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慧
(郴州技師學院)
作為職業學校的一名教師,歷經職業教育從國家計劃體制轉變到市場體制——學生的計劃招生轉變為市場招生,學生的計劃分配轉變為與市場接口推薦工作,使得職業教育逐漸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這種巨大的轉變,對教師及學生的心理、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既有喜,也有憂……
喜的是,職業教育通過十多年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中等與高等技術人才,成為了很多企業的中堅力量,為國家帶來巨大社會經濟效益,同時也對整個社會人口素質的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這十多年的市場招生,很多教師的觀念也逐漸走向市場化,不再被傳統觀念所束縛,心態已走向平和。作為教師,從中國的傳統教育來看,幾千年的師道尊嚴,加之社會對知識教育的重視,都無形之中有一種優越感,接受學生、家長、社會的尊敬是很正常的,突然之間,要求每位教師去到每位學生家中宣傳學校、專業、完成招生任務,這讓很多教師感覺是難以接受、難以啟齒的事情,一邊是必須是完成招生任務,一邊是心理感覺去“求”學生讀書,但在市場生存是第一要務的情況下,必須轉變觀念,放下所有的顧慮,放手去做招生宣傳工作,大家也慢慢的意識到這就是市場競爭。
通過教師的招生宣傳,可以讓學生與家長近距離的了解學校與專業,了解知識與技術在將來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得一部分初中和高中畢業學生不必過早輟學,而重新找到學習專業技術的機會與途徑。
憂的是,這種市場招生的形式,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給人的感覺是無序爭生源、搶生源。有一位學生家長說,每天他都要接幾撥不同職校的老師來家中宣傳,都說自己的學校、專業如何得好,就業如何得好,“公”說公有理,“私”說私有理,把家長和學生也搞糊涂了,不知道該如何抉擇。
零門檻的入學的招生體制,很容易讓學生不珍惜這種學習機會,因為學生是被“請”到學校來讀書的,可能某些老師有夸大地宣傳,稍有不如意,就感覺是被“騙”到學校來了,覺得老師欺騙了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反感,老師在學生心靈深處的形象已蕩然無存,不愿意接受教育,這為老師后續的教育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對學生的心理成長也是不利的。
試想如果招生的職業學校都是有場地、有規模、有師資、有設備、有特色、有口碑的學校,學生與家長不必為擇校、擇專業而煩惱,老師也不必去中學和學生家中輪流宣傳,學生初中、高中畢業時,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填報學校和專業,并參加職業學校的錄取考試,自己考到學校來學習專業,一定會倍加珍惜,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和教育成長都有好處的,也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可能有人會提出,有一部分學生家長認為學技術沒有太多用途、不情愿送學生來校學習,這一部分學生,很有可能會提前走入社會,這對整個社會企業用工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如果國家對社會用工加以規定,所有企業用工必須是經過基本專業培訓并取得相應資格的才能上崗,就像司機必須取得相應駕駛執照一樣,否則給企業以重罰,這樣這可以促成大家自覺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專業技術知識的重要性將會取得整個社會的共識。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是職責所在,喜的是,職業教育一改傳統的教師照本宣科、灌輸式教學的模式,轉變為以市場、以獲得職業資格證為導向,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就業所從事的具體崗位,然后確定學生在學校應該要掌握的知識模塊,這包括基本素養模塊和技術知識模塊,然后在課堂上采用布置課題、討論、表演等豐富的形式,以學生為主導、主體、主演,讓學生主動地學、主動地思考,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習。
憂的是,很多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并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往往學習了一個學期之后,發現自己并不喜歡或者覺得太難了,但在入校時就已經注冊了,沒有辦法更改,只有硬著頭皮去學或者中途就退學了。
試想如果能夠采用分流分層式教學就好了,這分兩種情況:一是進校時暫不正式注冊,先預選一個專業就讀一個學期,如果很喜歡本專業,也覺得自己比較適合,就繼續就讀并正式注冊,如果發現自己不適合本專業,可以重新選擇新的專業,如學會計專業的學生,發現自己更適合學習計算機專業,可重新選擇;二是進校時暫不正式注冊,就讀一個學期后,發現所學專業較適合,正式注冊,但覺得所學知識較難,想學容易一點的相關知識,如學會計專業,覺得會計知識較難學,可以學簡單一點的崗位知識,如出納、倉庫管理、收銀員等崗位知識都是可以的,這樣重新分流分層教育使得學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也使得對知識要求高的學生可以學得深一點、寬一點,對知識要求低的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想學的知識。
當學生學好專業并取得相應的資格證畢業時,很多的學生不再依賴學校推薦就業,而是自己走上社會找工作找崗位,這是我所喜的,可還有相當的學生面對社會就業顯得緊張和不知所措,如不知該如何面試求職,不知該如何面對不同年齡的長輩相處工作,不知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等。這說明在學習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學生的綜合知識講的太少,如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知識、生活觀、戀愛觀等,這是個急需填補的弱項。
職業教育市場化,老師與學生之間變得越來越親密,職業學校學生的心態普遍來說比較平和,因為這些學生在中學的成績普遍來說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就讀職業學校,只為學一門專業技術,不像重點大學的學生,沒有太多的優越感,也沒有什么大起大落,心理問題相比起高校生,更不易走極端,這是我所喜的。
我憂的是,職業學校在人們心目中,還是處于較低的位置,是屬于較差的學校。有人說讀職業學校的人,都是成績差的,考不起大學的人。可現實是,很多的本科院校培養的學生在社會中不能很好的定位自己,找工作是高不成,低不就,所學專業技術性又不強,不好找工作,一畢業就成為了“失業大軍”的成員或是成為了“啃老族”;與其這樣,倒不如去學技術(國家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為一名社會所需的技術人員,這種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使得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先天不足,只有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職業技術教育才能良性發展起來。目前國家的教育體制的改革,是要打破“一試定終身”,使學生有更多機會,使各種教育接軌起來,我們希望能盡快實行起來。
在喜與憂的思考中,我們更多地是探討職業教育的規范化、科學化、重要化,使得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