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銳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實驗小學)
數學是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之一,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新課程標準也對探究性學習作出充分說明,強調“數學學習內容應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所以,結合教學內容,經常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智力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實踐、研究、學習,我體會到,要真正發揮、提高實驗操作對自主探究學習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內在的矛盾沖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學生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們教師應激發他們的實驗操作的內在需求與欲望,效率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學習《圓的周長計算》時,我首先和學生交談:“同學們,昨天我們認識了圓,如果給一個圓你,你知道它的周長嗎?”有的同學說用繩子繞一圈,再測量繩子的長度,就可以得出圓的周長了;有的同學說把圓在地上滾一周,再測出它的距離,就可以得出圓的周長了。于是我用一根繩子的一端系著一小根粉筆,然后轉動繩子,小粉筆在空中就形成了一個圓。我又問:“用剛才的方法,能測量出圓的面積嗎?”學生都被問住了,我引導說:“還有別的方法嗎?我們能否從圓的周長的長短與什么有關入手?”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發了。有的同學說與半徑有關,有的同學說與直徑有關,有的同學說與半徑和直徑都有關。我順勢引導:“到底跟誰有關呢?又會有什么關系呢?你想驗證一下嗎?”有些同學在老師還沒有宣布開展實驗時,就已經急不可待地拿起教具操作起來了。于是,學生開展實驗操作的意識和動機就這樣被激發起來了。
小學數學的知識中,并不是所有知識點都需通過實驗操作來解決的。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授的知識點,精心設計一個實驗操作活動的切入點,要合理為學生創設實驗操作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實驗操作的強大作用,化抽象為直觀,化繁為易。
如在解決五年級數學題“甲數 ×0.3=乙數 ×0.8,(甲、乙都不為0)甲、乙誰大”這一道題目時,由于題目比較抽象,僅靠老師的說理,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還是不理解。于是,我拿來了幾把天平,讓學生在左托盤放上20的砝碼,在右托盤放上10的砝碼,然后,我又拿起一個10和一個20的砝碼,問同學們:“我必須怎樣放才能使天平稱平衡呢?”學生們回答我:“左托盤必須放上10的砝碼,在右托盤必須放上20的砝碼,才能使天平稱平衡”“大家試試看”……面對左右平衡的天平稱,我引導說:“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恍然大悟,許多原來不明白的學生紛紛舉手要告訴大家自己的發現。
在探究的過程中,動手操作探究可以分為個人操作和小組合作操作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勢,個人操作就是讓每一位學生單獨完成實驗操作過程,它需要自己想方案、再操作驗證,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小組合作操作也是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模式,它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學會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但人數不能太多,一般在4~5人比較合適。個人操作和小組合作操作之間并不存在矛盾。教師合理靈活的運用,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一年級學習十以內加、減法時,可以采用個人操作模式,這樣可以讓每一位同學都得到操作的機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
又如在學習《圓的周長計算》時,我會選擇小組合作操作,讓學生學會統籌分工,合理安排好測量與紀錄等的分工,既提高實驗操作的效率,又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學會合作。
合理選擇、準備實驗操作的材料是學生順利開展實驗操作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實驗操作收獲的重要前提。材料的準備可以是老師準備,也可以提前讓學生自己準備,老師應給予指引。
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如果老師只布置學生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那么,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就只能利用書本: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來推導,局限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但如果老師讓學生準備如果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剪刀和尺子等材料工具。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嘗試尋求不同的推導方法,有些學生就可能利用手中的工具,量出體形的中位線,然后沿著中位線把梯形剪開,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倒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給了學生足夠的操作空間,真正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可見,操作材料準備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實驗操作的質量。
動手操作只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外部學習,如何從現象中歸納出本質規律,才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內部智力活動。所以,實驗操作完后,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眼光對學生的解答作出判斷。而是應向學生滲透數學的思想,要讓學生通過眼、耳、手、腦、口多種感官并用,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論是如何歸納得到的,提供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如在學習《圓錐體體積計算》時,同學們小組動手實驗后,我放手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再分組上講臺展示自己小組的收獲,學生興趣很高,分析非常到位,有一小組沒有突出“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馬上就被臺下的同學指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真真正正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1]汪繩祖.小學數學教育學.
[2]李淑嫻.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
[3]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素質教育讀本.
[4]《珠海市中小學創新教育模式研究》課題組.創新教育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