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學院體育學院 俞愛玲
國內海洋民俗體育旅游產業在改革開放初期開始興起,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之后,但目前海洋民俗體育旅游的總體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尚處于粗放型發展[1]。海洋民俗體育也是近幾年在沿海地區出現的一個新的研究視域。目前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解釋,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海洋民俗體育的歷史文化淵源、體育特征與功能以及旅游開發。本文認為,所謂海洋民俗體育旅游開發是指以政府管理機構與企業為開發主體,將海洋民俗體育資源轉化為海洋體育旅游產業并實現最佳的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的過程,它是以海洋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為基礎,以海洋體育旅游產品為目標,以旅游者為消費對象的經營與管理活動。
海南作為全國管轄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在傳統節慶祭祀、漁民生產生活和傳統舞蹈中有豐富而獨特的海洋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由于現代漁業生產方式和漁民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海南很多具有文化底蘊的海洋民俗體育項目處在瀕臨消失的階段。每年超過3000萬人次的龐大游客量,其中很多國內外游客對海南漁民的生活充滿了好奇,由此催生了海洋民俗體育旅游需求市場[2]。但由于我國海洋體育的發展剛剛起步,海南現有產品主要集中在新奇刺激、參與性強的現代海洋體育旅游項目,如海上摩托艇、潛水、空中拖曳傘等[3],造成了供需之間的不平衡。
另外,現有海洋民俗體育旅游項目雷同,缺乏文化內涵,設施簡陋,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以私人經營的旅游客船為主,通過導游把游客引入臨時碼頭,帶領他們觀光、體驗漁家樂等。實踐經驗表明,沒有本土文化參與的旅游目的地無法成為真正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有了本土文化的參與才能使旅游目的地具有特色,從而產生核心競爭力[4]。
開發海南海洋民俗體育旅游的商業價值,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民生,但也有可能造成民族文化的變質。因此,需要科學對待和合理開發海洋民俗體育文化的商業價值。對正處在瀕臨消失的階段的海南海洋民俗體育,需要加以積極的保護與傳承,尤其要注意把保護的內容限定在一個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的框架之中,保持海洋民俗體育文化氛圍,提供原真的生活環境、競賽、表演和游樂活動,形成良性開發。
海洋民俗體育是海洋漁民借助海洋資源開發的,根據其依托的資源主要分為四類:船上、海上、海灘、碼頭(岸上)[5]。海洋民俗體育旅游開發就要充分利用這四類空間,做好產品設計,滿足現代人尋根、健身、體驗、參與的心理需求,策劃親近、體驗大海的系列活動,如船頭拔河、沙灘椰子球、水上射擊等參與性、挑戰性和刺激性的項目。
海洋民俗體育文化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海洋文化財富,也是發揚優良海洋文化傳統,創造現代人需要的海洋體育旅游文化的基礎[6]。目前海南海洋民俗體育旅游開發最困擾的問題就是缺乏對產品文化內涵的把握。眾所周知,游客從觀光到度假是一種成熟,度假客的成熟往往會主動尋找文化,如文化的主題、文化的體驗等。度假有了文化主題與體驗,異質性才能突出,才能吸引游客,因此,海南須適時推出符合市場需求,富有文化內涵的海洋民俗體育旅游產品。
通過專門策劃,把獨特的地理位置、濃郁的區域文化、特有旅游資源組合一起,形成貫穿整個海南島,以祭海節慶為主題的特色海洋民俗體育旅游線路。如:在海灘開展“拉烏龜”、打狗歸坡;在海上“搖船、升帆”;在碼頭舞鯉魚燈、攀藤摘花等。在產品設計上既重民俗特色和又加以旅游改造,打造游客在參與和體驗海洋文化的同時,滿足健身、娛樂和休閑等多種需要。
通過在特定的濱海區域設立海洋體育游樂園,以生態、海洋民俗文化、現代休閑娛樂為理念,積極開發“3S”(Sun,Sand,Sea)旅游產品,白天可以開展海上娛樂項目如海灘休閑、海上運動、海上游樂。如游艇既可以提供海洋民俗文化的觀光旅游,也可近海島嶼探險、帆船、帆板、沖浪、滑水等休閑娛樂項目結合起來;晚上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海洋民俗體育、舞蹈表演活動,如篝火晚會、露營、傳統舞蹈表演等,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全方位、立體式的休閑娛樂場所[7]。
“文化旅游不僅是一個快速成長的旅游細分市場,更具有政治內涵,能夠優化國家和地區的形象”[8],南海航海更路徑(國家級)是由特定的人用特定的文字和特殊的方式,畫出特定地區域的航海圖,是海南漁民開發南海諸島的重要見證[9]。
海洋民俗體育展館的建設除靜態展示南海航海歷史外,還可以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強游客互動環節,將激光成像、發光地圖、虛擬海上駕駛等現代聲光電技術融入多項展示環節,打造成一座集海洋運動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旅游觀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展館。
首先要制定發展保護和開展海洋民俗體育文化的規劃,處理好海洋民俗體育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旅游、文化、體育、海洋漁業等政府職能部門,要進行部門互動、資源整合、職能轉換,適時推出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具體的監督管理辦法,完善運行機制,依靠政府設立專門機構,投入經費,選派專業人員著手進行普查和研究,對海洋民俗體育還要積極申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利用政策給旅游開發公司一定優惠,進行適度商業開發,在滿足旅游市場的同時惠及當地居民,建立“政府+企業+漁民”等靈活多樣的海洋民俗體育文化產業資源聯合開發模式,達到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產業,旅游業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要相互協調配套才能發揮其作用。海南漁村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旅游業所依托的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也較薄弱,在開發多種類型海洋民俗體育旅游活動的同時,必須著眼于增強旅游目的地的“海、沙、泥、浪、景”為特色的整體吸引力,完善各種配套設施,開展對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提升整體服務水平。
海洋民俗體育旅游是一個跨行業發展的新興產業,其從業人員具有特殊性、多樣性和交叉性等特點,通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旅游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尤其是目前緊缺的經營與管理、產品設計與開發類人才,借助他們的智慧,才能避免走簡單的模仿路線,設計多元化精品,增強市場吸引力與競爭力。
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不僅需要優質的海洋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產品和服務,還要進行有效的市場宣傳和促銷以擴大知名度。海南在舉辦現代大型海上運動賽事的同時,還需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動海洋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打出自己民族品牌,有了本土文化的參與才能使國際旅游島更具民族文化特色,從而產生核心競爭力,提高國內外知名度與美譽度。
[1] 黃玲.海洋民俗體育旅游內涵式發展的優勢與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5).
[2] 海南休閑漁業如何靠海吃海 海釣經濟效益大[EB/OL].2013-05-30.http://news.sina.com.cn/o/2013-05-30/062 127263687.shtml.
[3] 凌平,劉金利,李雪飛.對我國海洋體育發展戰略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
[4] 九三學社海南省委員會.建議申報海南“黎族文化生態保護區”[N].南國都市報,2010-01-24(4).
[5] 黃永良,傅紀良.海島民間民俗體育的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7).
[6] 黃玲.海洋民俗體育的內涵、流變及發展策略[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3).
[7] 黃曉東.海洋民俗體育文化融入旅游之我見——以舟山為例[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27(2).
[8] HOWARD HUGHES,DANIELLE ALLEN.Cultural tourism in Central and Eastem Europe:the views of“induced image fonnation agents”[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
[9] 王靜,王維.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15)南海航道更路經[J].新東方,20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