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呂曉坤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區域經濟合作在世界各地蓬勃開展。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強,以建立雙邊、多邊FTA為主要目標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開始遍及全球,且發展勢頭越來越迅猛。與歐洲、北美相比,亞洲地區的區域貿易一體化發展相對落后,但近年來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熱點地區。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APEC)自1989年成立以來,已經從最初的12個成員國發展到21個成員國,是目前成員國最多、最具活力的區域經濟組織,在推動區域和全球范圍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也為加強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近幾年來,亞太地區和全球的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亞太經合組織在發展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也推進得非常緩慢。因此,APEC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僅關系到本地區經濟的增長和繁榮,對于世界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勢和格局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截至2011年12月,APEC成員國已經建立110個正在運作的RTA/FTA,其中的44個是在APEC成員國之間建立的。還有129個RTA/FTA已經簽署,其中49個是APEC成員國之間簽署的。截至2013年12月1日,APEC成員間的FTA已達到50個。中國參與自由貿易協定起步晚,但進展很快。目前,中國正與五大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其中,已經簽署并實施了10個自貿協定。APEC內部成員國之間簽訂的RTA/FTA的數目總量加上APEC內部成員國與組織外非成員國簽訂的RTA/FTA的數目總量可以說明,APEC在推動貿易自由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之際,全球雙邊FTA以星火燎原之勢快速發展起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積極參與到這次雙邊FTA的大潮中來。而一個國家在決定是否與其他國家結成FTA時,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李榮林教授和高越教授在考慮影響FTA結成的因素時,從長期和短期兩個角度進行區分,他們認為經濟因素是決定FTA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長期來看,經濟因素會占主導地位。而社會和政治因素在短期內是影響FTA形成的重要因素[1]。因此,FTA之所以快速興起,受到很多國家的青睞,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APEC內部FTA迅速發展的原因。
FTA的易協調性是APEC內部FTA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FTA具有鮮明的特點,參與談判的對象少,差異性小,各方的立場和利益協調起來比較容易,涉及的內容和領域可以更廣泛多樣,可在較短時間內迅速達成協議,更快取得明顯而大量的成果。其協調成本低于范圍更大的APEC的協調成本。亞太經合組織的21個成員國,分別來自北美、南美、東亞和大洋洲,各成員國的結構比較復雜,而且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總量也參差不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APEC遵循“協商一致和非約束性”兩大原則導致其缺少法律效力,也對成員國缺少約束力,使成員國之間太過于松散,所追求的利益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決定了APEC在許多問題上的分歧會很大,協調成本太高,更進一步的合作難以進行,使APEC至今仍停留在一種論壇的階段上。因此亞太地區許多國家不得不調整其經濟合作戰略,使FTA成為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最普遍、最易推行的合作模式。
經濟的影響在FTA的形成與發展中占據首要地位。無論哪個國家,無論采取什么策略,其目的都是以經濟的發展為首要目標。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自給自足、閉關鎖國終將被世界潮流所淘汰。為了跟上國際形勢的步伐,各個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融入到整個世界中來,依靠全世界的力量,和相互之間的互惠互利來得到更好發展。無論采取哪種形勢的FTA,無論跟哪些國家締結FTA,其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因此,經濟的影響是各個國家參與FTA考慮的首要因素和基本出發點之一。為了獲得更大利益,他們將不得不順應時代潮流,加入到雙邊FTA中來,這是每個國家自發而不可避免的抉擇。
隨著各國經濟、政治的不斷發展,純經濟的考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政治、安全、外交、文化等領域中也體現出了建立FTA的必要性。在建立FTA時,我們還要考慮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今,國家實力已經不再是單純經濟實力的衡量,而是軍事、經濟和國際政治關系的綜合衡量。因此,各個國家建立FTA是綜合各個因素的考量。FTA的建立不僅給國家帶來經濟收益,還有助于改善成員國的國內安全,對抗來自第三國的威脅,尤其對小國來說,FTA的建立有助于在國際上增加本國話語權。往往大國與小國之間建立的FTA是不對稱的,大國和小國的讓步不對稱,收益不對稱,大國會比小國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FTA的建立可以使有著共同利益的小國成為一個小團體,因而增加其在國際上、談判中討價還價的能力,加強國家在國際經濟規則制定過程中的影響力。例如歐盟,其對內實施高額的農產品補貼,并在談判中不對農業問題做出實質性的讓步,就是利用了自身的地位影響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因此,各國政府通過積極建立FTA來加強國家之間經濟、政治上的聯系,使本國在國際上,在談判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在國際關系領域,FTA的建立可以增強國家之間的政治聯系,改善成員國的安全問題。