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和燕杰
區域經濟一體化一般而言可以劃分為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個方面。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的經濟協調和整合問題,而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則研究的是一個國家內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政區之間的經濟協調和整合問題。
劉濤(2005)認為從提出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到現在已近半個世紀,但進展依舊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行政區經濟的強烈影響,故抑制行政區經濟的影響,加速一體化的進程是三市乃至湖南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周靖(2008)認為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的增長點,是形成區域競爭力的源泉,也是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推動器,而要發展長株潭產業集群,則要建立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導向機制和科技支撐機制。許忠建(2007)認為應當把加快地方法規規章建設、深化區域管理體制改革、改善市場調控制度和完善運行機制作為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制度創新的著力點。馬躍龍(2009)從提升產業競爭力角度,研究了長株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問題,認為加快三市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避免重復建設、分散經營和同質化競爭,提高集約化水平和產業競爭力是推動長株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李筱青(2011)以長沙、株洲和湘潭為實驗組,以三組城市(岳陽、常德和益陽;張家界、懷化和湘西自治州;郴州、永州和衡陽)為對照組,然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1978~2004年實際產值進行擬合,并對2005~2009年的產值進行預測,最后將預測值和實際值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證明,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有很大貢獻。伍嬌萍(2009)對長株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前景進行了分析,認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應當以硬性的行政規劃來實現,而在有規劃前提下行政調控也應該讓位于經濟自覺。
高江和楊菊娥(2006)認為,民營經濟已成為烏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故應當將其培育成烏昌經濟一體化的支撐力量。羅黎(2006)從區域空間結構的角度對烏昌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認為烏昌經濟一體化很好地運用了區域空間結構的原理,并將理論和實際進行了很好的結合,使烏昌經濟一體化從可能性走向了可行性。張寶山和劉慧(2005)對烏昌經濟一體化產業發展戰略選擇與對策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產業集群所特有的集聚效應和成本優勢對于促進烏昌地區經濟增長、提高經濟一體化水平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馮懷珍和馬海霞(2007)對烏昌經濟一體化制度創新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烏昌經濟一體化戰略對新疆具有全局意義,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后,其制度性約束逐漸突顯,提出要從規劃協調、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金融一體化、就業一體化和產權交易等方面的制度創新來推進烏昌經濟一體化的跨越式發展。賀西安、張小云、任虹和李江(2010)對烏昌經濟一體化新階段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烏昌一體化下一階段的工作思路的重點是堅持市場導向、完善市場機制和發揮市場力量作用。
鄭岳(2010)應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了“鄭汴一體化”的區域合作問題,認為鄭汴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其根源是雙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陷入“囚徒困境”而造成的,所以應當探索建立跨地區協調機制,最終避免陷入“囚徒困境”,實現多贏發展。劉艷萍(2012)認為差異化發展是增強城市競爭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城市之間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重要發展戰略,因此,鄭汴一體化要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雙贏局面,就實行差異化的產業布局。田星星和侯合心(2012)對鄭汴一體化的區域產業優化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鄭州和開封的區域產業優化能夠推動兩市的資源優化,但是在鄭汴一體化的過程中依然存在產業高度化不足、推動乏力的問題,所以應當放開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限制,促進金融深化和自由化來為區域產業優化提供金融支持。劉震(2010)對鄭汴一體化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河南省和國內很多省份一樣建立了中原城市群,還認為要通過推進鄭汴經濟一體化來加快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楊光(2010)認為,作為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的中原城市群未來必將成為中部地區的產業集聚區,而鄭汴一體化則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長極,還認為要加快一體化的進程就要統籌規劃共同開發鄭汴產業帶、推進基礎設施的全面對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構建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
李慧(2007)認為由于西安、咸陽兩市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的趨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所以在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要秉持既要優勢互補又要錯位發展的產業發展原則。陳宇(2007)認為西咸經濟一體化是一省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是兩市通過締約等措施,逐步消除市場分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逐漸整合為統一聯合體的過程。郭靈、侯亮和楊清(2010)在城市流強度分析的基礎上對西咸經濟一體化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西咸經濟一體化是在關中城市群建設過程中不斷發展的,雖然兩地在產業合作共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區域核心競爭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較于東南沿海經濟圈,其綜合輻射功能仍舊不強,因此還提出了組建大西安中心城,發揮區域城市化的主導作用和發揮地方優勢,加快形成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
全京淑(2009)認為要加快延龍圖一體化進程,就必須要優化三市的資源配置,完善土地、資本與勞動力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三市區域內的合理分工,實現共贏發展。魏玉梅(2011)認為推進延龍圖一體化發展,加快以延吉為核心的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是實現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的現實選擇,也將對延邊州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李軍霞(2010)以延龍圖為例研究了欠發達地區城鎮一體化問題,認為延龍圖一體化戰略啟動以來,三市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集聚輻射功能得到初步發揮,但三市經濟基礎差異明顯,經濟耦合較晚,因此,要實現延龍圖一體化就要進一步加強經濟聯系,走城市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樸銀哲和金兆懷(2010)以延龍圖為例,研究了欠發達民族地區經濟一體化中的制度創新問題,認為在推進延龍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存在著由于“習俗經濟”產生的路徑依賴、落后地區對“擠占”效應的顧慮、政府體制改革不到位、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后等制度約束問題,因此,應當通過制度創新來促進地方政府管理行為優化,實現市場與政府的良性結合,來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我國地級市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以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烏昌區域一體化、鄭汴區域一體化、西咸區域一體化和延龍圖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代表,其研究水平并沒有明顯的差距,其水平都還處在較低的水平,這很大原因在于上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高,并沒有完全進入需要通過推進一體化來進一步實現共贏發展的階段,合作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1] 劉濤.行政區經濟——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瓶頸[J].經濟地理,2005(5).
[2] 周靖.產業集群: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推動器[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 全京淑.關于加快延龍圖一體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林業科技情報,2009(3).
[4] 魏玉梅.關于延邊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帶動延龍圖區域一體化的思考[J].延邊黨校學報,2011(4).
[5] 李軍霞.欠發達地區城鎮一體化實例研究——以延龍圖為例[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10(3).
[6] 樸銀哲,金兆懷.欠發達民族地區經濟一體化中的制度創新研究——以延龍圖為例[J].東疆學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