熟的質量控制手段,但因為加入臺資企業這個特定合作方,教學目標就需要相應的調整。目前,兩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教育情況存在顯著差別,兩岸的學生人文教育和專業基礎存在顯著差異。合作項目中的海外教學過程是由委托合作的臺灣高校進行,而臺灣高校的教學以往是以臺灣的學生為培養對象,在本項目中更換成以大陸的學生為培養對象。如此,就可能發生因教學管理模式差異、教育對象差異、課程教學內容不同而發生達不到預期目標的情況。
兩岸合作的高校雙方首先應對在臺灣實施的教學過程進行詳細規劃。規劃應該詳細列明各門課程的課程大綱,各個教學過程的實施方法,而不是只簡單羅列課程名稱。合作三方應該確定為確保這些教學過程的有效運作和控制所需的準則和方法。規劃還要確定大陸學校需要收集臺灣教學過程的記錄清單。通過該規劃的實施以確保通過海外各個教學過程的實施再加上本土教學可以達到滿足企業要求的目標。
簽訂書面具體協議,詳細規劃教學過程只是實施兩岸合作辦學,保障辦學質量符合要求的前提。規范有效地實施教學過程才是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符合企業要求的關鍵步驟。兩岸教學管理理念存在明顯差異,學生的管理和老師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因此存在很大的不同。兩岸高校在教學規劃、教學組織、教學考核和學生考核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臺灣高校的在學期的期中會組織期中考試,這在大陸的高校往往沒有;臺灣高校課堂往往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一般承擔作為輔助角色;同樣的一門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方面兩岸也有較大的差異。如何在存在諸多差異的情況下,通過教學的實施達到合作的預期?按照事前規劃的臺灣教學過程的監視和測量項目和方法進行監視和測量就成為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在合作實踐中在派送學生赴臺學習的同時,還為學生在臺學習期間配備一名大陸的帶隊老師。通過配備帶隊老師,一則,可以對學生進行各類輔導和管理;二則,可以按照兩岸院校雙方事先規劃好的教學管理方式和檢核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監視,并在適用時進行測量。當未能達到所策劃的結果時,可以采取適當的糾正和糾正措施,以確保合作辦學過程處于可控狀態。保證臺灣教學過程可以實現期初所策劃的目標要求。
臺資企業出資,學生在大陸高校先修讀2年,然后在臺灣學校修讀1年,是兩岸的“校—校—企”合作辦學的一個完整周期。合作辦學的三方應該密切追蹤學生的初次就業情況及其工作穩定性和發展情況,制定和選擇合適的指標來量化分析兩岸“校—校—企”合作辦學項目達成情況。目標達成情況良好,兩岸高校應該總結成功經驗,保證下一個項目的成功,促成更多的“校—校—企”合作辦學項目。
如果合作辦學項目目標達成情況不理想,“校—校—企”應該認真分析問題發生在哪個環節,是企業的目標要求太高,在現實中根本無法達成?是學生的甄選過程或方法不科學,沒有選對學生?是臺灣教學過程規劃有問題?還是教學過程的實施和管理出現了偏差?以上問題需要三方逐一分析,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然后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以提升兩岸高校的合作辦學能力。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正在追蹤、收集和分析本次合作辦學的29名學生的能力提升、就業情況和職業生涯發展方面的信息,以期為兩岸合作辦學提供更多的參考經驗。
以上分析了臺資企業出資、學生在大陸高校先修讀2年然后在臺灣高校修讀1年的“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三方合作辦學的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模式,如企業也參與教學過程實施(該模式的成效可能更好)或者企業提供教學場地,或者臺資企業和學生共同出資、學生在大陸高校先修讀1—2年然后在臺灣高校修讀0.5—1年等等多種模式。不管采用哪種合作模式進行合作辦學,都可以運用ISO9000質量管理原理,采用PDCA循環來進行教學的質量控制,保障教學效果,達到合作辦學目標。
[1]朱軍,程梅珍.ISO9000族標準在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中的運用[J].高教探索,2008(10):83-84.
[2]楊天平,沈培健.學校質量管理新概念[J].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3]孫躍蘭.ISO9000族質量管理標準理論與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