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楊賽榮
我國中高職銜接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歷經30年左右,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高職銜接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形式上的接軌,然而卻沒有實現內部的整體體系,銜接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與加強研究。30多年來,中高職銜接的理論研究隨著實踐的不斷推進,經歷了由分散到綜合、由外在形式到內涵建設的過程。因此,本文將針對近年來中高職銜接研究的成果從中高職銜接的學制、課程、模式、招考方式、管理等方面進行綜述,分析已有研究對中高職銜接研究的借鑒意義以及尚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學制主要解決的問題,一是頒布怎樣的學制,二是如何讓中高職學校的學制銜接緊密。前者和后者聯系密切,學制的內容反映了中高職學制的緊密性。中高職院校學制主要體現在職業院校的外延式擴招,招生規模的擴大、院校場地的擴大等。然而,中高職銜接只是注重外部的銜接,只注重表層的聯系,卻沒有把握內部的本質聯系。目前,我國對中高職院校銜接的學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學分銀行制度。學分銀行制度,是對普通學分制度的繼承與創新,是一種根本性的革命。傳統學制主要是學年制,傳統學分制是以學分作為學習量的計算單位,以學分和績點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分量、學習成效的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自主選修課程,以取得所選課程的總學分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標準,采用多樣的教育規格和較靈活的過程管理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余地的教學制度[1]。學分銀行制是在傳統學分制的基礎上為中高職銜接教育模式“量身”打造并建立更靈活更開放的個性化教育制度平臺,它是以修好的積累學分績點“寄存”在中高職院校的教務管理個人“銀行”系統檔案里,待一定時間內修完(累積到)規定學分績點后可申請獲得畢業證書或結業證明,這種制度系統為“學分銀行制系統”[2]。這種制度,不受時間、課程、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可以靈活、選擇、彈性化地發揮學生與教師的創造、主動與積極。目前,我國對中高職銜接的學制研究,主要依據外在的課程(即在校所修課程)進行內部的銜接。這種內涵式發展的銜接學制,突出了當前我國對中高職銜接內在內涵式銜接的重要性態度。
中高職課程銜接主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學習內容的銜接,二是學習內容的組織和安排的銜接。前者與后者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前者反映了中高職課程之間內在的銜接,后者反映了中高職課程之間形式的銜接。目前,對中高職院校課程銜接的研究主要有兩種:一是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緊密性問題,包括中高職院校的文化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程與專業實踐課程等的銜接緊密性;例如對中高職院校的文秘專業、學前教育專業、計算機專業、電子信息專業等的中高職課程銜接設置的研究。二是對課程的目標、結構、層次等方面銜接的問題研究,主要涉及到專業設置不一而使專業脫節或者錯位;例如中高職院校設置的電子專業、計算機專業等,中高職院校之間的專業設置沒有銜接,出現斷層現象等。中高職院校銜接根本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在于課程的銜接,課程的銜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中高職院校內部和外部發展的銜接。我國的中職院校開設的課程與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有很多相似的專業,也有很多不同的專業。然而,在中高職課程相似專業方面,中高職課程的內容卻大相徑庭,有重疊現象,也有錯位現象等。這就必然導致中高職院校課程銜接的問題:課程設置混亂,學生在中職院校畢業之后,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無法在課程上接軌,對進一步的學習造成困難;或者學習內容重復,無法深造。
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學校采取什么培養形式完成培養目標,完成人才培養計劃。根據國家中高職銜接的實際發展情況,銜接培養模式可以分為學制銜接模式和非學制銜接模式(即內涵式銜接模式),并且非學制銜接模式會成為主要的培養模式[3]。通過分析世界各國中高職銜接模式和國內高考途徑的銜接模式、以及目前我國的幾個常見銜接模式,提出了五年一貫制理想模式與3+2新模式[4]。另外還有以學制為中心的4種模式:一是以職業學校生源為主體的對口真升銜接模式;二是由中專改制的內接貫通型銜接模式;三是以中等職業學校為基礎的聯合型銜接模式;四是以“教育轉換中心”為“引橋”的開放型銜接模式;以課程為中心的銜接模式主要有2種模式:一體化的課程體系為基礎的統合型銜接模式;以統一的課程標準為基準的銜接模式[5]。我國目前在廣東省實踐最成功的是3+2培養模式,該模式在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的原因是廣東的經濟條件確保了人才培養的途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該模式在該地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政府對其的投入是不能忽略的。對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總結出了以上若干種,然而在我國大地開花結果的人才培養模式還需要時間來驗證,這些模式雖然根據我國的國情來構想,但是這些人才培養模式更需要實踐來驗證。
