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琳玲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
自2010 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學前教育的發展也讓教育部門重視,在高校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中專業的舞蹈課程也是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當然,當前的舞蹈課程重視專業技能傳授,而忽略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依然存在。如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育觀念陳舊,教學管理方式簡單,創新實踐能力不足,學前教育舞蹈課程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等,均不利于學前教育舞蹈課程的科學發展,也無法改善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全面需求。本文根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的有關現實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實踐策略和理論發展的思路,目的是為教會學生懂得如何將舞蹈技能運用于幼兒教育工作之中。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重視學生的舞蹈基礎訓練,運用大量篇幅講授幼兒舞蹈活動組織的理念、方法,但落腳點是“幼兒教育”。
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僅僅是為了設置本類學科而開設,并未從“幼兒教育”的重任出發,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最終目標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教育人才,將這些人才放到幼兒教育中,有助于國家幼兒教育的發展。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還沒有建立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體系的教育方案,最終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科體系,還停留在舞蹈專業學習的初步階段,對幼兒教育的銜接還處于初級階段。
在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舞蹈教育專業中,過分注重讓學生掌握舞蹈的技巧,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培養和如何有效地將將舞蹈技能運用于幼兒教育工作之中。舞蹈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文化。“通過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舞蹈、戲劇、舞蹈的比較,感知和體味各地域的風土人情,探索各種藝術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多元文化的比較中,提高藝術的文化批評能力”這個方面是舞蹈教育所具有的。但是在舞蹈中忽視了舞蹈藝術與文化的關系緊密的特點。許多學生在學習舞蹈,熟練掌握舞蹈的過程中,過分注重了解身體的方位,舞蹈的基本手位、腳位,把上、把下的基本動作訓練,基本舞步,明白舞蹈編排和動作的創造,但無法深入理解舞蹈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課程設置無法將舞蹈藝術與文化教育相互融合。
于此同時,過分強調學生自身舞蹈技巧的提升,而不是通過專業課程學習,讓學生掌握如何將舞蹈技能運用于幼兒教育工作之中,課程設置的教學任務出現偏差,學生未來參與幼兒教育中,而無法更加有效地通過舞蹈來組織幼兒教育活動。
首先,舞蹈課程設置趨同,缺乏特色。課程設置是通過專業特點的分析,充分發揮專業特點,實現人才的培養。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與專業舞蹈院校在舞蹈課程設置上存在趨同的問題,如舞蹈課程中的知識結構、學時計算、學科分類、課程教育管理內容等,均存在相同的特點,高職院校與專業舞蹈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差異程度很小,課程設置的特點也不大,部分加入少量的輔修或選修課,缺乏高職院校應有的特色。國內許多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與專業舞蹈學校在課程門類設置上是基本一致的,高職院校的舞蹈系學生學習內容趨同。
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民間舞蹈的特色豐富多彩,民族的文化差異也通過舞蹈顯現出來,如湘西土家族擺手舞、苗族銅鼓舞;南方廣東“嶺南舞”;福建地區的“梨園戲”,東北地區的秧歌舞等,這些舞蹈的特色明顯,具是在旗幟鮮明的舞蹈文化下,彰顯出來的。這些舞蹈的特色差異,顯示出了舞蹈的魅力所在,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與專業舞蹈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趨同,等于將舞蹈專業的特色給忽視了,沒有差異特色的課程設置,也很難激發高職院校學前教育的專業舞蹈課程實踐的真正目的,缺乏培養人才的文化內涵。
其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中,缺乏對學前教育的深入研究,沒有將舞蹈課程融入到學前教育之中。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在設置中,沒有遵循合理設置的原則,許多院校僅通過選修課和必修課相互結合的方式來將學前教育課程與舞蹈專業課程相互獨立地開設課程,而并非相互融合,有效地對接,最終學科設置實現的教育質量并不高。
首先,是加強課程設置的規范性和專業性,高職院校舞蹈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創新和教書育人的能力。高職院校舞蹈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求專業的舞蹈能力,規范的動作要求和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對舞蹈動作、技巧和含義掌握,具備編排動作和創造主體舞蹈的想法和思路,具備一定的鑒別審美能力,對舞蹈的認識較為深刻,發現和分析舞蹈編排的問題等能力。同時,也要求具備高度的認識,即對學前教育中專業舞蹈課程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能夠在實踐中積極推動舞蹈創新、思考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夠很好地將學前教育與藝術啟發相互結合,通過分析這種專業特性,來完成學前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專業定位是:綜合素質高、專業較強、創新性和實踐性高,最重要的是對舞蹈的思考和理解程度深。這樣的人才能夠把握舞蹈最基本的動作技巧等基礎能力,更能夠重視學前教育與舞蹈相互結合,讓舞蹈貫穿在幼兒教育之中,提高掌握將舞蹈運用于學前教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是建立“文舞相融”的教育理念,明確“文舞相融”的思想,針對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舞蹈專業培養的目的,合理設置舞蹈專業理論課程。“文舞相融”是指舞蹈專業的教學目標,必須是建立在專業特色之上,并結合舞動和民族文化來實現融合后的藝術表達。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要將基礎的人文知識、專業舞蹈理論和舞蹈基礎相互結合,在實踐中逐漸融合,體現出了人文知識內容豐富和舞蹈專業技巧精湛的特點。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梳理學前教育中有關文化特點,結合文化內容來開展舞蹈專業課程或者實踐體系,這種課程的設置,可以通過必修或選修或文藝比賽等多樣化方式來進一步培養,力求使專業理論教學與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素質、能力結構要求相匹配。
