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梅
(山東省實驗中學)
簡單的說,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對活動可作多側面的劃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據心理學的劃分,即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所謂外部活動,主要指實物性的操作活動、感性的實踐活動。內部活動主要指內部心理與觀念活動,主要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這兩類活動在人的認識和發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這兩類活動常常交織在一起,劃分只有相對的意義。教學過程正是學生主體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的雙向轉化過程,是一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實踐活動和觀念活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活動教學意義上的活動既具有人類一般活動的特征,更具有自己豐富的內涵和規定性。活動教學意義上的活動強調是學生主體主動的、有思維積極參與的、觀念與行動相統一的、充滿改造和創造精神的,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整體的、多樣的活動。
從以上對于活動的分析中,可以給活動教學下這樣一個定義:活動教學是指以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似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及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1)身心發展水平。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機體在后天生活中獲得個體經驗的過程。學生要獲得人類已有的經驗,必須是身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發生。每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經形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表現出個體的特征。
(2)主體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參與度。這是影響活動效果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主體對活動的自主參與程度表現為主體在活動中的地位及由此產生的對活動的態度。可分為三種情形:被動應答、自覺適應和主動創造。
(3)主體的自我效能感。同樣的活動對活動主體的影響是不一致的,這取決于主體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對自己能夠實施某一行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響人對行為的選擇,對困難的態度,對行為的努力程度和持續時間,也可以影響學習行為中的情緒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強的人,能正確估計自我能力,選擇活動的方式內容,對問題不斷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能主動積極參與,使學習充滿活力。
(1)活動目標的適切度。活動對發展主體提出的要求是否恰當,要看它與主體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相差度如何,因為過高過低的活動目標都無助于個體的發展。因此,教育者應認真研究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安排教育的順序與目標。
(2)活動有無成效。活動的成效會激勵主體產生新的需要,形成內驅力,對主體產生積極影響。假如活動不了了之,只會產生消極影響。
(3)活動的方式與類型。不同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活動類型和方式促進人的不同的發展,如有主體變革客體為主的創造活動、反應客體的認識活動。占有客體的欣賞審美活動、檢測客體的評價活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等,他們雖共同對人的發展發揮作用。
(4)活動條件的提供。活動的展開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活動材料和活動工具的提供、活動氛圍的渲染和創設,活動場地的大小、活動規模的大小、活動空間的靈活布置、活動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程度等,都將直接影響活動的成效。
(5)活動的有無指導。對活動的設計和適當的指導易使活動產生成效,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學生成就感。
“以活動促發展”的主張是活動教學的立論基礎和實踐切入點,是活動教學的靈魂。教育教學的關鍵是創造出學生的真實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最終實現主動發展。
活動教學重視活動在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必然注重學習者“學”的活動。活動教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對學習客體主動探索。不斷創新,從而不斷發現客體新質,不斷改進已有認識和經驗,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不是通過靜聽、靜觀接受現成知識結論的過程。為此,特別強調主動學習、主體實踐的教育價值,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親身的活動和實踐,變被動消極地學為主動積極富于創新地學,使學習成為學生主體的自主活動。這種學習過程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動中學,在做中學,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
活動教學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實踐活動的主動、能動特點的思想,將實踐觀點引入教學過程,從而必然地將教學過程作為一個認識和實踐進程相統一的過程,必然認為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認識成果的一種動態發展過程。活動教學重視教育情境中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校園文化、班級氛圍等“活”的因素對教育意義的生成,重視學習過程諸多因素的改變對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活動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不斷生成新質的過程。
以靜聽、靜觀、靜思的學習方式接受和記憶大量知識,處于消極、被動地位,缺乏積極主動的參與和動手做事的機會,教學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易產生焦躁、煩悶、厭惡、冷漠等消極的情緒體驗。
學生處于自覺適應狀態。雖時有主動積極的思維參與,但這種思維為教師所把持與牽制,只是教師思維的再現與印證。教師被自身設計的教案與思路所奴役,對學生思維的獨創性不能放手。學生的情緒體驗表現出時而充滿激情和渴望,時而又表現出冷漠,無動于衷。
教師表現出較大的創造性,不再為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所左右,對于超出備課范圍的意外問題和突發事件,能因勢利導將教學引向深入。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對象性活動情境,給學生以思維的空間,不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設置的教案框架里,學生始終處于獨立探索的地位,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創造思維能力的狀態,表現出熱情、活躍、積極、關注等積極的情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