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美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傅家中學)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讓我們了解到,在新標準的引領下,教師必須不斷創新其教學方法與模式,做到既可以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加積極、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歷史,又能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如果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就稱得上是一種很好的歷史教學模式,甚至還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歷史的一些心理障礙,這種教學方法應該充分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是一種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
傳統德育模式的不足之處就是嚴重忽視初中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往往在講完某段歷史之后,就模式般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沒有重視學生的心靈感悟與獨特個性,這樣不僅很難達到德育目的,甚至還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反感情緒。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僅僅依靠教師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感受中自然而然地獲得正確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講述一些蘊含德育、有趣的小故事,通過故事學生不但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慢慢培養正確的思想情感,這就起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比如,在講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段歷史時,倘若只給學生講述燒毀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皇家園林,學生有可能只會覺得非常可惜,內心并沒有感到十分震撼。倘若從故事的角度出發,給學生講述圓明園具有“萬園之園”的美譽,其規模之宏大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座宮殿相媲美,建筑設計十分精美,內里擺設也是萬分華麗,從而激發學生對圓明園的想象,然后再講述英法聯軍將園內的稀世珍寶搶掠一空之后為了銷毀其罪行,縱火燒毀了圓明園,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這樣講述的話對學生起到的效果肯定會顯而易見。
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歷史使人智慧”,從這句話中我們足以看出歷史在明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清華大學非常有名的葛兆光教授也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歷史學家應該做到穿過歷史的帷幕,讓歷史遺跡和歷史文物重新復活,并重新想象歷史,不應該只是對文獻進行歸納、簡單地陳列文物,那樣只是檔案,算不上是歷史。”歷史不但是人類以前的真實經歷,還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積淀。學習歷史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還可以培養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從歷史中不斷進行分析和總結,對自己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甚至可以受益終生。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穿插故事來實施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判斷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歷史是真實的,豐滿多姿的。歷史人物的各種活動、所有歷史事件的進程只有利用形象思維才能得以生動地再現。倘若缺少形象思維,歷史將只會是蒼白無力的文字和空洞乏味的過去。歷史教材中很多繁瑣抽象的內容,利用故事生動形象地講述出來,能夠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和接受,縮短與歷史的距離感,有利于學生形成準確的歷史形象,進而加深他們對歷史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其歷史形象思維水平。因為歷史比較久遠,我們很難了解到很多歷史內容的真實性,所以在學習歷史時,可以利用相同歷史事件不一樣的故事版本,提高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讓他們學會從多個角度來看待歷史人物、分析歷史事件。讓學生課下搜集整理歷史故事,并在課堂上講述出來,這就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收集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歷史教學設計中,穿插歷史故事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還是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抑或是單純的娛樂,讓同學們開懷大笑,以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做到胸有成竹。所要穿插的故事以及講完之后所產生的效果,必須以歷史學習的教學目標為中心,而且還得十分具體,具有啟發性。只有這樣學生才更容易理解故事的真正含義,從而去進一步思考并解決出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所要講述的歷史故事必須能夠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不能僅僅是為了給學生講故事而講故事,那樣的故事教學法毫無效果。不能為歷史教學服務的故事是沒有用的、是多余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但要從故事中準確地提煉出相關的歷史知識,而且還要讓故事充分發揮其作用,既不能在故事中“流連忘返”,也不能對故事“淺嘗輒止”,應該做到心中有數。
故事教學法是歷史課堂上的一種教學方式,是載體,但并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千萬不要把歷史課轉變成單純的歷史故事課。倘若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講故事,就算最后可以補充落實歷史教學目標,但教學效率卻大大降低。因此我們不能沒完沒了的講故事,而是必須掌握一定的分寸。假如一整堂課都在忙著講故事或者設置故事情境,不僅學生手忙腳亂,教師也無法完成教學目標,等于浪費了一堂課,在這堂課中耗費學生精力的是故事本身,教學效果也不會好,這種做法恰恰違背了故事教學法的本意。所以在選擇課堂故事時需要考慮故事的篇幅,按照故事所要達到的目的科學安排其篇幅,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故事更加精彩,而不單單是為了故事的具體多彩而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課堂中采用故事教學,假若始終片面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無法有效發揮,畢竟教師才是主要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以學生為主體理解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扮演冷眼旁觀的看客,這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教師在課堂上發揮著控制課堂秩序、活躍課堂氛圍、處理一系列突發事件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學生遇見困難時及時給予正確的鼓勵與指導,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時可以充分調動自己豐富的知識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教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進而達到“潤物無聲”的人文教育目的;而且教師還應該將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學會控制教學節奏和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把歷史故事有效穿插到歷史教學中,進而引發學生的靈感并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培養他們大膽提問、善于思考、樂于探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