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如
(吉林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時發表講話,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使得“中國夢”通過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口,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歸根到底亦是每個中國人民的發展之夢、幸福之夢。幸福與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息息相關,因而中國夢的提出勢必對我國的人權保障事業提出新的要求。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詳細闡述了其關于人的發展理論,他認為人的發展可分為三大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由此對應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階段: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共產主義社會。在前兩個階段中,人的個性被壓抑甚至畸形發展。馬克思主義要求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其本質上是追求人的解放與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亦是追求人權的充分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預想的社會主義是人對于自身不斷追求的世界,那么這樣一個廣闊的人的世界也應當是“中國夢”所包含的世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因而以共時態觀之,實踐性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人權觀中國化歷程的重要特質。通過實踐,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使我國從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復興;通過實踐,我們的理想信念更為堅定,對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更加明晰清醒。在人權奮斗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的目標從滿足人民基本的生存與發展權利發展到追求重點推進與全面協調的統一,在首要保障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基礎上著力改善民生。“中國夢”意蘊下的人權保障是普遍性與中國特殊性的統一,既與中國具體國情,中國道路相聯,有溝通了全人類追求自由幸福全面發展的理想,它既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又要回歸實踐,接受其檢驗。
法治程度的提高是對人權的最好保障。使憲法和法律深入人心,走近群眾的最好方法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三個“共同享有”,即“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的機會。”這生動表述了我國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制度體系的目標——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正如新自由主義的旗手,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觀點,正義是政治社會的首要價值。欲解決不平等的愿望激起了追求公平正義的訴求。我們可以在辯證否定的基礎上對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對正義首要價值的確認與對社會正義主要問題的規范予以借鑒。
羅爾斯將“平等自由原則”作為第一條正義原則,要求“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從我國的政治現實看,憲法已明確了人民所擁有的基本權利與自由,“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已在黨的十八大上被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就為“平等自由原則”提供了法律基礎與制度保障。
第二條正義原則是針對經濟和社會的不平等而提出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差別原則”,即在面對不平等是應該有利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二是“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即在機會公平的條件下使所有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平等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法制國家、法制政府、法制社會一體建設,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政治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不僅道出了中國夢意蘊下依法治國的新內涵,更加推動了建設法治中國的實踐進程。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人加強反腐倡廉工作。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要求各級黨組織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關鍵是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反腐倡廉、遏制特權現象。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重視,表明“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在中國不僅意味著一切社會組織和個人擁有平等的地位和平等發展機會的權利,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受到約束。
尊重與保障人權必然強調以人為本。康德在其倫理學體系中提出了三條道德的絕對命令,其中第二條絕對命令指出“你要如此行動,即無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同時當作目的,絕不僅僅當作手段來使用。”人作為理性的存在者,其本身就構成了自身的目的,這就為尊重與保障人權提供了合法性論證。
人權內涵豐富,既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權利,又與集體的權利密不可分。從尊重與保障人權的必然性來看,人類追求美好事物尋求幸福生活,勢必要求其個性得到自由和全面發展。而從應然性看,欲使人權的保障事業能夠穩健推進,應當在全民中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同時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以此提高人民的自覺性和政策的規范性。“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實現,必須不斷為人們造福。”此處的“人民”既是整體意義上人民,即馬克思所言的歷史的決定性力量。故人權保障事業的主體力量也應是人民群眾,其推進離不開人民的自覺。同時“人民”也包含著個體的人,因而“中國夢”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強國之夢,而且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幸福之夢。故法治中國建設要求依法保證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尊重與保障人權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解決好與人民切實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廣大人民的教育夢、醫療夢、就業夢、住房夢、社保夢……在政策上,則具體體現在對特殊群體及弱勢群體的關注,如在少數民族政策上積極推動其地區的經濟發展,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在老年人方面,大力發展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婦女兒童方面積極維護其合法權益,堅持男女平等;在殘疾人方面積極維護其權益等,將以人為本貫徹落實到人權保障的各個方面。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習近平.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講話.人民日報,2013-03-18.
[3]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人民日報,201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