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建偉
隨著我國絕大多數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出版社面臨圖書市場中同行業的競爭,出版周期隨之縮短,與之并存的是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近年來出版社及其編輯成為被告的多種糾紛日益增多。責任編輯作為圖書項目的具體策劃、執行人,除了需要運用獨到慧眼去策劃、編輯加工高水平的出版物,還要具有審慎的風險防范意識,準確地運用法律法規,協調與作者、讀者的關系,避免在出版過程中遭遇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
依據法學基本理論和我國現行相關法律規范去分析,在出版社編輯業務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風險主要有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兩大類。
1.侵犯其他作者的著作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卻經常出現大段引用甚至剽竊他人作品的情況。因為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年出版圖書已達30萬種,年圖書總印數超過70億冊,面對浩瀚書海,編輯不可能熟悉每一種圖書,要查明自己所責編圖書作者的作品是否屬于原創確非易事。
2.侵犯作者的發表權、署名權。在編輯業務工作中,往往會出現版權人和實際作者不是同一個人的情況,即出版合同中的甲方是一個人,而實際的作者可能是另一個人甚或是其他幾個人,隨之可能出現出版后的圖書上著者或者編者的姓名不是真正的作者,而真正的作者卻有可能還未必知情。這種情況下,真正的作者未能署名,或是作品的幾個作者合著完成,卻遺漏了其中數位作者的姓名。上述行為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還可能存在作品的出版與否,并未經過實際作者的同意,這種狀況下,又侵犯了作者的發表權。
3.侵犯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但在現實工作中,有些編輯為了減少出版成本或是基于其他因素考量,未經作者同意,擅自增、刪作者提供原稿件中的主要內容或附件,從而構成侵權。
1.出版后的圖書中存在與現實不符的內容,從而導致損害他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有些作品涉及真實的人物、事件,若編輯對作品的真實性有失考察,其中有與事實不符之處,極可能損害他人的姓名權、隱私權、名譽權。比如,在經濟類圖書中,對某些經濟熱點問題,一些專家的觀點或者論述。再比如,在法律類圖書中,一些案件判決的結果,以及案件當事人的姓名、身份等私密性的內容。上述問題,如果未經考證或者許可,亦可能存在侵權風險。
2.在圖書出版物中侵犯了他人肖像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0條的規定:“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除了公益性出版物,在其他營利性質的圖書封面或者內文中,未經授權使用了他人的肖像,有些編輯對此毫不在意,構成了對他人肖像權的侵犯而不自知。
為了更好地向讀者推介該圖書,對于出版的圖書封面設計或者正文中,編輯未經相關機構的同意,將其名稱、標志等專屬于該機構的標識性符號、文字或者是圖案印制在圖書封面或者套盒以及正文等處。可見,在屬于營利性質的圖書出版活動中,擅自使用他人標志,又未經告知對方且未經許可,勢必也可能造成侵權。
1.未能按照出版合同約定的時間或者標準出版圖書。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版權局都頒布過圖書出版合同標準樣式,很多編輯參照此類樣式和作者簽署合同,并會加上一些約定出版時間和質量標準的條款及補充協議。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可能會出現未能按照合同(或補充協議)約定的時間出版圖書,或者未能按照合同(或補充協議)中約定的標準出版圖書,造成作者(甲方)在多方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如果發生上述情況,就屬于違約行為。
