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向劍文(重慶交通大學體育部 重慶 400074)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于運動健身越來越重視起來。因而網球運動這個以往被看做“貴族”運動的項目,如今也變成了大眾流行的健身運動,特別是近年來李娜這樣的中國網壇偶像的出現,更加吸引了民眾對網球運動的喜愛,同時網球運動在高校的校園中也掀起了一波網球教學的熱潮。但當前的普通高校中學習網球的學生教學的強度比較高,其自身又缺乏一定的傷病預防意識,給許多學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運動損傷。所以積極的分析造成網球運動損傷的原因,提出合理的防護措施,能夠更大程度上保護大學生們的身體健康。
準備活動是在運動員身體在進行劇烈運動之前,必須要進行的熱身、拉伸活動,起到讓身體發熱,各韌帶、肌肉、骨骼都進入運動狀態,它是從事各項劇烈運動開始之前必須進行的一項運動,其還能夠提高運動員機體神經系統的興奮度,提高肌肉、韌帶和關節的韌度和彈性,能夠較為有效地預防運動中造成的損傷。而在實際的網球課堂教學中,一些體育教師和學生們沒有對做準備活動形成足夠的重視,沒能養成積極認真的進行準備活動的習慣,一開始練習就開始進行較大強度的網球練習,由于準備活動的不充分,因而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這就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網球運動是一項技術動作較為復雜的運動項目,初學者在開始接觸網球階段必須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之下,認真學習較為規范合理的網球技術動作,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得以初步掌握網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動作。然而普通高校中有許多學生只是憑借著自己對網球運動的熱愛之情,覺得打網球運動較為容易,因而沒有能夠認識到學習網球正確技術動作的重要性,在學習中急于求成,盲目模仿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從而結果卻形成了錯誤的技術動作,這樣就非常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傷。
當運動員其運動量過大時,往往就會引起肌體的過度疲勞。如果這時候出現用力過猛或技術動作錯誤就很容易機體造成損傷的發生。在普通高校的網球教學中,作為教學對象的大學生們其身體素質良莠不齊,對其所有人都采用相同的訓練量,就很可能對一些原本身體素質就較差的學生造成機體的過度疲勞。當機體的體能達到極限狀態后,其運動能力大為降低,韌帶、肌肉等組織都承受著極大的負荷,這時一旦出現用力過猛或不合理的動作就會造成拉傷等相關損傷,并且一般情況下都較為嚴重,會嚴重危害大學生們的日常學習。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的網球場地的建設相較于歐美國家還是很落后的。我國普通高校中的網球場地主要以水泥硬地為主,其硬度很大,在學生意外摔倒后基本起不到緩沖的作用,這就會對學生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另外硬地沒有很好的防滑措施,學生在練習中是很容易滑倒的,也是有相當的危險性。
認真充分地做好準備活動以及課后的放松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無論體育教師還是大學生們都要給予相當的重視,科學合理地進行準備活動能夠有效快速的提高機體的興奮度和各器官的運動準備,為較為劇烈的運動做好準備。在具體的網球教學中除了大家平常熟悉的一般準備活動外,還需要進行對于網球專項具體的準備活動。而運動后的放松活動也是很多體育教師和大學生們較為容易忽略的,合理的放松整理活動,能夠加快機體內代謝產物比如乳酸的分解,有效防止肌肉的酸痛和內臟器官的不適,從而起到很好的預防運動損傷的作用。
在進行網球運動的過程當中,大學生們要注意掌握規范的技術動作,努力使技術動作符合人體力學要求,嚴格按照規范動作進行練習。學生在學習網球運動的過程中還要努力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避免傷病損傷的發生。
大學生們在完成網球課堂教學練習以后,身體一定要得到較好的恢復與休息,如果當身體疲憊還未得到有效的恢復時,而仍然繼續進行較為劇烈的網球運動時,是非常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的。大學生們還要嚴格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情況來合理的安排運動量,進行網球教學的體育教師和學生們都要對自己的身體與技術做一個較為長期的運動規劃,根據運動的強度和時間來劃分練習周期,以達到連續的身體訓練,這樣既能夠有效防止過度疲勞造成的運動損傷,還可以調整運動狀態,提高運動能力。
運動損傷幾乎時刻伴隨體育運動而生,是很難避免的,所以在進行任何體育活動時都要重視運動損傷的發生,網球運動作為一項集力量、柔韌性、耐力等特點的大負荷體育運動,肯定也不能例外。為了有效降低大學生在練習網球運動中發生損傷的幾率,體育教師和大學生們要共同加強對運動損傷的預防,深刻的認識到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大學生們要學習掌握規范的網球技術動作,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運動后做好放松活動,避免整體過度疲勞和局部負荷過大,堅持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的目標,每一名學生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合理的安排運動量,提高自我預防傷病的意識。
[1]張鳳俊.淺談運動損傷的預防[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11.
[2]欒麗霞,徐祥峰.大學生網球運動損傷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6.
[3]吳祖會.網球愛好者運動損傷產生原因及預防研究[J].寧德師專學報,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