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施 健
教育專家認為“德育的本質是實踐,缺少實踐環節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班主任作為德育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應怎樣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廣,傳播速度快,各種思想和意識不斷影響著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構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建構,以“形成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意識準則”。德育工作者達成的共識是:德育工作不能只靠灌輸道德規范,必須回歸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價值訴求要立足于人的生成性,還教育以生活的本性,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通過教育創新,使教育從以往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模式轉換為基于真實情景的交往活動。【1】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價值訴求是以日常生活為依歸,力求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并通過對生活疆域的開拓,改造和完善人性”,所以改變傳統德育工作純理論的說教,強調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和體會,才能使“教育回歸生活世界”。
活動引導的過程是班主任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德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感悟并內化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如果把活動引導真正做到位,就是使“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德育工作就會獲得長久的效果和一定的社會效益。
在和諧的溝通中,班主任已認識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和原有水平,而學生的成長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我們教育活動構成的依據。尤其是學生在構建人生觀、價值觀過程中,由于認識的膚淺和經驗的缺乏,心理上會出現一些困惑與茫然,必然要求有人對他們輔導與幫助。班主任要通過有效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態、個性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等,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更要關注他們的職業理想、職業生涯規劃。最重要是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需求。這是教育回歸于生活的起點。
在全面分析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合理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蘋果”,使學生通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的目標,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根據需求設定德育實踐活動的目標而不是班主任自以為是或憑空想象一個實踐活動,那樣不僅沒有教育效果,而且會使學生漠視甚至厭惡德育教育活動。當學生的實際生活與道德觀存在疑惑不解甚至矛盾的時候,恰好為班主任設定德育實踐教育活動情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因為這是學生生活世界的價值訴求,由此開展的德育實踐活動才是合適和合理的。
這是指學生主體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和情境的感染來領悟道德知識,接受道德觀念,踐行道德規范。把課堂上所感覺的道理和激發的情感轉變為學生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從內心產生履行道德準則的自覺性,形成道德動機。【2】
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中為學生創設主題情境,提供充分感悟和體驗生活的機會。
創設的主題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通過再現身邊的、真實的事,來創設情境,具體形式有角色扮演法、心理體驗法、經驗分享法等。
如在“什么是美”的主題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表演一些典型的著裝、儀表和行為習慣,在對比中討論和辨析。在“學會正確積極的歸因”活動中,讓學生參加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來體會成功的原因。在“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活動中,班主任發給學生自陳問卷和形容詞表,讓學生填寫,活動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認識自己的好方法。
讓學生有感,才能使其有悟。學生的感來自于以上的真實情境的創設。
“悟”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才能真正內化道德觀念。教師抓住學生有所“感”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及時指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
“導行”的近義詞是“指導”“指引”,不是局限于“指出”、“指明”,重點應落在“引”和“導”上,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有思考力的學生,所以德育工作者開展一切活動都必須立足于“導”。教師應避免只顧給學生提出要求,“你應該”、“你們要”這樣的話容易被當耳邊風,如果再加上“你怎么就不能”指責的語氣,只能使學生逃避、對抗。
如在“什么是美”的主題活動中,在對比中進行引導:“為什么這樣的儀容儀表是美的”;如讓學生談談在活動中受到的啟發和明白的道理;例如在“休閑與學習”的活動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制定出一周的生活計劃。討論法、講授法、列表法等是導行的常用方法和形式。
啟發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啟發他給自己提出要求,引導他自己想出辦法,然后讓他自己從實際生活中得出結論,真正懂得對待這樣的事應有的態度、原則和方法。
感悟導引策略能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使正確的道德認識深扎于學生心中。這樣,學生才會在以后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把道德認識化為具體的正確的行動。
學生有所悟,不一定能保證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一直具有正確的道德行為。需要班主任對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跟蹤、反饋,并給予適時評價。這是一項持之以恒的工作,是對感悟導引策略的延伸與升華,也是活動引導的強化。
如一周后檢查學生執行計劃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按情況分類并召開座談會,這是一種反饋形式;另一種反饋形式是評比獎懲,使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活動效果。在多種活動跟蹤評價中,教師的激勵是德育教育獲得長效的最重要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成功,也能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
通過以上“讓德育教育回歸生活”的觀念,良好的學風、班風得到形成和鞏固,學生們進一步增強了自信心和道德感,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實績。
教育回歸生活,也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工作——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3】尤其是班主任,是思考者,也是交流的參與者,是組織者,更是人生成長階段不可少的顧問。
[1]劉旭東.教育和生活關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53.
[2]劉曉鵬,秦伊楠,尹麗娟.澳大利亞基礎德育分析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8(2):159.
[3]王鐵生.師生交往:理想、現實與重構[J].教學與管理,2008(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