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娜 楊立峰 張樹仁 趙偉宏
(長春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工科高校實踐教學環節,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的提高以及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實習實訓等工作,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專業技術素質與水平,為畢業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實踐教學環節的實現是需要有實踐條件、包括專業實驗室環境、實驗教師數量與水平、科研經費、儀器設備等方面的保障。就目前普通工科高校來說,一方面,自身的實踐教學資源有限;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學存在著理論脫離現代科技發展的現狀,結果導致了工科高校實踐教學質量下降、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學資源,在校外企事業科研單位進行實踐工作,不僅可以彌補高校校內教育資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綜合素質以及適應企業需求和提升企業研究開發實力,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為此,長春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多年來一直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學資源,廣泛開展大學生校外實習實踐實訓等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普通工科高校校內教育資源有限,而校外的社會教育資源無限,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必需充分認識到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教育與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時代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和選擇,是培養現代機械科人才的必需。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的實施,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實習實訓工作,將會得到更多高校的認可和社會的支持,成為高校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選擇和措施之一。
長春理工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的本科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是國家級、吉林省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試點單位,本專業依托的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在校生人數達到1200 余人,由于專業實驗室條件及設備、環境工作條件有限,充分利用學校與社會結合的優勢,借助校外教育資源,把學生送到校外企事業科研單位開展實習實訓。可以取得學校與校外單位互利雙贏的較好效果。從學校方面來講:一方面,學校利用校外教育資源,如校外師資、設備、場地、技術、資金等開展實習實訓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學生實習質量和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外進行實習實踐活動,可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從企業方面來講:可以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結合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導大學生結合工程實際開展科學研究,增加企業研發人員數量,研究成果直接用于企業,具有實際價值和意義。同時,企業通過考察大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與水平,可以挑選優秀大學生到本單位工作,解決人才招聘難的問題。近年來,本專業結合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卓越工程師計劃項目,在專業學生中,成立了卓越工程師班,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了校外企業實習實踐工作的探討與實踐,取得了較好效果。
企業的選擇主要是選擇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相關的科研、生產、設計等單位,要求校外單位應該具有能夠確保本科實習實訓質量的相應指導老師、設備、技術等條件。具體措施是:
1.依托學科優勢,本專業自20 世紀80 年代起就有著與長春55 研究所、長春光機所等本行業的企事業科研單位建立廣泛聯系、進行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與企業共同簽署學生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合作協議,直至目前為止,本專業仍然保持著與上述科研單位很好的合作關系,每年均有本科生實習、畢業設計、研究生學位論文在校外科研單位完成。
2.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國家經濟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需求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積極爭取與國內、省內大、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的聯系與合作,近年來我們與中國一汽集團公司、長春軌道客車集團公司、長春機床廠、長春通用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浙江寧海山中合金(寧波)有限公司、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建新趙氏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聯系,充分利用企業設備、技術、環境資源,帶領普通班學生和部分卓越工程師班學生赴企業完成實習實踐教學環節,結合企業實際項目完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
3.充分利用校外師資資源,聘請校外行業協會、合作單位的有經驗的機械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到校為學生做行業前沿專題報告、結合機械制造企業生產實例講述如何將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題講座,填補校內專業課程內容缺乏實驗的空白。
為確保校外實踐教學質量,使實踐教學工作安全、高效、順利進行,我們對校外實習實訓工作加強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1.精心組織,由于本專業目前的校外實踐活動分散在全國各地,給學校實踐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與困難。因為企業遴選和確認等工作細致復雜,需事先做好實習單位的調研、溝通、學校審批等前期工作,然后進行實習實踐工作布置、教學進度的安排、調整。
2.簽訂校企雙方工作協議。為了確保校外實習實踐工作的順利實施,明確校、企、學生三方的責權利,明確實習內容和達到的目的,簽訂校、企、學生三方協議,規范校外實習實踐工作行為。
3.實施校外單位實習指導老師與校內實習指導教師雙導師制。校外與校內的實習老師,應選擇責任心強、認真負責、有經驗的中級及以上職稱的人員擔任。校外實習老師應為單位科研、生產、工程等方面的工程師或高級工程師擔任。校內實習老師主要負責組織學生、實習實踐指導,校外實習老師全面負責對學生的實習指導、學生的安全、學生表現評價以及實習實踐工作的考核,實習完畢時,企業給出對學生的成績評定。
結合教育部綜合專業改革項目和卓越工程師計劃項目,學校制定了系列相關文件,將產學研合作教育和校企共同開展實習實訓等工作納入學校質量工程項目給出相應政策進行鼓勵.例如:
1.擔任校外實習的指導教師的工作量雙倍計算。
2.參加質量工程項目的老師在工作績效統計、積分計算、職稱評定等方面均占優勢。
3.提供資金、鼓勵支持年輕教師赴企業參加各類數控培訓、提高專業水平,參加各種類型教學改革研討會參與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團隊建設項目,等等。
學校政策支持大大促進了本專業教師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校外實習實踐的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本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1.校外實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的科研、生產和工程應用實際,促進了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校外實習實踐活動具有任務明確、針對性強、經費充足、條件較好、指導有力等優勢。校外實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的科研、生產和工程應用實際,促進了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實習內容主要包括機械產品設計、機械零件的加工工藝、數控機床、夾具設計、量具使用、刀具設計與制造、零部件的安裝、調試、機電控制、加工過程檢測與計算機控制、模具制造、特種加工等諸多領域。對先進制造技術前沿有所了解,見到了在學校見不到的高端機床裝備、先進的測試儀器、測量技術手段,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2.通過校外實習實踐活動,開展校企合作,橫向科學研究,為企業解決生產難題,使師生得到鍛煉,企業受益,研究成果豐碩。
3.開展校外實習實踐教學工作,使學生熟悉和了解了現代化企業的機械制造現狀、管理模式、生產方式、技術手段等內容,對促進大學生就業、選擇適合自己條件的企事業單位,提供方便;同時,企業也充分利用實習契機,考察、吸引、動員和選擇表現突出、思想道德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的優秀學生到其單位工作,有力促進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工作。
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習實踐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在安全管理、資金、指導老師數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交通安全,有一定的風險。學生交通費、住宿費等校外生活費用較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等原因,導致校外個別學生放任自流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制定管理措施加以解決和完善。
[1]張倩影,呂俊杰.加強實習教學規范化建設培養高素質冶金人才[J].中國冶金教育,2010,(4).
[2]婁立志.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的特點和趨勢[J].繼續教育研究,2003,(1).
[3]張明遠.工藝性專業應用型人才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23).
[4]楊治立,朱光俊,呂俊杰.冶金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18).
[5]朱偉萍.高職實訓基地的功能拓展與模式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03,(22).
[6]吳興偉.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8).
[7]許笑平.高職管理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的構建模式[J].職教論壇,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