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朱建童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在新形勢下,學習和研究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對于推動我國現階段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奪取全民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進行醫療衛生工作的有益經驗總結,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建設初期有力地指導了我黨領導的衛生事業,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1.1 預防為主的思想
預防為主是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重要內容。預防為主也是我國重要的衛生工作原則。這一思想的提出并非偶然,是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同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總結。毛澤東在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中,繼承了古人同疾病做斗爭的經驗,明確提出了預防為主的思想。此外,他還提出了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的根本途徑和方法。指出預防為主要貫徹在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積極開展了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對預防疾病起了積極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還提出了“除四害,講衛生”的任務,以有效地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
貫徹預防為主,就是要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只有廣泛地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才能使人民有健康的體魄,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進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1.2 發展中國醫藥學,堅持中西醫結合
總結中國醫藥學的經驗,發掘中國的醫藥學,堅持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在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內容是很豐富的。毛澤東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寶庫,應努力發掘。中國醫藥是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同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的概況和總結,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對中醫文化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采取了古為今用的繼承態度,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都極為重視中醫文化,充分肯定了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不僅如此,他還高度評價了祖國醫學對世界的積極影響和貢獻。他指出,針灸是科學的,是中醫里面的精華,將來世界各國人民都會用它。如今,毛澤東的這個預言已經實現,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采用我國針灸技術治療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1.3 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建國之初,中國處于一窮二白的落后狀態,衛生資源極度匱乏,衛生機構設置很少,醫療衛生人才稀缺,而且城鄉衛生資源分布極不平衡,特別是農村缺醫少藥、看不起病的現象特別嚴重。“據1964年的統計:在衛生技術人員分布上,高級衛生技術人員69%在城市,31%在農村,其中縣以下僅占10%。……在經費使用上,……用于830萬公費醫療的人員經費,比用于5億農民的還多。”
1.4 “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醫德基本原則是醫德體系基本性質的體現,是醫德價值取向的反映,是醫德規范的核心和統帥。只有科學地把握醫德基本原則,才能恰當地調整醫學領域中的各方面的關系,正確地選擇自己的醫療行為,使醫療衛生工作更有效地為人類健康服務。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鮮明地提出和確立了“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醫德原則。1939年1月4日,毛澤東在八路軍衛生部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發揚民族革命中衛生工作的精神》的講話,對于不符合革命人道主義醫德的行為進行了嚴厲批評,指出:“這部分同志,沒有高度發揚民族革命的衛生精神,沒有發揮共產黨的精神和積極性,甚至于連人道主義的精神也忘掉了”。“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源于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高度尊重,源于對醫療衛生工作根本任務和職業特點的深刻認識,源于對醫學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價值目標的正確理解。毛澤東曾多次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寶貴的。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應該關心人,應該具有醫病救人之心,見病不醫,見死不救,是不人道的。同時他還指出,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僅做到關心人,同情憐憫患者,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提高自己的覺悟,把人民當作主人,做到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毛澤東還指出,在戰場上抓到的俘虜,一不許打,二不許罵,三不許搜腰包,有傷的還要給他們治。特別是1941年5月,他為延安中國醫大書寫了著名的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使醫學道德原則的人道主義發生了質的飛躍,為傳統的人道主義賦予了嶄新的內容。題詞一是繼承了歷史上最優良的醫德傳統,把同情、關心病人的生命和價值的醫學傳統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二是反映了醫療衛生工作的根本任務和職業特點,即以醫療為手段去為人民服務,而救死扶傷是醫療衛生工作最顯著的職業特征;三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把人道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聯系在一起,使人道主義升華到一個新的階段。毛澤東“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醫德基本原則的確立,極大地豐富了醫學道德的理論體系,集中地反映了醫學道德的本質特征,明確地規定了醫務工作者醫德實踐的根本方向。
1.5 計劃生育思想
毛澤東在50年代中期就開始提倡計劃生育,不僅說明了毛澤東的戰略眼光,也說明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我國人口問題的重視程度。相對于當時整個國際社會還普遍未對世界人口膨脹作出快速反應的狀況,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1.6 婦幼保健思想
毛澤東多次提出,要保護婦女兒童的身體健康,要關心和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他反復強調加強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毛澤東從中國婦女在舊社會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受“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根繩索束縛的苦難處境出發,強調婦女解放和搞好婦女保健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婦女占人口的半數是決定革命成敗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搞好婦幼保健工作對于奪取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也多次指出,加強嬰幼兒的保健和教育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前途的根本大事。在毛澤東婦幼保健思想的指導下,我國不斷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建立健全了婦幼保健工作的法規和政策,加強了對婦女勞動和合法權益的保護,實行了新法接生,降低了兒童死亡率,進一步健全了婦幼保健組織,加強了婦幼保健人才的培養。在毛澤東婦幼保健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的婦幼保健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2.1 鮮明的人民性。毛澤東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是廣大人民群眾同疾病做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同時,這個思想體系充分體現了人民利益為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指出了廣大農村是衛生工作的重點,堅持了衛生工作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這充分說明了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體系的人民性。
2.2 獨特的創新性。在傳統的馬列主義理論中對醫療衛生思想的論述并不多見,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依據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解密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創造性地總結了中國衛生工作的新經驗,提出了新的理論論斷,開創了醫療衛生工作的新道路,這表明了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體系的獨特創新性。
2.3 科學性。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是中國衛生事業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是馬列主義醫療衛生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思想體系。
2.4 內容的開放性。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科學體系不是封閉的僵化的,而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體系。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是對馬列主義醫療衛生思想繼承和發展,而它本身又是不斷發展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又有新的發展。因此,不能用僵化的思想和教條主義的態度來對待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科學體系。
3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時代價值
3.1 革命戰爭時期的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有力地指導了軍隊的衛生工作和解放區的衛生事業發展,為戰斗取得勝利提供了很好的醫療后援保障。建設時期毛澤東衛生思想的指導作用緩解了建設初期物資人才匱乏和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的建設熱情。
3.2 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是毛澤東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指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出發,形成了他關于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性、醫療衛生工作的宗旨原則、醫療衛生工作的方法、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等一套完整的醫療衛生思想。這些思想很豐富,也很有中國特色。
3.3 實踐證明,毛澤東的醫療衛生思想是正確的,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仍然要繼續堅持它,并使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醫療衛生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當前,我國正在進行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醫療衛生改革,分析和研究毛澤東衛生思想,有利于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把握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走向,明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它也將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地造福人民、發展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1]姚力.把醫療衛生的工作重點放到農村中去[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3).
[2]錢信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決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