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勝軍
(山東理工大學2012 級中職碩士班,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實踐證明,民族發展的希望在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更需要大量創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學中,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職業院校的學生馬上面臨著走向社會,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來為自己進行定位,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有利于他們能不斷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為自己未來開拓一片新天地。但是,傳統教育制度中存在許多不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弊病。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忽略了培養他們創新知識的能力;在傳授知識時采用灌輸式,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在評價體系上采用簡單劃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學生真實、全面的水平和能力。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創新能力的發展。但目前,它們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特別是高職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西方科技先進的國家,特別是德國較早認識了此問題,總結他們在在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素質方面的經驗,我認為應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幾點。
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的職業教學,所以改革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點上,我們學校在廣大教師中推行的項目化教學,它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教師那種滿堂灌的講課方式,它通過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教師可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在做中學,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大大激發了學生積極性、創造性,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項目化教學為學生找到合適的、寬闊的平臺,平臺寬闊了,他們就有了自由跳躍的空間。我們以前的教學培養方法曾經普遍存在一種困惑:對學生教學能否變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而項目化教學則解決了這個問題,項目化教學的本來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本身就具有創新能力。而從教學的初衷來看,它是從完成現有的、已知的項目任務開始,到項目教學結束,使學生具有了完成現有學科項目任務的能力。為學生成功就業打下了基礎。項目化教學是授之以漁,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他們今后成功的職業生涯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平臺。所以,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了提高,改革收到初步成效。
好奇心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是學生探求新事物、發現新問題的源泉。但是,有很多老師不但不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還會有意無意地壓抑學生的好奇心的正確發展。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自己就應當率先解放思想,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用創新教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有可能在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曾經有一次,有同學在課上問到一個問題,就是說蘋果落地的現象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可是蘋果落地這種現象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就有之,為何別人沒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令班上的很多同學都陷入了沉思,有的同學隨之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假如萬有引力定律到現在還未發現,那么我們能不能發現呢?于是,全班同學都開始分組討論,當時的氣氛非常熱烈,各小組都陸續把自己的結論進行了匯報,于是我和同學們一塊進行總結,就是遇到事情要問為什么?要有好奇心,要有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持之以恒,我們中間也會出現當代的牛頓,愛迪生。所以,從這以后,學生的好奇心大大的激發起來,每次上課,有許多學生都會提出很多問題,雖然有的問題和講課的內容關系不大,但是我還是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能回答的給他們一個答案,自己不會的在全班共同討論,讓同學們給出回答,這樣不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就連過去那些上課從不聽課的學生也被調動了起來,積極參與,有些學生雖然書本的知識掌握不好,但他們別的方面懂得很多,所以我們課堂不僅限理論的說教,更是增添了許多別的課外知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青年學生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叛逆心較強,不是我們認為的那種比較“聽話的學生”,因此遇到一些問題,或者是一些書本的定理公式等,有些同學總是提出另外一些結論,雖然我們覺得是些歪理,但是這種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值得提倡,值得推廣,再說知識本身就是無止境的,任何一個問題的解答都不是只有一種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鼓勵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迷信權威,遇到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路是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尼古拉.哥白尼 波蘭偉大天文學家。創立《天體運行論》推翻了地心說,羅巴切夫斯基,推翻了傳統的幾何學,創立了非歐幾何學。正是前人們不迷信權威,所以才推動了科學的不斷進步,因此培養學生不盲目迷信,敢于挑戰權威,只有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才有能力和條件來創新,如果光憑一腔的熱情,而沒有科學理論做后盾是不可能成功的。
創新不僅是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而且是一種需要創新技能的實踐活動。要從平時對學生的言傳身教中灌輸創新思想,平時我經常和學生聊聊我國的科技創新力,使學生都大致對我國的科技實力有大致的了解。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經濟效益低能源高消耗的問題。我國生產的物品沒有什么自己發明創造的。再就是像學生們喜歡的耐克等一些國外名牌,雖然很多都在我們國內生產或組裝,但是我們獲得利潤遠遠低于外國人,大部分錢都讓外國人賺去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通過這些讓學生明白,我們的落后主要是沒有創新,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只能是落在別人后面。讓學生樹立信心,把創新與國家民族的興亡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大膽創新,我相信通過我們每一個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就會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有用的創新人才。使我們的民族屹立于世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