中高職的招考方式主要涉及到中高職院校學生的來源,其招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高職院校學生的數量和中高職院校教育的質量。目前,我國中高職院校的招考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秋季中高考招收中高職生;部分學生中考沒通過考試進入高中而選擇讀中職;高考時,部分學生會根據個人的情況選擇讀高職。第二種是最近三年推行的單獨招考中高職生方式;這種模式看起來為中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奠定了基礎,然而卻對那些沒有參加招考卻沒考上理想的學校的學生產生了影響,同時也對參加招考的學生的未來就讀產生影響。第三種是通過五年一貫制,采用“3+2”的招考方式招收中高職生[6]。這種模式是招收初中畢業的學生,在中職畢業之后,可以繼續讀兩年深造,即讀2年高職。這三種招考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問題,這些問題使得中高職招生有一定的困難。對于中高職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以下若干種:建立專門的職院招考機構、改革考試招生制度等[6]。職院院校建立起規范的招考制度,擁有自己的招考機構,這在程序上規范化,在制度上嚴明化,對中高職院校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幫助作用,對中高職院校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目前,我國對中高職院校的招考方式研究主要涉及到招考方式的變化,沒有深層次的延伸。以上的三種招考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創造出適合我國的中高職院校的招考方式。
中高職銜接的管理,一是涉及到職院院校的外部管理,由同一個部門管理還是由不同的部門管理;二是涉及到職院院校的內部管理,中職院校是屬于高職院校的下屬單位還是兩種職校是平行單位。目前,作為職業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的高職院校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起著帶頭的作用,然而這個“頭”卻帶不動中等職業院校這個“身”,即使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本應起著引領和導向的作用,然而卻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7]。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是平行單位,由不同的管理部門管理,這使得中高職院校的銜接在管理上就出現困難,政策上的不同,必然會使得中高職院校的內部協調缺乏統籌規劃。
我國中職院校銜接的研究,已經有了30多年的歷史了,這短短的歷史歷程,給我國的中高職銜接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縱觀我國中高職銜接的研究發展,表明我國的中高職銜接正在進入正軌,中高職銜接不僅在外部發展上得到了體現,而且在內部發展上得到了深化。然而我國的中高職銜接發展仍有較長的路需要走,這不僅僅由于我國的中高職銜接的發展歷程決定,而且也由我國的國情決定。對于我國未來的中高職銜接發展,筆者綜合近幾十年的研究發展來看,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中高職銜接的學制研究逐漸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中高職學制的銜接,表面上是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學制結合(包括外部學制結合和內部學制結合),其實中高職院校的學制銜接其本質在于我國混亂的教育分層現象。改變我國教育混亂分層制度,可以促進中高職院校銜接的發展。
第二,中高職銜接的課程研究逐漸發展出適合本地區的中高職課程體系。職業院校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目標是為該地區的經濟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職業院校的課程。職業院校的創辦將會朝著地區化發展(即一個地區將有由若干個職業院校組成的學校群,它們的課程各有特色,中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緊密銜接),為當地的經濟服務。我國目前的職業院校的創辦,一直不興盛的原因之一也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關系。
第三,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會逐漸提出適合本地區的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由于我國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同,這會使得我國各地的中高職院校銜接的培養模式的不同。
第四,中高職銜接的招考方式研究會朝著創新性的招考方式。目前,我國的中高職銜接的招考方式存在利弊問題,這種劣勢的一種后果是招考生生源不足,或者招考生無法適應學習等。
第五,中高職銜接的管理研究會朝著上下階層管理方向研究。目前我國的中高職院校的管理混亂,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高職院校銜接的混亂。這種管理方式的混亂,使得中高職院校的銜接發展具有一定的困難。
[1]游美琴.高職彈性學制和學分制改革的困境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0(23):11-13.
[2]鄭春華;高壯峰.建立中高職銜接學分銀行制探析[J].職教論壇,2013(3):16-20.
[3]劉育鋒.論我國中高職銜接的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2(10):5-7.
[4]武佩牛.論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銜接模式[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2):6-8.
[5]馬建富.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模式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3(2):36、37、38、112.
[6]孫紹年,張春鳳,左穎.黑龍江省中高職銜接招考方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年第36期.
[7]秦虹.中職與高職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