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閆志利 龐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2020年全國中職教育在校生達到分別達到2250萬人、2350萬人,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達到1:1。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滿足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對技能型勞動者的需求。但從目前實際狀況看,中職學?!罢猩y”問題日益凸顯,中職教育規模呈逐年萎縮態勢。破解這一難題,需要依據中職學生的入學動機,科學制定中職學校招生策略。
采用問卷調查法,于2013年9月調查了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島市6所中職學校一年級(新生)的入學動機。調查不分專業,每個學校發放問卷200份,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1150份,回收率為95.83%。其中,有效問卷1083份,問卷有效率為94.17%。問卷將中職學生入學動機分為“內在動因”、“外在動因”和“無動因”3個維度?!皟仍趧右颉痹O置了“實現理想”、“提高素質”、“實現就業”、“談戀愛”4個選項,“外在動因”設置了“中考分數限制”、“報答父母”、“聽從父母建議”、“獲取相關證書”、“學校聲譽吸引”等5個選項,“無動因”設置“不知為何”1個選項。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職新生入學動機的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中職學生選擇“內在動因”的人數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56.04%。選擇“外在動因”的人數占調查新生總數的42.74%;有13名新生“無動因”,占調查新生總數的1.20%??梢?,中職新生獨立性較強,自我決策人數相對較多。同時,外部因素也對中職新生入學決策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內在動因”方面,回答“實現理想”的新生人數最多,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22.99%;其次為“提高素質”,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18.19%;再次為“實現就業”,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14.68%;回答“談戀愛”的新生僅有2人,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0.18%。在“外在動因”方面,回答“中考分數限制”的新生人數最多,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12.83%;而后依次為“報答父母”、“聽從父母建議”、“學校聲譽吸引”、“獲取相關證書”四個選項,分別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11.54%、10.25%、4.52%、3.60%。可見,中職學生入學動機呈現多元化態勢。
本調查結果表明,“實現理想”、“提高素質”、“實現就業”是目前中職新生入學的主要動機,但“中考分數”、“父母建議”等外部因素也對中職新生入學動機形成較大影響。結合訪談結果分析,發現中職新生入學動機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中職新生初步具備了自我認知、自我決策能力。訪談得知,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成績較差,即使能夠就讀于普通高中,也難以考取理想大學。如普通高中畢業后就讀于高職或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也將面臨“就業難”的困境。而就讀于中職學校,能夠學到一技之長,并順利實現就業,對自身而言是最為明智的選擇。中職新生入學動機選擇“內在動因”的人數較多,說明初步具備了獨立思考、自我決策的能力。
2.中考分數成為學生就讀中職學校的外在動因。調查結果表明,中考分數較低導致部分初中畢業生選擇了中職學校。部分學生認為,選擇中職學校就讀,將來可從事技能性工作。也有部分學生希望通過中職學校學習,將來能夠通過“對口升學”進入高等學校深造。訪談得知,由于國家實施了中高職銜接、專接本等政策,使“對口升學”成為人們追求文憑的另一個重要渠道。特別是某些中職學校在招生廣告中直接說明了本校歷年的對口升學率,吸引了一大批學生接受中職教育[1]。
3.中職新生求學決策依賴父母的現象依然嚴重。調查及訪談結果表明,中職新生求學決策依賴父母主要有“報答父母”和“聽從父母建議”兩個表現。“報答父母”屬于“負依賴”,主要是由于部分學生家庭貧困所致。從2012年秋季起,國家開始對中職學校全日制農村在校生或城鎮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生免除學費,對部分學生接受中職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部分新生希望通過接受中職教育習得一技之長,盡快就業獲得報酬,回饋家庭;部分中職學生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較差,就讀中職學校屬于“聽從父母建議”,這與父母對子女的學業狀況、社會就業狀況認知有關。
4.中職教育的社會影響力有限,亟待提升。
調查結果表明,“學校聲譽吸引”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僅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4.52%,說明中職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有限。訪談得知,當今社會普遍存在著“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觀念,認為考大學是青少年成才的唯一出路。中職畢業生只能當工人,社會地位“低人一等”,中職教育只為成績差、考不上高中的青少年開辟了繼續接受教育的出路。另外,中職教育發展存在的設備設施不佳、師資隊伍不過硬、教育教學水平不高等問題,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職教育的社會吸引力。