2.未能按照合同中的約定支付作者(甲方)相應報酬等相關費用。圖書出版合同中一般會對稿酬及其他費用進行約定,比如,按照發行數量的比例結算稿酬,而編輯們工作量大,并且不能完全掌握實際發行數量,當作者催要稿酬及相關費用時,有時不能保證在第一時間給予結算,有些作者就會在多次催促后,以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等形式,行使自己維護出版合同的合法權利。此時編輯就可能要承擔違約責任。
隨著出版行業專業化分工的日益完善,出版社編輯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和社外一些專業機構進行合作。比如,為了給圖書設計封面,編輯會和專業的圖文設計公司合作;為了提高文字編校質量,也有可能在“三校”過程中,選擇其中某個校次交送社外專業校對公司進行一次校對工作。在上述這些業務往來中,出版社及編輯不論是否與對方簽署了文字合同,抑或是按照口頭協議參照先前慣例進行,總之,對方在完成了約定的工作任務后,如果出版社及編輯未能如期支付其報酬或者其他相關費用,也是可能存在違約責任的。
從上文可見,出版社編輯日常工作中常見的法律風險,主要有侵權責任風險和違約責任風險兩大類。針對不同的法律風險,我們應該做出相應的防范。
1.盡力審查圖書稿件的獨創性。盡管已經出版的圖書品種成千上萬,身為責任編輯雖不可能對圖書稿件中的每一個部分都進行考證核查,以確定其是否具有獨創性,但是,對于那些嚴重剽竊的作品,還是能夠做到有跡可查的。比如,現今網絡信息發達,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搜尋工具網站,對作者已交送的相關內容進行適當的查重工作,經過對網絡資源的辨別,比較作者的作品是否與已出版的同類作品有大量重復或者雷同的情況,如存在此類現象,應該及時告知作者,并做出相應的其他措施。也可以通過對作者的了解,去分析作者是否擅長作品所涉及的領域,并加強溝通,提醒作者完善作品的獨創性,建議作者在文中引用他人創作的內容時,要加上引注或者注明參考文獻等出處。通過上述工作可以盡量避免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權的侵權責任。
2.仔細查明作品中所涉內容的真實性,適當增刪。某些圖書內容中涉及一些人物、數據、報表及法律政策等內容,必須要準確無誤地表述,不能存在虛假成分,所以編輯就需要和作者確定其內容的真實性,以免對文中提及的人物造成名譽權等相關權利的侵犯。與此相對應的是,有些圖書涉及的內容中,一些特定的人物、數據等,未經相關權利人的同意,不能輕易公開,需要加以保密的,編輯對于此類圖書稿件就要做到謹慎對待,建議作者適當調整相關內容,或者直接刪減,這樣可以避免侵犯文中特定人物的隱私權。
3.在圖書封面及文中謹慎使用他人的肖像或其他機構標志。圖書封面或者正文中確需使用他人的肖像,編輯在與作者交流溝通后,要經過肖像權人的授權許可,這樣才能避免侵犯他人的肖像權。對于圖書中出現的其他機構所獨有的標志及相關文字圖案,也要與此類機構進行協商,經過對方授權允許才能合理并合法地使用這些標志及相關文字圖案。
1.在編輯業務中加強簽訂書面合同的意識。日常編輯業務中,無論是和作者還是和其他出版合作機構,對于工作中的權利與義務要用文字合同的形式去加以約定,這樣不論是和作者關于版權、稿酬等可能發生的矛盾,還是對外校、排版、封面設計等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都能做到有合同可查,避免互相推諉、扯皮,即使發生糾紛,也可以盡快依據合同約定解決相應問題。
2.要在規范合同的基礎上對于特定細節事項約定相應條款,并做到按時按質履行合同。出版過程中,會有很多具體細節問題產生,包括后續圖書發行中產生的費用結算等也是如此,所以編輯對于作者在出版活動中具體圖書項目中存在的特定事項要在書面合同中增加相應的條款,進行詳細的約定。當相應問題出現時,就可以按照約定條款去解決。同時,編輯還要根據合同中約定的時間及標準按時按質出版圖書,在圖書發行后,合同中約定的稿酬結算條件出現時,也要及時保證支付作者及其他權利人相應的費用。通過上述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上避免違約責任的發生。
“法乃善良公正之術”,出版社編輯在日常工作中,如果能夠合理地依照法律規范去處理相關問題,可以對于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防范,也可以有效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便更好地完成編輯業務工作,保證更多的高品質圖書出版發行。
[1]魏玉山.中國出版物總量全世界第一出版物結構仍需調整[N].光明日報,2011-05-11.
[2]周枏.羅馬法原論(上)[M].商務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