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宋興蕾 劉書鑫
綠色建筑,或稱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生態建筑等,雖然提法不同,基本內涵是相同的,對其將成為21世紀建筑設計主流的認識也是趨同的。但是,要成為建筑師的行動,不僅涉及社會上的方方面面,同時還要解決很多認識上的、技術上的,以及建設體制和政策上的問題。一個建筑體系,是否可稱為綠色建筑體系,其界定的原則,不在于它是否應用了某種綠色設計的技術方法,而是要從以下兩個觀點考慮它是否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是要從建筑全壽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和資源影響的考慮;另一個就是要從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對室內、室外,對局地、區域及全球環境和資源影響的考慮。只有在這兩方面達到一定標準的建筑體系(這個標準應是建立在當前技術經濟水平下的認識),才能做到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和可循環。因此,綠色建筑體系是符合生態調控規律的建筑體系。由于我國現行的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把一個連續的建設過程分段進行行政管理和建設運作,使得各自去研究其改革與發展,這就難于建立整體生態建筑觀,難以體現全方位、全過程控制的原則。而生態園林更是對綠色建筑更好的一種詮釋。
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從我國生態園林概念的產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和吸附,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三是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1 生物多樣性原則,根據生態學上“種類多樣導致群落穩定性原理”,要使生態園林穩定、協調發展,維持城市的生態平衡,就必須充實生物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群落的觀賞價值,增強群落的抗逆性和韌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穩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豐富的物種種類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也只有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才能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發揮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城市綠化中可選擇優良鄉土樹種為骨干樹種,積極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種,馴化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物種,豐富園林植物品種,形成色彩豐富、多種多樣的景觀。
2.2 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植物是生命體,每種植物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進化的結果,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特性,這種特性是難以動搖的,我們要遵循這一客觀規律。在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競爭,避免種群不適應本地土壤、氣候條件,借鑒本地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把各種生態效益好的樹種應用到園林建設當中去。
2.3 環境營造源于自然的原則,應用“師法自然”的手法營造在種類組成和群落結構上與區域頂級群落接近的生態環境。在提高城市生態園林的環境適應能力的同時,減少城市森林的經營維護費用。借鑒生態系統經營的理論,實行相對粗放式的近自然設計和管護,減少人為干擾,逐步建立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機制。
建設生態城首先需要創新,包括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和本地化。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一定會廣泛運用到綠色建筑相關的各項新技術,使房屋更節能、更環保。但是,在綠色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同樣需要創新精神,需要結合本地的氣候、環境特點進行本土化調整,使建筑具有地域性,體現當地的風土民俗和傳統文化;應該盡可能地利用本地資源,更好的解決本地的問題。
中國傳統“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非常適合我國特有的氣候條件,使建筑更宜居,也更節能,正是綠色技術解決本地問題的體現。應當采用城市設計的手段,在考慮城市美學的同時,可以通過考慮風向、陽光等自然環境的因素進行布局,實現建筑的節能和環保。生態城鎮建設,不應當也不一定就必須是高成本的,首先應當考慮低成本的運作。此外,生態城的建設還包括社會發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減少商品的過度包裝,更多選擇本地農產品和食品等等。
習主席提出的中國夢,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作為21世紀的園林綠化建設者們必須遵守因地制宜,房建和園林都要和環境相結合,必須完善綠地系統的功能。
[1]嚴玲璋.努力創造有利于城市生態質量的綠色空間環境[J].中國園林,1999(1):127.
[2]陳學似.景觀設計的誤區[J].中國園林,2000(3):26-28.
[3]陳自新.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6)[J].中國園林,1998(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