5.國家就業準入制度尚需加大落實力度。調查結果表明,為“獲取相關證書”而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僅占調查總數的3.60%。訪談得知,部分學生及學生家長認為中專畢業證書已不具“文憑效應”,故對中專學歷證書需求不再。部分學生及學生家長對國家就業準入制度了解不夠,對就業所需要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幾乎一無所知,導致對“獲取相關證書”的認知程度極低。此外,政府有關部門勞動監察工作不盡到位,導致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變相貶值。
6.部分新生對接受中職教育處于迷茫狀態。
調查結果表明,“不知為何”接受中職教育以及以“談戀愛”為目的的中職新生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1.38%,說明部分新生對中職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訪談得知,部分新生沒有學習目標,不愿吃苦,生活態度消極。調查得知,有53.76%的新生入學后表示不后悔,有32.52%的新生表示入學后曾經后悔過,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不后悔了,有13.72%的學生表示很后悔,說明中職新生思想波動狀況較大。
中職學生入學動機的多樣化趨勢,需要中職學校制定招生策略時給予高度關注。中職學校只有正視新生的入學動機,不斷創新招生手段,才能爭取更多的生源,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滿足社會對技能型勞動者的需求。
1.以提升服務能力促進招生。中職教育承載著青少年實現理想、提高素質、實現就業的希望,中職學校應不斷提升其服務能力,幫助青少年實現理想,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針對當前社會部分人士對中職教育片面理解的現象,中職學校應從自身查找問題,端正辦學理念,把“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作為服務宗旨,堅持“德育為首、素質為本、技能并重”的辦學方針,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平臺[2]。
2.以強化社會宣傳促進招生。中職學生入學動機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學生和學生家長兩個方面。就學生而言,需要通過初中教師、特別是畢業班教師搞好中職教育宣傳工作,引導學生接受中職教育的動機;就學生家長而言,需要中職學校通過加強網站建設、組織教師深入生源地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主動邀請部分學生家長到中職學校參觀,使其真正了解中職教育,進而增強引導其子女就讀中職教育的信心和決心。
3.以推進機制創新促進招生。增強青少年接受中職教育的動機,需要中職學校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努力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實踐證明,構建中職教育的市場化機制,可促使中職學校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設置相應專業,實現與區域經濟的有效對接。通過與企業、行業的合作辦學,可有效整合辦學資源,增強辦學實力,提升辦學質量。通過明確人才培訓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可有效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增強職業教育活力[3]。
4.以加強信息傳播促進招生。調查結果表明,中職新生選擇“招生網站”渠道獲取入學信息的人數最多,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39.34%;其次為選擇“初中教師介紹”、“電話咨詢”和“熟人介紹”渠道,選擇人數分別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18.74%、13.39%和11.36%;而回答選擇“媒體宣傳”和“中職師生宣傳”渠道的人數較少,分別占調查新生總人數的9.60%和7.57%。訪談得知,選擇“招生網站”渠道獲取入學信息的新生人數較多,是因為部分市、縣招生部門采取了網絡注冊、報名的方法所致。而真正的招生信息獲取途徑多來自于“初中教師介紹”、“熟人介紹”以及“媒體宣傳”等渠道。選擇“中職師生宣傳”渠道的新生人數較少,中職學校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5.以實施政策調控促進招生。按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劃,到2015年,我國中職教育規模將達到2250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總人數的50%。但從現實狀況看,自2009年起,各地普遍表現出高中階段教育生源總量下降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制訂的普通高中招生計劃仍在逐年提升,直接擠占了中職教育生源,導致國家規劃難以落實。如某省50萬名初中畢業生,普通高中招生人數達到43萬人,即使剩余的學生全部就讀中職學校,也僅占高中階段教育學生總數的14%,這種與國家規劃相悖的做法亟待糾正。
6.以優化外部環境保障招生。當前,中職學校“生源大戰”愈演愈烈。部分中職學校為了完成招生任務,采取一些不正當的做法,甚至搞起了有償招生。一名初中畢業生接到多個中職學校錄取通知的現象屢見不鮮[4],嚴重影響了中職教育的社會聲譽。有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聯合本地中職學校,從地方保護主義出發,給初中學校分配入當地中職學校招生任務[5],提前招生,使部分學生僅享受了八年半義務教育,這種做法亟待制止。各級政府應加大就業準入制度的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有償招生行為,保障中職學校招生工作公正、有序地進行。
[1]閆志利,魏慧敏.中職教育辦學導向的“偏離”與“矯正”[J].職業技術教育,2013(28):20-24.
[2]聶曉軍.中職學校發展對策探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1(4):76-78.
[3]高姝,閆志利.基于搜尋與匹配理論的職業教育市場化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2(35):7-9.
[4]徐菊.中職招生的困境研究和思考[J].華章,2011(25):214.
[5]黃連珍,王建奎,楊宏威.河北省中職招生問題分析與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