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晴
(上海建橋學院,上海 201315)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以下簡稱FTZ)是在所在國的政治管轄下,處在關境之外,受海關治外法權保護,無貿易限制的關稅豁免區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具有“境內關外”性質的特殊區域。國際上FTZ的基本功能是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倉儲、商業或工業性簡單加工、商品展示、金融、貨運等服務貿易功能,具有保稅物流的特性。其核心是通過放松管制,在特定區域內實行貿易、物流和關稅的自由,加快貨物進出、人員往來、資金流動、信息傳遞等。
1.2.1 產業集群理論。產業集群理論是指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著一組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通過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和外部經濟,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1.2.2 非均衡發展理論。美國學者赫爾施曼(Hirschman A.O.)對FTZ進行分析后,運用“非均衡發展”的經濟理論來解釋其設立的合理性。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于各地稟賦不一樣,提倡首先應把有限的經濟資源分步驟地集中用于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從而取得聚集效應,再通過發達地區去帶動和輻射其他不發達地區,如對上海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SIBZ)這類優秀保稅區實行傾斜政策,率先使之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FTZ。
上海威盛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位于SIBZ內,是集保稅倉儲、國際貨運和進出口報關、報檢等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物流企業,占地面積15 000m2。它依托海關保稅倉庫,整合保稅倉儲、報關和物流配送等各進出口物流環節,為諸多大型跨國企業提供整套解決方案及保稅物流服務。SIBZ向FTZ轉型后,它具備的主要優勢如下:
由于在FTZ內通過放松管制,提供了保稅倉儲的功能,即進入該公司倉庫的進境貨物無需征稅,延期直至貨物離開FTZ并被配送到其他服務地區。假設該貨物在區內儲存后返回境外,則無需征稅。
允許在FTZ內用國內零部件與進口材料裝配為成品進入中國市場,所以通過該公司進口的貨物被減免關稅,即享受所謂的“倒關稅”結構(進口的零部件關稅高于裝配完成的成品的關稅)。
由于在FTZ內貨物可以用與進口時同一種貨幣進行交易,所以可以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在FTZ內,再出口、消耗、報廢或銷毀的產品被免稅,并取消配額限制。
上海威盛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可以通過在FTZ內實行保稅物流,享受海關實行的“境內關外”制度以及其他稅收、外匯、通關方面的特殊政策,同時在無錫、武漢等各大城市建立分庫,向周邊各地區輻射延伸物流網絡,快速有效地實現供應鏈管理。
通過上述分析,FTZ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現金流和經營效益,從而保證資金流、單證流、貨物流三者的暢通。
SIBZ包括外高橋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三個特殊監管區。
首先,優越的地理位置使SIBZ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優勢,為其向FTZ轉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其次,SIBZ在人文環境和產業集聚方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FTZ存在著一定的市場需求。如SIBZ管委會與海關、商檢、外匯、海事、工商、稅務有著高效的協調機制,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吸引航運金融等高端緊缺人才。SIBZ在經濟功能、經濟規模方面通過多年實踐形成了雄厚的產業能力和較高的產業層次,具有吸引外資并向FTZ轉型的適應性。
SIBZ的劣勢主要在于其地理位置距中心城區較遠,企業交通運輸等運作成本相對較高。例如:公司在偏遠的地區辦公,一是要額外支付一定的費用,二是人力資源成本較高,制約著SIBZ向FTZ的轉型,影響區域發展競爭力的提升。
(1)SIBZ作為具有成功基礎和經營成效的保稅區,是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發展中新的全球業務整合布局點,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2)在功能創新突破方面,SIBZ已在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等方面實現了多項“單項突破”,有助于拓展和提升SIBZ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和能級,促進國際貿易結算、展示交易、離岸服務貿易等FTZ功能的進一步發展成長,帶動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規模提升和服務業的高端化發展。
(3)具有與國際慣例的FTZ最為相近的便利化環境,包括創新貨物的通關模式、實施商品預檢驗、通關通檢業務流程再造等。
(4)在加工制造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的壓力下,轉型有利于通過推動加工貿易向高附加值的前端和后端環節延伸,成為研發、維修、檢測等具有離岸特點且與服務貿易相關聯的技術先進型服務產業。
SIBZ倘若能在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時刻抓住契機向FTZ轉型,將很大程度提升上海在全球經濟中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國際市場滲透能力。
(1)與世界上比較先進的FTZ相比,SIBZ在硬件方面的差距不斷縮小,而軟環境和現代航運服務業上差距較大,特別是在航運金融、船舶保險等現代航運服務業等方面有很大的壓力。
(2)SIBZ的功能創新涉及多部門協調推進和配套政策深化難度較大,涉及行業管理體制和監管流程機制等深層次改革。
(3)SIBZ更大的威脅在于無法真正港區聯動。臨港新城離洋山港保稅區很遠,沒有真正形成區港一體化。
符合國際慣例的FTZ應具備以下三個核心要素:(1)明確的功能和優越的地理位置;(2)優惠的關稅條件;(3)高效的管理環境與完善的監管手段。以下據此對美國FTZ的特點進行分析。
2011年美國的FTZ從1980年的77個已經增加到主區132個,分區達263個,總數為395個。
歸納起來,美國FTZ的快速發展是由于其給使用者提供了關稅減免、行政效率、匯率避險、稅收優惠以及更加流暢的資金流等便利。它的成功運作績效來源于以下因素:
