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坤 高 磊 梁顯森 陳 姍 張靜靜 趙欣杰 王素華
(河南中醫學院)
河南中醫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本科學生在龍子湖園區的新校區學習、生活,2009年起學校又依托信息技術學院建立了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招收專科生,辦學地點設在老校區,兩地相距十公里。隨之,學院的大學生黨建和團建工作就產生了一系列新問題,如兩地辦學、黨團組織內部交流不夠暢通,學歷層次參差不齊,特別是軟件學院專科生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黨建基礎較薄弱等。
為此,從2010年起,在充分考慮當前發展形式并結合我院學生黨建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發揮學院專業優勢,大力開展實施“2+1”黨建帶團建工程,加強大學生黨建和團建工作。
黨建帶團建“2+1”工程,即針對本專科新生,在學生黨支部的指導下,配備2名品學兼優、樂于奉獻、勇于負責的高年級學生黨員與1個一年級團支部結成對子,全面幫扶、指導新生團組織各項工作的開展,使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引領各項團的工作早日進入正軌,同時為黨組織培養、推薦新生力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對青年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帶來了深刻影響,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挑戰,黨組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好對團組織和團員青年的帶動工作。2000年,中組部和團中央共同召開了“全國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建團80周年紀念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堅持黨建帶團建,把團的建設納人黨的建設總體規劃之中”。2003年,團的十五大正式將“黨建帶團建”作為團的建設的基本要求寫入《團章》。
加強團的建設,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基礎,黨建帶團建是高等院校黨的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相當一部分高校來說卻在實際工作中忽視了大學生黨員和團員的主體地位,只是一味地由行政人員和輔導員“一廂情愿”的發動,“帶”與“建”的發展不平衡,如何在新時期充分調動廣大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為團員青年帶好頭、指好路,促使基層黨團組織互相促進、平衡發展,真正建立起高校學生黨建與團建工作互動機制,就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政建設的一項重要課題。
因此,實施“2+1”工程,開展大學生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活動,將強有力的為新時期高校黨建和團建工作做出更好的探索。
一是高度重視,明確責任。學生黨支部、分團委和各年級認真謀劃,突出創新,切實把黨建帶團建工作落到實處。各年級學生黨支部書記總體協調指導,各年級辦直接負責。高年級學生黨支部認真推選本支部政治覺悟高、品學兼優、協調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結對黨員;低年級團支部則主動聯系、接納以及向結對黨員積極匯報工作,共謀本支部的發展。結對學生黨員和各團支書為直接責任人,創造性開展好這一工作。
二是統籌安排,精心組織。學生黨支部把團的建設作為本支部黨的建設有機組成部分,統籌考慮。每班團組織主動、積極向負責的黨組織匯報團建工作目標、任務和整體規劃。
三是狠抓落實,務求實效。把“2+1”黨建帶團建黨工作的組織實施納入信息技術學院和軟件學院黨團共建工作的推進目標之中,使之成為學院黨建和團建工作的一項特色工作。
四是建立考核體系。學院黨總支把“黨建帶團建”工作納入學生黨支部和分團委、團支部的工作任務體系,全程指導各項工作和活動的開展,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任組長,定期考察“2+1”黨建帶團建工程各小組的成果,及時總結缺點和不足,對活動中好的經驗和典范則予以發揚和推廣。
河南中醫學院信息技術學院、軟件學院開展“2+1”黨建帶團建工程四年來,緊緊圍繞創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黨建、團建工作方式,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新時期黨團建設工作的新思路進行探索。幾年來,依托該項工程,學院黨委有針對性的開展了諸如“2+1”黨建帶團建工程聘任儀式及表彰大會、院黨委委員與新生班級結對子、紅歌大賽、“樹黨員形象展黨員風采”大學生黨員論壇、黨的基本知識競賽和系列講座等,收效很大、影響頗深,帶動了我院各項工作的全面提升。近4年來,全院學生黨員比例一直位居全校前列,學院也多次榮獲校級“文明黨總支”“五好黨總支”“三育人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涌現出了河南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團組織和河南省高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等一批先進黨團組織和學生個人典型。
與此同時,依托該項大學生思政教育活動,我院學生黨支部和分團委先后獲批河南中醫學院思想政治研究會課題等3項,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等5項,研究成果獲得2010年度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成果獎1項。
2010年12月,我院撰寫的思政研究成果報告在河南省委組織部組織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改革創新研討會”進行交流;同時,榮獲2011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黨建和思政工作研究會第二十次年會上獲得優秀論文獎。
大學生黨建帶團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系統工程。隨著高校擴招、本科院校興辦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潮流的出現和信息時代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影響的日益增強,解決本科低年級學生和兩年制專科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和發展問題,以及高年級學生黨員再教育問題,是學生黨建、團建工作共同面臨的迫切任務。依靠黨建帶動團建,黨團互動,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青年中的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做好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服務工作,為黨培養出優秀人才,實現黨團建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實施“2+1”黨建帶團建工程是一個創新性舉措。如能進一步總結和推廣,將會在更大范圍內對高校黨員、團員青年的教育和引導產生更大的影響,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1]高小平.以“黨建帶團建”開創高校共青團工作新局面[J].學理論,2009,(29).
[2]李易玲,吳愛邦.論建構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模式[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04).
[3]聶邦軍,張焱.淺議高校學生黨建與團建工作互動機制[J].教育與職業,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