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
(山東師范大學)
最新的中國大學排行榜100 強已經揭曉,不僅大學生會關心一下自己學校的排名,那些為高考奮斗的學子和家長也把這個榜單作為報考的重要依據。大學中一直以來都存在等地之分,不僅我國學者熱衷于將大學學科、類型、地域進行排名,美國人更是對大學排名有著濃厚的興趣。美國學者馬丁·特羅在《高等教育新論》一書中的第五章《地位的分析》中,系統地解釋了高等教育系統的分層現象,高等教育本身作為一個分層的系統,與政府、市場、社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他這一觀點的作用不是對高等院校的類型進行分類,而是對高等院校的變革方式進行探討。
馬丁·特羅的地位分層觀點是指對普遍存在的名望、財富、權力,以及根據其他的評定標準,把高等院校進行分級或分等。他將高等教育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高等教育部門的分層,即大學性質與非大學性質之間的分層。例如,在以日本高等院校為代表的金字塔型分層中,位于塔尖的是類屬大學性質的東京大學,稍低一些的是京都大學、名古屋大學這樣的老牌私立大學和其余的國立大學,位于塔底的則是類屬于非大學性質的地方公立院校和一般的私立院校。
二是高等教育各部門內部的分層,如在我國公立與民辦高等院校系統中就有不同的分層體系:在公立高等院校系統中,位于頂尖的是北大、清華這樣的高水準學府,上層是國家重點扶持建設的“985”和“211”院校,位于中層的是數量龐大的省屬本科院校,而高職院校則處于公立高等教育系統的底層,總體呈現一種橄欖球的結構;相對公立高等教育系統,在民辦高等教育系統中也會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種分層形式就是馬丁·特羅所說的第二種形式;第三種分層形式則是各院校內的基層單位和系的分層,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高等教育經歷了擴張、穩定、緊縮等不同狀態,對高等院校帶來了各樣的沖擊,但我們卻發現,面對高校之間的競爭與角逐,一些老牌的尖子院校始終保持在高等教育系統分層的頂端,馬丁·特羅用莫頓的“馬太效應”解釋了這些尖子院校屹立不倒的原因,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根據馬丁·特羅的分析,老牌的尖子院校由于歷史悠久,在院校名譽、師資力量、活動經費、管理政策上都有相當大的優勢,這些優勢在競爭中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擁有老牌名譽的院校往往壟斷了基礎研究,特別是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的自然學科,因此,老牌院校更容易得到國家的經費支持,這些學校的研究設施也相對先進完善,這樣一來就吸引了這些研究領域較高權威的教師學者,高校利用這些權威的教師學者來提高自己的名譽,良好的聲譽反過來又為尖子院校帶來了先進的設備與師資,從而形成一種利益的良性循環,這種循環使得尖子院校抵抗住官僚化、市場化而穩居高教系統的頂層。
馬丁·特羅認為“院校地位受到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影響。”客觀方面來看,院校等次受政治因素和政府控制影響,有些高等院校由國家指定為優等學府,他們在院校自治、預算控制、招生標準和學位要求上都優于其他一般院校,這種特權是由國家頒布制定的,既保障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保證了尖子院校的競爭優勢。
主觀方面,高等院校的地位等次由院校內部差異所致,人們一般主觀意識上根據院校的聲譽和名望來分辨大學好壞,因此高等院校通過聘任優秀師資、引進科研設備、發布科研成果、招收高質量的學生爭取聲譽和名望,在這種相互競爭中,內部指標的提升為學校帶來了名譽,從長遠來看,這些成功也決定了高等院校將來的地位和等次。
高等教育系統的分層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國采用的政策、方式也不同。實踐表明,任何一種力量都不可能是影響高等教育分層的唯一因素,任何一種因素主導下的高等教育分層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永恒的,高等教育的分層及其穩定實際上是學術、政府和市場三元力量相互制衡的結果。
高等教育系統的分層與社會經濟發展有密切聯系,高等院校的數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擴張或緊縮。我國當前高等教育分層結構呈現的是一種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傳統大學畢業的學生面臨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地位,不能做高端的科學研究,也不能適應市場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導致了資源、人才的浪費。可見,促使高等教育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構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層。有文章指出,教育部已開始啟動高校轉型改革,預計將有600 多所高校轉型為職業教育來培養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以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技術型人才匱乏的局面。不同的高等院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變盲目升格的觀念,使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構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層結構。
馬丁·特羅的分層理論指出了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即不同類型、層次的院校應有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當前我國出現了許多專科學校盲目升格為本科學校的“升格熱”趨勢,這種不合理的自我定位不僅失去自己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還浪費了教學資源,造成了人才的浪費。高等教育的分層理論告訴我們,在這個大系統中每一層都扮演著自己重要的角色,在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系統應遵循自己的發展規律,符合社會、市場的需要,不同類型的院校要對自己有正確、合理的定位,發揮本校的辦學特色,從而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推究高等院校頂層長期保持不變的原因,除了馬丁·特羅解釋的馬太效應之外,還包括政府的變相保護與干預,而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是高等教育發展與完善的內在要求。高等教育不是政府控制的附屬品,政府在對高校管理上,要采用更加靈活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淡化其行政權力,使高等院校發揮其對辦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決策、執行權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校特色,進行學術研究,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1]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張寶蓉.學術、政府、市場在高等教育分層中的互動與制衡——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評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5,(3).
[3]陳振中.論高等教育的地位等第現象[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