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
(山東省萊蕪市特殊教育學校)
近代科技的發展,帶來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社會向“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類進入一個高度發展的現代文明時期,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此潮流中,現代教育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給特殊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對于聾生的特殊性,現代教育技術有著更為廣泛的潛力空間,在聾生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聾校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2000年全民教育九大國(E-9)又通過了《累西腓宣言》,“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完全納入主流學校”成為聲明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向國際社會和全體中國人民作出的又一重要承諾。全納教育由此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此外,隨著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普通教育的主導方向發生了變化,素質教育明確了教育對象應是全體適齡兒童,而不是單純面向能被高一級學校選拔、繼續接受教育的少數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成為普通教育必須履行的一種責任,因此“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當的教育”這一隨班就讀核心思想也成為普通教育的內在要求,并且隨班就讀的成功也成為素質教育的一種最好體現。普特融合的發展趨勢正在形成。如何使聾生真正融入主流社會?特殊兒童的全面康復,是融合教育的必要前提。當前,“醫教結合”是特殊兒童康復最主要、最有效的理念和方法。華東師范大學言語聽覺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黃昭鳴指出:“醫教結合”是指醫學康復和教育康復相結合,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則。他說,在殘障學生康復教育中貫徹“醫教結合”理念,可以充分發揮醫療與教育各自的優勢,幫助殘障學生融入社會。
2010年,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發布了相關文件:擬在全國范圍內選擇若干所特殊教育學校,作為首批實驗校,承擔“醫教結合”的實驗研究項目。實驗目的在于:通過項目實施,樹立“醫教結合”的理念,利用綜合康復的新理論與新技術進行特殊教育與教學改革,實現殘障學生康復與教育的有機整合。為推勱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2011年4月16日,中國教育部首批特殊教育學校醫教結合實驗基地授牌儀式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術交流中心舉行。該項目的實施,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為提高基層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為實現2015年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為深入實踐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代科技的發展,帶來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整個社會出現了“信息化”的潮流。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力工具。針對聾生認知特性,信息技術成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知識的大門鑰匙。正如美國特殊教育專家柯克和加拉赫所指出:“在接受和使用教育技術上,特殊教育居于領先地位……因為多媒體在特殊兒童教育中顯示出獨特的優越性,所以它在特殊教育中顯的特別重要。”
聾生聽力受損,主要靠視覺獲得外界信息。傳統的教學手段靠一支粉筆、一本書,嘴一張一合,手比劃著,學生的視覺易疲勞,得不到有效刺激,注意力易分散,據研究聾生一堂課獲得的語言有效信息為所欲為39%。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出形象鮮明、文字醒目、音樂優美、動畫生動的一幅幅畫面,調動聾生的多種感官,吸引學生不由自主地去觀察,以大量的視覺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
聾校老師常感嘆,聾生語言發展受阻,抽象思維難以形成。解答應用題時,搬硬套,加減乘除亂猜。不能獨立正確地分析數量關系。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促進聾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在聾校數學應用題教學中,這種方法事半功倍。
生活情景是學習語言的最理想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學生熟悉的生活畫面,生動形象的動畫場景,讓聾生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在自然、愉快、積極的狀態下,學習了語言,實現了溝通與交往。
當然,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與開發,運用更好的方法發揮其作用。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先進的語言康復教育專用設備,為聾校適應新式得的教育發展形勢形式,提供了新式武器。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2014年1月,教育部等國家六部委頒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更是加大了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先進教學儀器的配備,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先進的硬件設備。音樂教室完善了對學生的音樂刺激,感統教室對學生的協調發展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新時代已經改變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落后現象。
目前,泰億格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設計生產的語言康復教育專用設備,已經具有了世界先進水平,市場上可以用于聽力殘疾學生語言康復教育的專門儀器有“主題教育系統”“語言學習系統”“構音評估與訓練系統”“語音評估與訓練系統”和“語言重讀訓練系統”。為使聽力殘疾學生完成從言語聽覺到語言能力的過渡起到很大作用,利用這些先進的設備對聽力殘疾學生進行科學的評估,從而確定有效的訓練內容與方法,使教學效果顯著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