首先,重視舞蹈理論建設,正確的、科學的舞蹈理論不僅對提高舞蹈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素質與藝術修養有極大的幫助,更有助于克服舞蹈實踐的盲目性,提高舞蹈表演與創作的藝術質量,同時舞蹈理論不斷走向成熟也是舞蹈藝術日趨進步、日益完善的重要標志。正確的、科學的舞蹈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學習的舞蹈解剖學,對日常的基訓課起到了科學的指導作用。如芭蕾舞基訓中最簡單的“外繃”訓練,就十分科學,因為解剖學中提出,腳踩的肌肉分布并不對稱,腳踩外側肌群相對薄弱,“外繃”訓練恰恰增強了腳踩外側肌肉的強度,也就是常說的腳下要“有跟”,只有腳踩力量平衡才能增強舞蹈動作的穩定性。再如,我們所學的《中國舞蹈史》,則為更好地學習舞蹈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舞蹈文化歷史悠久、豐富絢麗,繼承和發揚中國的舞蹈文化有助于深刻地分析和理解舞蹈作品,總結歷史上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創作和表演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其次,營造良好的舞蹈理論研究氛圍,文藝實踐離不開理論、評論的指導,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理論學科,應站在舞蹈整體的高度提供重要的規范和理論框架。舞蹈界應營造理論研究的良好氛圍,掃除浮躁、炒作等當前理論研究的障礙,立足舞蹈事業的實踐,不斷創新。
在我國,是否有必要根據商品與專利關系進行權利用盡規則的區別適用,這需要分析權利用盡制度的合理性之所在,并考察那些被區別適用理論所排除的情形是否可以被這些合理性論證所涵蓋。如果是的話,那么區別適用理論就是站不住腳的。
最后,加強舞蹈教師的理論修養,高職院校舞蹈理論教師,更應有著堅實的知識結構和全面的素養。其中應該包括舞蹈教師在舞蹈專業方面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同時應該還應具備較為全面的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舞蹈教育在教育和社會中的地位,并以科學的教學方法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拓寬專業領域,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舞蹈專業,涉及到的層次較為全面,包括專業課程,學前教育學、美學、文學、哲學、音樂、表演藝術等課程,通過課程的延伸,可以讓專業培養的全面性更加完善,專業知識與其他知識的相互結合,有利于舞蹈藝術的橫向發展。此外,通過多媒體設備教學引入課堂,讓互聯網教育和校園多媒體相互結合的方式,豐富舞蹈課程的結構內容。
(2)加強舞蹈理論課程設置安排,重視專業課與理論課的重要性。學前教育舞蹈專業的課程設施,一是重視專業課程的安排,舞蹈課程基礎是舞蹈和專業特點相互結合,因此,專業課的重要性,也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統一認識。但是,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并非僅靠舞蹈技巧來發展的,二是通過理論發展來實現的。因此,重視理論教學也是為了未來的發展。
(3)擴大舞蹈相關課程比例,當前的專業課程結構基本構成主要是舞蹈相關課程、音樂基礎課、教育類課程等,而比例最大的主要是音樂基礎,而學前教育舞蹈相關課程比例還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因此,需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分析學前教育的內容,設置學前教育培養幼兒的專業基礎理論,結合理論知識,拓展舞蹈相關課程,如包括學前舞蹈基礎訓練、國外舞蹈精華和中國古典或傳統舞蹈等課程。
(1)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
(2)舞蹈專業課程與跨舞蹈專業課程的關系
一專多能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既有精湛的專業技能又有廣博的舞蹈知識,既有舞蹈課堂教學能力又有組織課外舞蹈活動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藝術修養更加全面,向其它藝術領域橫向發展。舞蹈學也有不同的專業,舞蹈課程設置除了以舞蹈學為主,還應跨學科專業多學習,如舞蹈與影視對形體的力與時間節奏的要求;舞蹈的造形對形體與姿態的要求;這些專業與其它藝術學科又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在課程的設置上,可以增設如何組織課外舞蹈活動的內容,形式可以是選修,也可以是講座,要請有這方面經驗的老師傳授學生組織舞蹈活動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各種匯報演出,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實踐能力,也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也可以通過實習的機會參與中小學課外舞蹈活動來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
(3)舞蹈技能課程與藝術實踐課程的關系
舞蹈基礎技能如果不能在實踐中很好加運用,掌握得再好,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只有把課外實踐與課堂教學有機相結合,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從中加強鍛煉和體驗。例如,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把課堂上排練的節目搬上舞臺讓學生面對觀眾,豐富舞臺表現力。再比如,組織學生走近社會、貼近生活、深入群眾,多出去采風,多采集原始舞蹈素材,通過整理、加工、編排,創作出嶄新的舞蹈節目。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舞蹈竟賽,提供各種專業交流活動,這樣既深化了專業基礎,又收獲了實踐成果。不僅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與藝術實踐形成良性循環,又能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能力和豐富學生的創作技巧。
[1]謝春.我國高職院校舞蹈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2]王中華.高職院校舞蹈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改革芻議[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8,6(1):99 -102.
[3]王婷.淺談高校舞蹈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6):201.
[4]張曉紅.舞蹈理論與技能的相輔關系——談普通高校舞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探索[J].藝術研究,2008,(3):77 -79.
[5]張莉,李曉紅.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平原大學學報,2005,22(5):99 -100.
[6]劉同春.舞蹈教育課程的優化設置與互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4):88 -89.
[7]李麗娟.淺析高等學校開設選修課的幾個問題[J].現代企業教育,2007,(24):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