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趙艷
現代科學管理的經濟方法主要是指運用經濟手段,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來從事講究社會經濟效益的管理方法。具體地說,是通過運用諸如價格、工資、利潤、利息、稅收、獎金、罰款以及經濟責任制、經濟合同等這樣一些經濟手段為杠桿,組織、調節和影響管理對象的活動,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
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和條件,經濟管理方法采用的具體手段和具體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能簡單劃一地規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但是,任何管理的經濟方法,其實質是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從物質利益上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經濟關系,從而有效地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去實現預期的經濟目標,這是經濟方法與行政方法最基本的一個不同點。運用經濟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通過各種經濟手段不斷調整各方面經濟利益關系,把個人的、集體的、國家的利益正確地結合起來,既不損害國家利益,又能保證并根據情況不斷提高集體和個人的收益,從而使集體和個人對完成國家的整體目標,具有高度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感。
社會主義社會之所以要運用經濟方法來進行管理,歸根到底是由于現在還存在單位集體、勞動者個人之間在物質利益上的差別。列寧在總結蘇維埃政權最初年代的經驗教訓時,堅持認為社會主義管理不能單憑政治熱情和行政命令,還必須采用經濟方法。他特別強調“不是直接依靠熱情,而是借助于偉大革命所產生的熱情,依靠個人興趣、依靠從個人利益上關心、依靠經濟核算。”建國初期我們比較注意經濟方法,工作效率、經濟效益都較高。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逐步形成一種以行政管理為主的體制。以后盡管多次進行改革,條條塊塊基本上未能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方法進行管理的做法。“文化大革命”期間,硬是把采用經濟方法管理誣之為“物質刺激”,“利潤掛帥”。承認按勞分配,不承認全民所有制單位間存在的利益差別,不承認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干好干壞、干多干少全是一個樣,嚴重挫傷了單位、企業、干部、職工的社會主義積極性,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提出要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改革各種管理體制,糾正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做法,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逐步采用經濟管理方法,多年來收到了顯著效果。實踐經驗證明,運用經濟方法,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調動各級管理機構、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責任感,可以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管理活動的效果。
第一,用經濟方法可以使經營水平好的企業的勞動耗資得到補償,并且得到相應的物質利益,以調動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努力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第二,用經濟方法有利于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和計劃任務的完成。無論是實行指令性計劃,還是實行指導性計劃,都必須運用經濟杠桿。指導性計劃,主要應依靠經濟杠桿等經濟手段來完成。指令性計劃的實現,也離不開經濟杠桿的力量,因為指令性計劃雖然有約束力,可以用強制的行政措施,但不運用經濟杠桿,違背了經濟規律的要求,計劃任務的實現會受到影響。
第三,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聯系錯綜復雜,不能把企業、部門、地區的經濟活動定得具體,要給他們一定的權力,把經濟搞活。但不能強調搞活經濟就盲目生產,重復建設,影響經濟按比例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計劃允許的范圍內,運用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以保證這些任務的實現。
第四,運用經濟方法進行管理,可以有計劃地調節各方面的經濟利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經濟的高速度按比例發展。在管理中運用經濟方法,從宏觀領域看,主要表現在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管理。比如通過價格杠桿保持生產的產需平衡,調節某些產品的供求關系,調整一部分國民收入的分配和督促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改善經營管理;通過稅收杠桿促進新技術的推廣和新產品的生產,調節一部分企業的利潤和各種經濟成分及個人的收入;發揮信貸杠桿的作用,靈活地調節生產和流通,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加速資金的周轉與合理的使用,提高經濟效益等等。價格、稅收、信貸等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的強大經濟杠桿。要發揮它們的作用,必須讓它們與經濟利益結合起來,使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結合起來,使企業的經營成果與企業本身及職工個人的物質利益直接聯系起來。實踐已經證明,企業的經營成果無法與企業自身及職工個人利益相聯系時,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就立即喪失,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規律。
在管理中運用經濟方法,還必須特別注意微觀領域通常采用的幾種手段,即工資、福利、獎金與罰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資是勞動報酬的一種形式,當然也是勞動力消耗的一種補償。工資要能真正成為有效的管理手段,首先必須與勞動責任制考核聯系起來,同時必須注意工資收入與勞動者實際生活水平的關系。不以勞動考核做依據的工資,起不到管理手段的作用;收入沒變(或略有上升)而實際生活水平下降的工資,同樣起不了管理手段的實際作用。福利亦是如此,獎懲必須分明,等級差距應大。獎,一定要在勞動者除完成本職崗位責任外,另有貢獻時才能授予。罰(包括扣發部分工資),針對破壞紀律,影響工作的人,在勞動者未完成本職崗位責任時,立即進行。“僅完成職責者不當獎,不完成職責者即當罰”,嚴格獎懲,這是真正發揮獎懲管理作用的一條原則。在現實的獎懲方法的運用上常常倒過來,獎泛而罰乏,起不了應有的作用,經濟效益是個負數。事實上,工資、獎罰等等都有各自獨立的經濟管理作用,但彼此是相互領先和相互補充的。在管理活動中綜合運用經濟杠桿和經濟手段,使管理工作活躍起來,將造成一種強大的機制,提高管理水平。
經濟方法和行政方法,雖然各自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但它們不是彼此對立、互相排斥的。就行政方法來說,它要有效地發揮作用并克服其可能帶來的一些弊癥,就需要經濟方法的配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對組織管理工作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必須有嚴格的集中統一計劃,各個組成部分必須有自己的獨立性,有權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映,如合理利用自己的條件,揚長避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密切,社會與經濟的活動日益復雜。在整個網絡中,千千萬萬個單位、項目、任務、人員等的特點和要求各不相同,條件、情況復雜多樣,想要一切都由上級行政組織詳細規定,完全用行政方法來進行管理是根本不可能的。科學的方法只能在統一計劃指導下,確定相應的政策,激勵各組成部分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把自身的經濟利益與計劃的整體目標,與社會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選擇各自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去做好工作,保證統一計劃的實現。這個極其復雜的管理過程,要靠行政方法與經濟方法相結合的原則完成。經濟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它以價值規律為基礎,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發性,單純用經濟方法,不能有效地保證產需平衡,不能將比例失調防患于未然,甚至也不能立即制止比例失調的繼續發展,導致“矯枉過正”,由一種不平衡走向另一種不平衡。運用經濟辦法管理,必須有統一的方針、政策和計劃作指導。需要大量復雜的組織協調工作,才能真正把各級、各層、各方面的積極性互相銜接,而不是互相抵消地發揮出來。
經濟方法與行政方法的相結合,有利于把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真正聯系起來,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與集中統一的領導擰成一股繩,使各項工作既有統一的目標,又能靈活的進行;既能堅持正確的方向,又能充分發揮活力,更好地運用客觀規律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快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