例如,中國與東盟建立FTA,除經濟意義外,也有從政治上鞏固與東盟關系的考慮。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東盟更需要中國參與區域合作。而我國參與FTA,除了經濟意義之外,還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效應。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更上一層樓,在國際上已具很大影響力。但是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仍然很大。在建立FTA時,地緣政治因素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今很多國家在建立FTA時,為了實現其特定的地緣政治經濟目標,都會選擇建立FTA的談判對象和其優先順序。各國從緩解國內壓力,實現優勢互補和追求某些政治經濟利益等多種角度選擇談判對象,這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經濟合作戰略。而我國的外交戰略目標就是,在今后的發展中,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消除國際與周邊環境的不確定因素,推動多極化發展,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這是一個重要而長期的戰略任務。因此,與周邊國家和利益相關國家建立起切實有效的區域性經濟貿易關系,穩定周邊,達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雙贏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3]。這種戰略意義和政治效應,也同樣是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積極參與FTA的一個重要動因。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各個國家調整戰略參與FTA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來自國內政治利益集團的政策訴求;二是來自貿易伙伴國同其他國家建立FTA形成的國外壓力。美國經濟學家Baldwin曾提出著名的“地區主義多米諾理論”,以此來解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4]。FTA的建立會形成“輪軸-輻條”結構,在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處于輪軸地位的國家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當一個國家的貿易伙伴同其他國家建立FTA后,這個國家就會加緊步伐同相關的國家建立FTA,或者直接參與到FTA中來。這種情況就激發FTA的迅速建立,并導致分散的FTA向核心貿易集團靠攏,這就是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當一個國家成為輪軸國時,就可以形成自我加強過程,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獲得更大的利益;但當一國淪為輻條國時,貿易協定帶來的收益將大大降低。爭相與貿易聯系密切的國家和同處于輻條地位的國家建立FTA,這導致了FTA的競爭性發展。而“輪軸-輻條” 體系外的國家在輪軸國和輻條國市場上將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并且先加入的輻條國收益大于后加入的輻條國, 因此外部國家急于加入該體系充當新的輻條,這使“輪軸-輻條”體系具有內在的自我擴張力[5]。因此,不管是已經簽訂FTA的國家還是協定以外的國家,不管是現在的“輪軸”國家還是現在的“輻條”國家,他們都積極地簽訂更多的FTA,使自己在利益爭奪中處于更有利位置。隨著亞太地區FTA的不斷興起,許多國家在“多米諾效應”的作用下紛紛加入了這一行列。尤其是在東盟與中國開始進行建立FTA談判之后,“多米諾效應”開始在亞太蔓延。
在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APEC對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APEC就一直無所作為,這導致了大量FTA的出現[6]。從20世紀90年代中葉開始,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逐漸顯現其不足。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了亞太地區主要區域組織APEC和東盟的劣勢,各經濟體都意識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減少金融危機造成的金融異常波動風險是東亞新區域主義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戰以后,雙邊或多邊自由安排(FTA、RTA等)在全球范圍內大量涌現,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已建立FTA的國家取得重大成功,獲得巨大利益時會對其他國家產生示范和帶動效應,在客觀上迫使其他國家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形成追隨效應,紛紛效仿簽訂FTA,或謀求加入已存在的FTA,或者建立新的FTA。最明顯的例子就是EU,南美共同市場和NAFTA也是如此。區域經濟一體化給參與國帶來的積極影響,促使了FTA的激增,使得FTA在各國貿易政策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這也迫使亞太地區許多國家不得不相繼調整其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加快締結FTA的進程,并逐漸成為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中最普遍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李榮林,高越.PEC成員間建立FTA的影響因素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0(1).
[2] 李榮林.APEC內部FTA的發展及其對APEC的影響[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3] 王鴻齊.亞太地區次區域貿易合作研究[J].學術界,2007(4).
[4] Baldwin,R.(1993)“A Domino Theory of Regionalism,” NBER Working Paper No.4465.
[5] 符大海.亞太新雙邊主義興起的原因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5).
[6] 陸建人.亞太地區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及其影響[J].經濟研究參考,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