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 艷
科技期刊編輯部對稿件的正式處理首先是從初審開始,經初審篩選后合格的稿件才有可能送同行評議(專家審稿) 。初審的目的很明確,即剔除不符合刊發要求的稿件。每個科技期刊編輯部在長期的稿件處理過程中均形成各自初審的方法以及篩選標準,并一致認同稿件初審在稿件選用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來各種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等關于學術不端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到底是社會的原因還是個人的問題。經過認真思考,筆者認為引發這種學術不端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
社會因素主要來自不合理的評價制度、核心期刊不合理的盈利方式、查重軟件的不完備、法律政策的不完善及較輕的懲罰措施。
在中國教育網中國教育頻道聯合清研咨詢進行的學術不端的調查中,有63.5%的調查者認為不合理的評價制度排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幾大原因之首。
現在眾多高校在對學生和老師的評價中,對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數量都有具體要求。比如碩士、博士研究生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才能獲得學位證;本科生也必須完成畢業論文才能算畢業。但是在科研成果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通過抄襲或找槍手代寫來完成他們的論文量以獲得畢業資格。
在高校對教師、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價中,那些量化的評估方式決定了他們的論文發表數、參與項目數、專著數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水平。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學者只重視論文的數量和發表論文的雜志的檔次,對于論文的質量和內涵倒是不聞不問。為了提高數量,便開始不顧科研的周期,開始走捷徑。
學術期刊的盈利方式主要有贊助商廣告費、國家財政撥款、文章轉載發表費用、國家評選獎勵經費、活動賽事冠名費及其他贊助經費等,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改革,很多學術期刊的財政撥款全部或者部分取消,再加上本來學術期刊的銷售范圍小、各種贊助較少,為了期刊的維持,1988年中國科協出臺39號文,建議各學會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
版面費逐漸成為學術期刊的主要盈利方式。在王凌峰的《破解學術期刊版面盈利化怪圈》一文以其發表文章經驗指出了目前國內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一般行情:以4000字文章大約排版2個頁碼而言,入選CSSCI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核心期刊目錄者,版面費低者1000多元,高者3000~5000元,多數在1500元左右。正是因為這樣的盈利方式,在缺乏有效監督機制的背景下,一些雜志便開始以斂財為目的地發表文章,只要對方愿意付版面費,根本不考慮論文的質量,這樣一些學者便和這些期刊組成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團,雙方為了利益,便對學術規范置之不理。
如今是一個論文大爆炸時代,為了解決論文抄襲這一大問題,查重軟件應運而生。在大家都相信查重軟件的強大時,一些人又開始尋找軟件的漏洞,在漏洞中尋找抄襲的機會。筆者曾在“百度知道”上看到有人給出了“幫你躲避反抄襲論文在醫學科技核心期刊檢測的6個秘訣”,其中包括增刪改寫、英譯中拼湊、修改代碼和圖表、GOOGLE翻譯大法等投機取巧的方法。“學術不端系統”已經開始被大量的高校引進,可是它卻存在這樣嚴重的漏洞,很難保證論文作者不利用這些投機取巧的方式來應付論文。
各種學術不端的行為層出不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和相關政策明確指出對抄襲論文的懲罰,此外,論文被抄襲者大多缺乏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的意識。
在中國教育網中國教育頻道聯合清研咨詢進行的專門調查中,40%的調查者表示不清楚單位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相關處罰措施;46.7%的調查者表示在發現別人剽竊自己的論文時不會采取措施。對知識產權保護法的宣傳力度不夠和不透明也是造成學術不端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有相關的處罰措施,處罰措施也是比較輕。一些學者完全處于無敬畏的狀態,根本起不到威懾作用。
當然學術不端的行為不僅僅是由于社會因素單方面造成的,它和學者或者研究者是否有正確做學術的價值觀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很多學者和研究員做學術并不是源于對學術的熱愛,而看重的是做學術背后能得到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較為豐富的物質回報,這樣極其功利的價值觀直接導致其個人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馬敏指出:“學術抄襲的根源在于沒有誠信。不講誠信,不辨榮恥,所以剽竊造假還不以為恥。”由于現在社會誠信教育的缺失,造成很多人都無誠信,缺少應有的榮辱觀。
隨著研究生的擴招,導師指導的研究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很多導師知道的研究生數量超過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上限。據華中科技大學周有光新書《中國博士質量報告》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這還都是博士生,碩士生的情況就更嚴重了。導師的精力有限,用在培養學生的時間少之又少,根本無法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碩士生或者博士生,使他們可以獨立完成論文的寫作。而且導師在教學和科研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根本無暇顧及到碩士、博士論文的指導,這也迫使一些碩士、博士甚至是要完成學位論文的本科生都不得不通過抄襲、剽竊來完成自己的論文。
根據以上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的探討,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糾正現在社會上嚴重存在的不良之風。
各高校應調整評價制度,使之更加系統化、綜合化,放棄簡單地數據化評價。這樣可以減輕論文數量在職稱評比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在功利的泥潭中把學者解放出來。
改變學術期刊的盈利方式可使學術期刊重視在該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的質量和內涵。建立起學術期刊自己的監督機構,把關要發表文章的質量。
查重軟件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用來檢查學生論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更需要重視軟件的完善,減少漏洞,使那些投機取巧的人無可趁之機。
積極宣傳知識產權,并且要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這樣才能做到以儆效尤。
加強道德教育,才能使那些學者和研究員有一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才能夠自覺地遵守相關的規定。
加強對研究生的培養,使他們具備應有的研究能力,可以在做科研的時候獨當一面,并且可以有自己的能力體現和創新。
對初審運用該系統在醫學科技核心期刊檢測出的不同等級文字復制比的文章的學術不端可能性進行分析。結合實際在醫學科技核心期刊檢測案例,得出該系統能有效幫助初審但尚不能取代初審的結論。學者型編輯應該具備兩個條件:首先,其所在的學科領域應該和他所編期刊的報道方向有一致性,專業領域的研究不一定精深,卻應該有利于所編期刊的稿件組約、取舍,有利于期刊學術質量的提升,這是做好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不可或缺的專業學科知識素養;其次,對編輯工作本身有理解、有感悟、有研究、有建樹。兩者很好地融合,就是好的研究型編輯或者學者型編輯;如果只居其一或者只偏重其一,都只是學科專家或者是編輯家。
[1]周英智,李偉,孫瑤,靳光華.初審中利用數據庫檢索論文抄襲行為[J].編輯學報,2008(4) .
[2]鄭淑芳,徐前進,彭金旺.科技論文初審評價方法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
[3]何洪英,李家林,朱丹,劉東渝,葛亮,鐘盛先,孫二虎.論科技學術期刊論文的編輯初審[J].編輯學報,2007(1) .
[4]孟偉.西方發達國家如何應對科研不端行為[J].科技導報,2006(8) .
[5]張建合.學術期刊編輯初審探微[J].編輯學報,2003(1) .
[6]王淑華.如何利用中國期刊網審稿[J].編輯學報,2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