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李魯華 張旺鋒 劉建國 帕尼古麗 王江麗 祁亞琴
(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農學系耕作教研室)
綠洲農業學是研究綠洲特殊生態條件下相應農業特點和生產理論與方法的綜合性應用基礎科學。它的建設直接推動綠洲農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進步和高素質農業人才的培養。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綠洲農業實踐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對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從綠洲農業學學科角度,合理構建由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的多門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特點與當代農業生產特點的有機結合,是做好綠洲農業教學建設的關鍵。
綠洲農業學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涉及農學專業的基本原理和廣泛應用的生產方法。該課程的理論構成就其總體來看,表現出內容多、相關理論發展迅速兩大特點,與目前我校存在的教學時數不足和教材理論滯后相矛盾。
首先是內容較多。該課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綠洲農業的高效特色技術。教材中不僅包括多數種植技術與氣候工程技術這兩大技術體系,還包括作物“矮、密、早、膜”種植技術等基本種植方法;為實現與諸如高智能機器采摘相適應的機械策略而形成的精準農業技術,以及一些與重點強調的土壤鹽漬化及其防治等相配合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實踐方法等。這充分說明了該課程教學內容的龐大與復雜。然而,隨著強調本科生拓寬基礎淡化專業的培養模式的發展,各學校都程度不同的壓縮了教學時數。經過幾次教學改革,目前我校綠洲農業學課程的教學時數為36學時。在這樣短的教學時間內,教師對上述眾多的教學內容很難講透,學生更難以掌握。其次,課程有關理論發展日新月異,教材內容一般不能反映當代研究進展。有些新的技術理論主要是近幾年的科研成果。但目前使用的規劃教材一般是2005年前后開始編纂出版。因此,這些教材都不能及時反映當代科研的進展。這就造成學生學習經典理論與掌握當代技術相矛盾的結果。
當前,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社會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遠大于對研究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這種人才需求現狀與部分農業院校實踐教學不足嚴重矛盾。隨著科技進步、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農學專業實踐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綠洲農業學是科學性、藝術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在國家產業政策、商業利益的指導下,在遵守相關法律基礎上,各農業生產完單位在資源利用、技術應用、人才選擇等方面都各有獨特之處。綠洲農業學實踐的復雜性,要求學生在工作中能將教條的農業理論靈活地與具體的農業實踐相結合。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培養其動手能力,尤其是利用有關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
基于綠洲農業學及綠洲農業實踐的上述特點,本科階段綠洲農業學課程的設置首先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為主的總體教學思想,其次要兼顧學科整體,突破單一課程包攬全部內容的思路,要著眼農學專業方向,通過構建合理的、范圍更大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農學綜合能力。
分析上述綠洲農業學教學與學生培養的矛盾可見,教學中必須解決兩個矛盾:一是知識傳授要有系統性,二是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石河子大學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總體教學思想為指導,提出農學專業設農學和種子生產兩個專業方向。以此為契機,基于以往課程設置和學科發展,初步形成了由多門課程構成的綠洲農業學新課程體系。綠洲農業學課程體系的設置從理論教學開始,再到有關的農學實踐,最后進入專題教學。整個課程體系包含了多個由理論到實踐的往復。在這個體系中,實踐教學的學時比重已經超過理論教學的學時比重。
目前的課程設置自2007年試行,經過3年多的教學實踐,基本解決了傳授理論體系學時不足和學生實踐教學匱乏的問題。學生普遍認為,通過系列課程學習,理論上能循序漸進不斷深入,能力上能夠將書本上抽象的農學理論和具體的農學實踐結合起來,加深了對綠洲農業學有關原理的掌握,懂得了綠洲農業的基本田間操作。學生對綠洲農業相關知識的掌握,也比較牢固和準確。這輪改革在綠洲農業學知識傳授和本科生能力培養方面收到了明顯效果,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深思。
第一,如何更好地整合經典的理論教學內容,并反映現代綠洲農業學的有關進展,仍需不斷探索。我們認為,綠洲農業學理論教學內容可以分為經典內容、進展內容、展望內容三個層次。并據此對原有的綠洲農業的理論教學內容進行了歸類。這一方法是一個較好的嘗試。但經典內容的取舍、整合仍應根據地區特點加以推敲。教學改革中特設綠洲農業學專題課程,這門課程既有教師講解當代最新農學理論研究進展,又經常聘請有關專家,結合自身農學實踐闡述理論應用的心得和國家產業政策、解決農業實踐具體問題的方法等,非常受學生歡迎。
第二,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如何更好銜接仍有待進一步探索。石河子大學綠洲農業學學教學設在三年級秋季學期(大三上學期),實踐教學則設在三年級春季學期(大三下學期)開始,在下一個學年度的秋季學期開始前結束。這種安排是與大多數課程先有理論教學后有實踐教學相同的。但是綠洲農業學實踐教學必須根據作物的生長發育和農時特點,采取分散集中的方法進行。這樣的時間節奏與理論教學存在部分脫節現象。為了更好幫助學生理解作物育種學的理論教學,一方面借助現代教學技術,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插播教師科研實踐視頻;另一方面,在各論教學開始的時候,學生進入課題設計階段,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生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對綠洲農業的認識,并拓展了學生的實踐機會。
[1]《綠洲農業學》教學現狀及對策.中國校外教育,2011,(2).
[2]《綠洲農業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1,(3).
[3]綠洲農業學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3,(8).
[4]新時期新疆綠洲農業學的建設與發展.高等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