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豐
(公主嶺市懷德一中)
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多年來,許多教育工作者在科學的殿堂中矢志不移地研究和探索。體育教育是科學領域的組成部分,同樣也在尋找改革的途徑之一。而現行體育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形式、方法都存在著多方面的局限,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擴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加強自我鍛煉意識,培養自我鍛煉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是體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隨著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許多國家都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雖然我國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發展,但體育教學還是擺脫不了老式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束縛,教師只注重學生的“三基”教育和增強體質教育。教學上采用陳舊的方法,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只能暫時滿足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難以應付學生離開校園以后復雜而漫長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新需求。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加強體育鍛煉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奠定終身體育鍛煉基礎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加強體育意識和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就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使之終身受益。在教學中應由“被動”教學向“主動”學習方面發展。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學習意識轉變。
體育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自我完善的關鍵階段。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之一。要學生懂得擁有良好的體育鍛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資料顯示,我國中青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倍;某校對409名中青年教師的健康情況調查發現75%以上的人患有頑疾,l99l年對我國部分學校和科研單位高級知識分子的抽樣調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壽命為58.52歲。比同期全國人均壽命少10歲。北京中關村地區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歲。著名學者英年早逝現象屢見不鮮。通過這些實例,讓學生得到深刻領悟,明確鍛煉目的,了解體育教育的實效性和自我鍛煉的方法,去進一步強化學生自我鍛煉的意識。
目前,在我國中小學校普通體育課整個教學過程中,仍以運動技術鍛煉為教學核心,增強學生體質為教育目標。近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體質普遍下降,而學校對素質達標要求比較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評選三好學生和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必需達標,否則,不能參加評選或獎學金降級。所以許多學校把幾項素質的達標做為學校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這直接影響和決定了體育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課時計劃、形式、結構和教學程序,由教師教授、學生學習動作、鍛煉身體,實現和達到統一規定的標準。如果學生在某一項目一旦達標,此項體育教學即宣告終結,這種終結性嚴重影響學生從事和繼續活動的興趣,影響對學生進行體育意識、愛好和獨立進行自我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體育課程設置方面,應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依據學生愛好、興趣給學生較大的自主選擇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科學的安排教材內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競爭性、趣味性的組織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主要是指讓學生掌握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運動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鍛煉等能力,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技術和方法做為理論指導進行自我鍛煉和自我評價。
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組織能力,可采用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代替過去由教師“承包”的方法。例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講明課的準備活動、放松活動或有目的性的游戲的內容要求、練習形式及規定時間。通過這種教學方法,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又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獨立的組織能力。
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由于學生還沒有擺脫中學體育課的常規習慣,對教師仍有依賴性。在這一階段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課上經常提示學生要完成的任務、安排準備活動的依據,所學的動作、技術練習對身體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學生做課后筆記,教師進行檢查和講評。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總結,學生對體育教學有所了解,教師應安排學生參與教學,由學生輪換帶隊做準備活動、放松活動等,發展他們的獨立組織能力。通過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開展,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