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華
(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
眾所周知,鄉賢文化是所有精神文化中最值得珍視的“文化資源”。它緣于共同的“生活結構體系”而生成,其凝聚的精神文化也必能對本地域產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勵作用”。同時鄉賢文化也是一切地域文化中特別值得挖掘與傳承的“教育寶藏”,能引領本地學生“從小知鄉賢、尊鄉賢、學鄉賢,長大效鄉賢、比鄉賢、超鄉賢”。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是擔當。因此,在大力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積極提倡開發校本課程的背景下,我們結合本地鄉賢文化,在德育教育的課程開發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
1.挖掘昆山鄉賢文化資源。我們昆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從古至今,鄉賢輩出。在古代,有明清之際的愛國學者、思想家顧炎武,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元末明初戲曲家、昆曲鼻祖顧堅等等;在當今時代,有擔任過聯合國副秘書長的金永健,航天英雄費俊龍等等。他們的杰出成就、光輝思想值得廣大學生去深入學習了解,并將他們的事跡與思想傳承并發揚光大。以《地方性知識觀下中小學鄉土德育校本課程研究》子課題研究為契機,我們力圖深入挖掘和科學賦予昆山鄉賢文化豐富的教育內涵,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道德基礎,開發昆山鄉賢文化校本教材,讓學生對昆山本土的人文歷史、杰出人物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的仁人志士仰慕之情,并學習鄉賢人物的優秀精神品質,并努力效仿,內化為自身的優秀品質。
2.整合學校內外德育資源。多年來,我校積極探索學校德育工作,致力于學校德育工作的改革與嘗試,不斷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養成教育序列化、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學校能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突出教育生活化,促進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重視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拓寬德育活動的方法和途徑,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成效突出,獲得過全國、省、市級眾多集體榮譽。同時我們認真選擇了十名課題組人員,其中組長是江蘇省中小學優秀班主任、蘇州市德育學科帶頭人、昆山市學術帶頭人,也有課題研究的經驗。核心成員中有昆山市學術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優秀班主任,也有一定的科研經驗。同時我們還挖掘了家長資源,聘請了一些從事昆山文史研究的前輩參與指導,開設專題講壇,為老師、學生講課。
1.正確界定鄉賢文化核心概念。通過查詢我們了解到“鄉賢”一詞,文獻中出現較遲,明代浙江嘉興人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有一篇《戮子》的明代新聞:“嘉靖末年,新鄭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屢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歿后,其地公舉鄉賢。”足見“鄉賢”是指鄉里有德行、有聲望的人。“鄉賢文化”是地方或區域文化的精華,是先人和前輩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扎根在故鄉人民血脈深處的精神基因。鄉賢文化既與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密切相連,但又有其自身的獨特研究對象與價值標尺,具有本地域的唯一性、人本性、親善性和現實性。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在時代精神觀感召下,對鄉賢文化的梳理十分重要。鄉賢乃本鄉的賢達,他們有德行、有才能。在漫長的歷史年代里,他們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為自己生活的時代做出了貢獻,因而受到當時和后世人們的崇仰、愛戴。其次,鄉賢也可以指在本鄉本土為國為民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當然也包括一些當時的“外地人”……他們立德、立功、立業,理應在歷史長河中永垂不朽,理應引導學生親近他們。
2.積極了解鄉賢文化研究現狀。通過搜集相關資料,我們了解到在對鄉賢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較大成效的,有浙江省上虞市成立的“浙江省上虞市鄉賢研究會”。他們的鄉賢文化作了很多的研究和社會推廣,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而上虞市多所學校在鄉賢文化研究領域也走在了前列,并已取得了寶貴的經驗。而在我們昆山,也有一批學者、文人對昆山人文歷史頗有研究,對昆山鄉賢人物如數家珍,在《昆山文化研究》刊物上也時常有昆山鄉賢研究的專題文章發表……這些成功經驗、珍貴資料都能引領我們如何更便捷、更有效地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加工與運用,這樣我們可以少走許多的彎路。
3.深入挖掘鄉賢文化育人功能。昆山是個環境優美、仁人志士薈萃的地方。作為一名當地的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尋找能針對我們昆山地區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道德基礎,開發適合小學生的目標遞進、內容銜接的昆山鄉賢文化教育讀本,使學生基本把握昆山鄉賢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精神,促進學生對昆山鄉賢文化的敬慕之情和高度認同,有效內化為具有“賢人”特質的意志品質和思想情感,外顯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公民人格,不斷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因此,我們利用昆山鄉賢文化,開發一套德育校本課程,相信它必定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也能極大地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現實針對性。
1.對校本教材開發的認識。新課程實驗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確認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有規劃、有設計、有實施與評價的系統工程,是新課程實驗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理論,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01年1月頒布了《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加強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作為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就我們學校而言,利用昆山鄉賢文化,開發一套《走近鄉賢》德育校本課程,引領學生走近鄉賢,了解鄉賢,頌揚鄉賢,學習鄉賢,將來做一個有益于家鄉,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人,無疑能極大地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現實針對性。
2.《走近鄉賢》教材開發路徑。為了編好《走近鄉賢》校本教材建設,我們走訪了多名專心研究昆山文史的前輩,搜集到了《昆山文史一百問》《昆山歷史名人列表》《昆山地方志叢書》等書籍文刊。在課題組人員初選、文史研究者的遴選下,先期初步確定了60名昆山鄉賢,并根據他們各自的研究領域、突出成就進行分類、分組排列,然后將課題組成員進行分組、分工,繼續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加工。基于有些歷史人物時代久遠,資料查詢困難極大;有些人物在昆山生活居住、工作及貢獻等方面尚有爭議,所以最終我們確定了45名要編寫進校本教材《走近鄉賢》的鄉賢人物。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為了確保資料的翔實,繼續拜訪文史研究者,并請他們帶領我們參觀過位于昆山亭林公園內的顧炎武紀念館、顧鼎臣的“崇功專祠”,也曾走訪了位于千燈古鎮的顧炎武故居、顧堅紀念館等,聽取他們的一一介紹。
1.保證課時落實。教材的有效實施,關鍵在于課時的真正落實。為此,學校責成教務處、德育處予以協調,將每月一節班會課、一節地方課程作為《走近鄉賢》校本教材的教學時間,并組織教師制定教學計劃,認真組織集體備課,編寫教學設計稿,定時組織聽課、評課。在上課之后再反思教學設計,反思教材編寫,并修訂教學設計,甚至修改教材,力爭不斷修訂、完善教材。
2.注意三個結合。在《走近鄉賢》教材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了幾個結合:一是與語文等國家課程教學相結合,與地方課程教學結合,特別是與品德學科教學結合;二是與德育處、少先隊活動相結合;三是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相結合。
3.強化實踐體驗。課堂教學雖然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但有效開展課外實踐體驗活動,既可深化又可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走近鄉賢》教育學習除了開展課堂認知學習以外,我們還采用了社會實踐、觀察思考、體驗感悟為教育手段,采用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通過“讀、講、演、賽”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知鄉賢”“頌鄉賢”“學鄉賢”“做鄉賢”系列活動,如參觀顧炎武紀念館、費俊龍航天活動展示廳等,走訪鄉賢人物等。一系列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鄉賢人物獨特的人格魅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道德責任感、使命感,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合。
[1]趙暢.話說鄉賢文化.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12-24.
[2]中國鄉賢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