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東梅
(吉林省大安市燒鍋鎮鄉中心校)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強化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可見,激發學生大膽質疑是誘發創新思維的前提。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從學生接受的情況,即探索過程入手。
創造性學習的特征,是注重掌握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如果教師啟發、鼓勵學生問一些有價值的、靈活的問題,再和同學們一起圍繞解決這些問題去學習,學習過程就變得生動、熱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真正活起來。合理的問題情境,可使一節以往枯燥的美術課中的意義構建部分變得生動、熱烈,為學生的進一步文化觀念的形成作了鋪墊。
變繼承學習為創新學習,首先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繼承學習注重知識的積累和記憶,忽視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走的看似掌握知識的捷徑,但從培養創新人才的角度看,學生的個性及創新思維就難以發展。創新學習不滿足于掌握基礎知識,更著眼于發展智力和創新潛能。創新學習注重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并在這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使知識和技能成為實現自己藝術構想的階梯,而不是滿足于簡單的臨摹或技法訓練,使學生在探索藝術傳統中找到新的自我。知識的個性化吸收,決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去機械性劃齊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讓學生感覺、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習慣。”即教師要引導學生追溯知識的源頭和起點,重溫藝術家當年的創造過程,由此體驗和感受到藝術創作的快樂與美好,而創造自己的個性文化。
多元藝術起源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應用到教學中利于開拓學生的修改創造空間。青少年喜歡標新立異,所以形式多樣的美術實踐性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泥塑”課教學中我提出五種作業風格供學生選擇:(1)寫實風格;(2)方塊風格;(3)球型風格;(4)“紋身”風格;(5)自創型風格。
每個同學都很自然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創作中去,細致、耐心,結果捏出了姿態萬千的動物、人物,即便同是一頭大象,方的、圓的、寫實的等風格迥然各異,展評時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觀賞、評論。可見,創新空間一旦被打開,就容易貼近學生的個性并使之張揚,充分發展其藝術才華。
興趣小組、體育藝術“2+1”、課外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審美視野,更加自由地表述審美觀點。所以,我們注重課外活動的選題,貼近生活又留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我們還可以通過提高畫廊、手抄報、板報的質量和品味,放眼國際、國內重大事件,交流思想,闡明觀點,如反邪教、反恐怖勢利的漫畫插圖、制作預防傳染病圖解等。通過各種形式的美術行為,豐富了學生的物質世界和精神生活,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豐富和健全了校園文化空間。為學生健康成長,加入了美術學科所能提供的肥沃土壤。
美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并作用于學科的學習,同樣,形成這些能力又依賴其它學科。所以,美術教學中啟發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審美實踐、審美創新,都會使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如形體組合的透視變化與幾何體的異同比較,可深化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力;欣賞課與歷史知識的融合,可幫助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藝術觀、世界觀。國畫教學與文學意境美的融會貫通,可以從文化的綜合層面上激發學生的靈性……諸如此類課業皆可促進學生素質與個性品質全面健康發展,在全體任課教師的努力下,我們各年級均有一批各科都過硬的通才標兵,對各學科教學都是良好的促動。
“審美主體通過感官(主要是視覺器官)時審美對象的感覺,是審美的起點。”教師示范及范作具有相當的啟發作用,它決定學生創新起點的高低。所以,我們在課前盡可能精心準備好范畫、道具,做好演示的準備,創設直觀教學環境,便于學生觀察,掌握知識和技能。
一節課完成的作業,往往凝聚了同學們心血和智慧,也可以反映出其藝術見解、對所學知識的駕馭能力和技法特色,有利于同學間互相借鑒和交流,共同提高鑒賞能力;形成一種團結協作的學習風氣,在展覽、交流中升華,提升能力、品味。讓學生走近美術評論,是指讓學生對美術作品認真地進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種判斷完全體現出個體審美觀,學生學會了美術評論會增加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在欣賞一幅美術作品時,讓學生觀察畫面中不同粗細的線條、不同風格的筆法、不同感覺的色彩、不同質感的物體,研究它們會給作品帶來怎樣的效果。這樣很容易把學習技能技巧的層面提高到審美文化的層面上來,增強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夠體會到作品的深刻內涵和精湛的技藝。美術評論可以幫助學生對事物和藝術作品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教師選擇一幅優秀、健康的藝術作品,它總是集中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念,能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學生面對—幅幅優秀的美術作品時,才能逐步地嘗試去理解和體會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質和作品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讓學生學會分清它們的本質,從而提高自身的鑒別水平,增強他們熱愛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惡的感情判斷能力。這種教育正是美術評論活力的特征,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
互相借鑒、交流,豐富審美經驗。引導形成思考——交流——創作——借鑒的美術行為習慣,在團體中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美化物質、精神世界的經驗,提高審美創新能力,提高文化素養。
總之,教師為學生設計的環境、策略,要有利于啟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審美實踐中去,以興趣為先導。在生動的學習中,促進其人格、思想、個性品質的健康發展,提高審美判斷力和美術文化素質,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