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明
(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美術也叫造型藝術、視覺藝術、靜態藝術。小學美術課堂作業大多數是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習態度、智慧技能。充分利用展示的積極因素,經歷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可以對學生的美術學習起到導向的作用,也是學生間互相學習的一個窗口。
課堂作業展示是對學生一節課學習的反饋,削弱或者放棄都是不可取的。在實際教學中,很多美術老師忽視展示評價的引領作用,對于作業展示評價往往敷衍了事,虎頭蛇尾現象嚴重。這些問題的存在,久而久之勢必造成學生對美術學習興趣的減退。所以,探索美術課堂作業展示的藝術,對于活躍課堂、促進學生欣賞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教師巡視輔導,要有目的性。要著眼于全班,及時發現好的構圖、好的創意、好的繪畫技法或工藝制作,雖然作業還沒有最終完成,教師可以抓住機會,適時給予展示,這種不完整的作品加上老師或者作者的一兩句簡短的介紹,對于其他正在苦思冥想的其他同學來說,可以起到示范和啟發思維的作用,以“點”帶動“面”,發揮其導向作用。而對于被展示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主動展示在同學們面前是自己的作品價值實現的途徑——大家通過欣賞我的作品和領悟我的創意,得到藝術享受或創意啟發。這樣的展示對學生來講就是最大的鼓勵。
(1)評價展示
美術是視覺藝術,評價性展示就是學生完成作業后,讓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老師挑選具有代表性作品,進行有針對性地展示。師生在觀察、對比的基礎上,發表對作業的看法,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一種老師們最常用的展示方法。教師不可隨意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引導評價時,可以從作品的形式、內容、創意等方面入手,允許作者的自我表述。當然,教師對于學生作品中出現的明顯的錯誤,鼓勵學生提出建議并進行修改,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評價性展示有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促進知識的吸收,對于不認真完成作業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
(2)游戲展示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兒童活動的特點,也是生活的組成要素,通過各種游戲,兒童的內心活動和內心生活變為獨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現,從而獲得愉快、自由和滿足,并保持內在與外在的平衡。《美術課程標準》主張開展具有游戲傾向的美術活動。把游戲和展示結合起來,寓教于樂。使枯燥的美術學習變得有趣。筆者設計的手工課《會動的小玩偶》,在美術課堂作業展示環節,引導學生將制作的小玩偶套在手上作為掌中木偶進行表演。表演時,學生學著老師動作讓自己手中的小玩偶“搖搖頭”“揮揮手”,接著請學生自己上臺設計臺詞進行表演,有一個學生拿著小玩偶表演得特別出色:“大家好,我是超人,我學了很多本領,我會在空中飛翔。”學生擺動小玩偶作了一個飛翔的動作,接著說:“我也會學狗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我還會學公雞叫‘喔……喔……喔……喔……’”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引來大家的陣陣掌聲。接著,我引導學生進行兩個人的合作表演,我拿著豬的小玩偶,模仿電視劇《西游記》里豬八戒的聲音:“大家好!我是小豬電視臺的記者豬九戒,五一黃金周到了,想要采訪我們班的同學,誰愿意接受我的采訪呢?”話剛說完,學生就爭先恐后舉手。經過這樣的啟發,學生的表演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同學們信手拈來,在表演中展示,在展示中表演,自由發揮,樂在其中。同樣的課型還有“做風車”“畫風箏”“做面具”“制作頭飾”等,學生做完之后讓他們去玩,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泉州師院附屬小學陳曌今老師《旋轉的花兒》一課,當學生讓自己的“花兒”旋轉起來的時候,學生的臉上也笑出了一朵朵的“花”。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寓教于樂,抓住學生愛玩的心理特點,在游戲活動中展示學生作品,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理念。
(3)競賽展示
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強、好勝,對集體榮譽有著強烈的追求。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用適當的競賽策略,可以激活學生的成就動機,提高個人努力程度,縮小個人能力與成績之間的差距,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養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有助于使集體生活朝氣勃勃,充滿生機。競賽可以采用小組競賽、男女生競賽、師生競賽等形式。例如,上海盧灣區第二中心小學周松生老師上的一堂《畫風》的美術課就采用了師生競賽,教師要求學生用圖畫紙折出六個方框,勾出六幅表現風的畫面,教師也在黑板上畫出八個框框,與學生進行“比賽”,提出“看誰想得多、畫得好、畫得快”,并規定不允許照抄他人作品。經過20分鐘的緊張的手、眼、腦協同作戰,有7個學生較完整完成6幅,老師把他們的作業貼在黑板上。教師根據學生好勝不示弱的心理特點,有意留下一個空框,故意說:“真難啊!畫不出來。”表示不如學生,發動學生補充,進一步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敢于創造的勇氣。孩子的勇氣又來了,展開想象的翅膀,紛紛舉手爭先發言,有的說節日彩色的氣球騰空而起,有的說湖面上五顏六色的風帆,有的說畫秋天飄揚的落葉……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競賽使美術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展示使學生的評價更具有針對性。
(4)生活化展示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將美術作品的展示生活化,物以致用,可以使有限的課堂教學無限延伸。例如,泉州晉光小學陳佳穎老師《豬年畫豬》一課,展示時,將學生的美術作品貼在印有日期的掛歷紙上,一系列排開展示、評價。下課后,把這些貼有全班同學作品的掛歷紙訂成一本豬年掛歷,掛在教室墻上,學生可以看日期也可以欣賞班上同學的作品,一舉兩得,過期撕下的掛歷紙自己帶回家保存。這種將學生作業與生活用品聯系起來的展示,拓展了學生的美的感知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該課因這一畫龍點睛之筆而升華。再如,筆者上《染紙》一課,啟發學生對染紙的用途展開想象,有的學生說:“可以把染紙作為包裝紙,包禮物送人。”有的學生說:“如果折成千紙鶴,顏色會很漂亮的。”有的學生說:“我要把它剪成圖案,當作窗花。”經過引導,染紙作業的展示就以各種各樣的實物出現在師生的面前。這樣的展示和陳佳穎老師的展示,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是美術作業,又是生活用品。“如果折成千紙鶴,顏色會很漂亮的。”有的學生說:“我要把它剪成圖案,當作窗花。”經過引導,染紙作業的展示就以各種各樣的實物出現在師生的面前。這樣的展示和陳佳穎老師的展示,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是美術作業,又是生活用品。
3.課后展示
利用宣傳欄、櫥窗、墻壁等地方展示學生優秀的課堂作業,是對課堂教學延伸。這些優秀的美術作品,不僅展示了學生的藝術才能,促進藝術交流,而且增加了學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圍,陶冶情操,促進了校園文化品位的提升。
總之,小學美術課堂作業的展示不是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通過展示發揮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作用,激發孩子的美術學習熱情。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