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遠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的一種組織形式。它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學院教育與直接獲取實踐經驗為主的生產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素質高、技術應用能力強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專門人才。
我校地處經濟較發達的珠三角地區,產品造型設計專業與行業三甲企業——廣東大業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已建立10 有余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這十年探索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類棘手問題。以下幾點經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是作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 年》,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我國高職教育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總體上來說,是基于目標導向型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它實際上指的是在我國高職教育中為滿足企業人才質量需要而進行的可以效仿的實踐教學的一種樣式。通過這些樣式,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并增強企業部門與高職畢業生之間雙向選擇的可能性,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在名稱上有人把其稱為“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式,或“零距離對接”式,或“產學研一體式”,或“三對準、四貫通”式,或“全方位合作、全過程參與、多形式推進”式,等等;在理論觀念上,對于“高職教育一定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創新”,我們已經達成共識,并且積極探索和追尋校企的緊密合作。但是,在實踐觀念和實踐行動上,我們還遠沒有科學的表現。存在一些“形式上或名稱上的校企合作”。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從實踐觀念到實踐行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企業積極性不足。一些企業對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輕培養,認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企業的經營性質決定了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屬性。要求其轉變職能,從“經營主體”轉向“教育主體”,其動力先天不足。因此,“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模式中,企業這個“主體”要搭建起來必須保證其積極性,否則很容易坍塌。
2.政策落實不到位。現階段,國家沒有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負責設計、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的特點,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或理事會。但是,企業和職業院校原先各自有一套管理運行機制,而且慣性很大。何況,這兩套體系本身的特點又有很大不同。不論是委員會也好,還是教學理事會也好,這種機構多無法保障“責權利”的一致性,缺乏話語權和約束力。這種類型的“理事會”在企業和職業院校兩套管理機制的夾縫中生存,最終成為可有可無的“花瓶”。
3.行業企業參與深度不夠。當前,行業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不高,作用被不同程度的弱化。我國多數高職院校仍屬于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夠。這種模式即職業院校和企業簽訂協議書,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成立形式上的專家指導委員會或者理事會。這種模式離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目標——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將高職教育資源的勢能轉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實現辦學的整體效益,相去甚遠。
4.高職院校自身管理模式問題。其一,行政機構尾大不掉。市場具有瞬息萬變的特點,機會稍縱即逝。而高職院校管理機構往往效率低下,不能應對市場的需求。在“校企合作辦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學企業”經常和高職院校“交手”幾次后,便不再愿意和職業院校“打交道”。企業已經不足的積極性遭到再次打擊。其二,職業院校的專業自身能力不足。不論是開辦“名師工作室”還是完成社會服務功能,都需要能夠得到市場認可的硬實力,而不能“自娛自樂”。
1.必須分清各方利益訴求,并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在體制機制設計上,要避免以學校利益為主,對企業、行業利益考慮不周的方案。站在企業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體現在:一是選擇優秀的高職人才加入企業員工隊伍,利用學校資源對企業職工進行繼續教育。二是可以通過對教育的支持,起到宣傳效應,樹立企業形象。同時,通過學生使用企業提供的專業實訓設備進行訓練,起到了針對潛在消費者的廣告作用。三是借助于高職院校的信息與技術服務,進行新產品的研制開發、新技術的引進、設備的技術改造等,提高整體效益。四是借助高等院校這個平臺,接觸各地方的大項目。
高職院校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一是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合理設置專業,使之滿足企業的需要。二是改變教學方式,培養高技能人才。
2.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教師的水平基本上決定了職業院校利用知識和技術優勢為企業行業解決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服務的能力的高低。高職院校的設計類教師,不光要“眼高”,而且要“手高”,要能夠親自進行方案設計并獲得市場認可。這是由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特點所決定的。但是,教師自身又是體制下的弱勢群體,如果沒有體制機制的支持,教師就會囿于講臺,得不到提升的機會。反過來又會制約校企合作的深度開展。
3.體制機制的改革。體制機制的改革和重建是重中之重,它是各方主體的行為準則。建立校企良好的運行機制,需要政府、學院、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
對于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勇于破除。特別是針對“雙主體”各自管理體系慣性的問題,要給予新體制機制足夠的信任和信心,賦予校企合作理事會或專業委員會切實的責權利,使其切實運轉起來。
制定管理制度,建立有學校、企業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監督和評價管理辦法。課程評價標準必須將教育標準、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統一起來。堅持教學質量評估和考核,對教師教學活動的環節進行督察和評價,根據綜合評價結果由校企雙方給予相應獎勵或處罰。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斷滿足社會、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是現代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性、技術性、實踐性和服務性等綜合效能,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
[1]閻峻.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論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2):104 -106.
[2]黃榮英.制度視角下高職高專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9):134.
[3]陳吉勝.職業教育集團化運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教育探索,201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