4.1.1 優惠的關稅條件和便捷的通關手續。1982年美國財政部規定:無論與進口相關的增值產品、傭金還是運輸費,在FTZ內都無須征稅。美國零部件與外國材料在FTZ內裝配為成品后進入美國市場,可以減免關稅。再出口、消耗、報廢或銷毀的產品免稅,取消配額限制。在通關手續上,實行“批量化”集中通關,節約了時間和紙面工作量,而最主要的是節約大量的通關運作費。據統計,節約的所有費用可以達到90%,每年運作費用從2 000 000美元縮減到25 000美元。
4.1.2 明確的功能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美國各州FTZ按因地制宜的原則設定各自的功能:例如紐約FTZ背靠美國國內遼闊的市場腹地,又由于附近沒有合適的轉口國,故設置其從事進口貿易和進口加工業務;而邁阿密FTZ位于佛羅里達半島的最南端,在其最佳貿易區域內有30多個國家,可以從事轉口貿易和與轉口貿易配套的其他業務。
4.1.3 高效的管理環境與完善的監管手段。1934年美國通過《對外貿易區法》,規定FTZ的主要功能和一系列監管措施。由商務部管理組建FTZ委員會,負責籌備成立FTZ、授權特定的貿易活動和對FTZ的一般監管。2012年美國FTZ委員會發布了新的法規,側重精簡縮短其運作程序,其批準時間也從一年減少至四個月。
4.1.4 不斷改進的現代化物流技術。技術發展包括通信工具、計算機運作能力和運輸工具的改進,安全監控技術方面的效率改進以及商品和服務中的自動跟蹤設備的創新改進。這保證了良好的管理環境下順暢的資金流、單證流、貨物流的實現。
為更好地發揮SIBZ的功能和作用,可考慮借鑒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先進FTZ的優點。歸納起來,其可借鑒點包括功能設定、完善法制、管理高效、海關監管、關稅優惠等,這些將具體體現在SIBZ向FTZ轉型的關鍵點和可執行措施中。
全球供應鏈在日益復雜、一體化的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促使了當今各國FTZ的發展和趨同。SIBZ向FTZ轉型過程中,既要考慮借鑒國外FTZ的優點,更主要的是促使區內供應鏈與全球供應鏈有效對接,快速低成本地向國內外市場流通。
5.1.1 立法保障。通過與美國FTZ比較,可知透明健全的法律制度是SIBZ向FTZ轉型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上海率先設立SIBZ,必需首先立法,明確規定建立FTZ的條件、允許入區的商品、授權操作以及海關監管程序,同時完善立法監督。
5.1.2 管理體制。應當參照美國FTZ管理機構的模式,在SIBZ內進行行業管理體制和監管流程機制等深層次調整,使其有權對區內一切機構和事務進行監管。SIBZ要從“一線、二線同時管理”向“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監管模式改革,使其有較大的自由度。
5.1.3 理念突破
(1)功能定位。對于SIBZ,根據“三區”原來的功能優勢,各區域定位要各有側重。
(2)外匯政策的開放程度,比如支付模式的改變,推行資金集中管理、資金集中收付匯,提高跨國公司資金運作效率。
(3)增值稅制度的突破,國家有關部門應在SIBZ探索實施離境退稅政策,選點設立免稅商品購物店等。
(1)整合資源,推行SIBZ內的三區聯動;
(2)優化貿易便利化環境;
(3)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4)實行更加開放的企業準入制度;
(5)實行高效便捷的海關監管措施;
(6)通過發展區內物流設施,使其成為世界轉口自由貿易中心;
(7)實行以功能創新為主線向FTZ轉型;
(8)提高物流技術水平和加強信息網絡的建設。
如果所有貿易壁壘和所有國家的出口和進口之間的障礙都被消除,那么商品就可以輕松地在世界各國之間自由流通。然而,只要國際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依然存在,FTZ系統將繼續下去。而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的趨勢必然促使FTZ在中國發展起來。SIBZ作為具有成功基礎和經營成效的綜合保稅區,依托上海國際中心城市的有利條件及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優勢,必須先行先試,采取各種措施,保證資金流、單證流、貨物流三者的暢通,向與國際慣例接軌的FTZ轉型。它不僅為上海提供了一塊率先與國際接軌,提高經濟活力、國際競爭力、全球經濟綜合服務能力以及國際市場滲透能力的前沿陣地,同時也對發揮三大保稅區進口貿易現有優勢,積極打造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更好地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的功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Thomas Farole,Gokhan Akinci.Special Economic Zones:Progress,Emerging Challenges,and Future Directions[M].Washington DC: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11.
[2]Mary Jane Bolle,Brock R Williams.U.S.Foreign-Trade Zon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R].2012.
[3]浦府辦.上海綜合保稅區“十二五”發展規劃[EB/OL].http://www.sisismu.org/viewarticle.asp?ArticleID=25599&classID=151,2011-07-28.
[4]胥會云.上海今年有望建立首個試點自由貿易園區[N].第一財經日報(上海),2013-01-28.
[5]趙鵬.專訪簡大年:上海綜合保稅區正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EB/OL].http:www.parkeconomy.com,2012-02-11.
[6]謝琦.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結構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09.
[7]傅曉.中心城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和提升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
[8]熊曉亮.保稅物流園區的產業簇群化發展[J].綜合運輸,2008,(5).
[9]楊新華.區域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保稅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10]張艷.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的實踐及轉型[D].上海:同濟大學,2008.
[11]段偉常.我國與歐盟的保稅物流相關政策比較分析[J].中國儲運,2008,(11).
[12]張少峰,李錦飛.淺談我國保稅物流的發展及創新[J].江蘇商論,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