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榮
如今的社會,不僅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各種媒體百花齊放的社會。互聯網的高度普及,使得信息傳遞的途徑與速度都在迅速地提升,而信息的具體內容也在逐漸趨向碎片化。對傳媒行業來說,信息化技術的高度發展,導致傳媒業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初,互聯網剛剛流行時的各種情境似乎仍在眼前,而現階段網絡當中各個論壇、博客等傳統的交流模式已經開始逐漸走向蕭條,近幾年異軍突起的微博似乎已經霸占了半壁江山,而各種手機操作系統中的交流平臺、應用程序等又迅速搶占了有力市場,再加上最近已經初見成效的二維碼掃描,可見傳媒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不可限量。
“自媒體”這個詞語來自美國新聞學會中的媒體中心所出版的研究報告中對于“We Media”的明確定義。當年ICQ與MSN等即時通訊軟件的廣泛使用,將自媒體變作可能,而博客的大熱則表示自媒體社會的真正到來。在我國5億多網民以及近3億的微博用戶的基礎條件之上,以微博為典型代表的自媒體正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能。李開復曾經在《微博改變世界》中提出“微博=社會化媒體+社會化收件箱+社會化即時通信”,微博正是集合了這幾者于一體的高度社會化傳播媒介。
微博能夠獲得如此多的應用群體,關鍵在于微博信息傳播所具有的裂變性以及信息文本所具有的草根性。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微博當中的各種信息傳播能夠呈現出“病毒式”的傳播方式,任何一個個體都可能成為生活當中各種事件的目擊證人。微博所特有的交互式傳播與粉絲裂變式使得自媒體完全打翻了傳統的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使得受眾由之前被動的被傳播者轉變為自覺傳播者,單向性的傳播模式轉變成為多向性的傳播模式。
在已經過去的幾十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內所構建的信息權威性屬于以報紙作為主要代表的紙質媒體的品牌象征與無形資產。當發生重要的新聞事件時,廣大受眾群體通常更愿意信任紙質媒體所帶來的詳細信息,無論是廣告投資者抑或是受眾群體,媒體通常進行選擇的基本準則仍然是權威信息。根據日本國內發行量最高的報紙《讀賣新聞》當中所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證實,9成以上的受眾群體都認為報紙新聞是最為真實的信息資源。所以,就跟網絡沒有取代雜志、電話一樣,微博作為現階段新興的社會化媒介,其也不可以完全取代紙質媒體所具有的價值效應。
盡管新媒體具有更為廣泛的信息渠道,受到的限制性更低,具有更強的主動性,但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致使這些信息源的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形形色色的信息根本沒有經過相關機構的審核,導致各種假新聞的泛濫,公信力偏低是不爭的事實。
傳統的紙質媒體在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結構,內部構建了專業的采編隊伍,其所發布的各種信息資源具有較高的原創性。長久以來所積累的新聞編輯能力與深入報道的專業性以及深度發掘的能力打造了傳統紙質媒體的品牌力量。其所發布的各種信息具有較強的規模化,同時有對應的責任認定,使得紙質媒體的數量與品質都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但是,紙質媒體也應當正視當前這個新媒體的時代,各類型媒體之間的效益與利潤正在逐漸趨向于平衡化的發展,其不再是一枝獨秀,也并不是媒體人唯一的衣食父母,而只是作為傳媒中一面有引導輿論和效益的旗幟。所以,報紙等傳統媒體應發揮有效引導輿論的優勢,借助公信力和影響力,揚長避短,創新發展。
在傳媒業發展規模不斷膨脹的年代,國內各個傳媒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傳媒行業經營的重點在于挖掘并滿足廣大受眾群體的需要,依照廣大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來發展傳媒產品。傳統的紙質媒體也開始實施分眾化的改變,都實施了全新的定位:針對普通受眾群體的都市類報刊;針對高學歷人群的時報類報刊,比如《南方周末》、《東方企業文化》等;針對特定受眾群體的文化類、娛樂類、體育類以及財經類刊物等。然而分眾化的發展模式卻并非紙質媒體所特有的,互聯網媒體與電視廣播等都已經開始實施分眾化的發展措施。網絡超鏈接的特點,使得其分眾化措施相對于其他各種媒介來說更加簡單、快捷,在相同的綜合門戶網頁當中,用戶能夠進入多個細分的網站,不僅能夠兼具信息的專業性,還能夠兼具信息的綜合性。因此,紙質媒體要謀取發展僅僅依靠對自身內容進行分眾化是遠遠不夠的,應當針對整個產品的層次與結構進行優化,有效延伸產品的深度與寬度,針對產品的特點、形態、品質、附加利益實施不斷的改革。
筆者認為,紙質媒體未來的經營措施還應當返回質樸的層面當中,把紙質媒體打造成為資訊的融合地、內容的聚集地、觀點的供應地。盡管互聯網當中的信息基數非常龐大,但是其信息的品質與真實性都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而紙質媒體則應當充分利用自身“把關人”的特殊身份,將新聞報道所獨有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利用起來,針對各類信息實施嚴格、細致的篩選,使得紙質媒體真正成為真實信息的聚集處。與此同時,紙質媒體應當加大對于時評報道的力度,發揮“輿論領袖”的作用,不斷提升權威與深度并重的品牌形象。當廣大受眾群體在互聯網當中獲得相關信息的時候,會將紙質媒體的相關報道作為參考來判斷網絡新聞是否客觀、真實的標準,紙質媒體的經營策略就算取得了初步的成績。
在當前這個各種媒體百花齊放的社會,紙質媒體還應當針對自身的發行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實現“三網”有機整合的目標。要想有機融合手機平臺與網絡平臺,紙質媒體必須要轉變自身的觀念,將廣大受眾群體從新聞產品的接受者轉變成為使用者。紙質媒體應當注重廣大受眾群體的使用體會和參與程度,要讓受眾群體能夠表達出自身對于新聞報道的看法,并且要給他們創造一個討論的平臺,其對于拓展新聞的寬度與深度以及提升紙質媒體的影響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充分意識到受眾群體的新身份以后,紙質媒體就應當著手于改革創新自身的發行方式與發行渠道。除了保持以前傳統的發行方式以外,紙質媒體還應當充分利用手機平臺與網絡平臺。當前,大多數紙質媒體在互聯網的利用方面仍然停留在簡單地將新聞報道上傳到網絡的方法,不僅使得自身的展示模式顯得枯燥、單一,同時也缺少了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討論與互動。因此,筆者認為紙質媒體應當充分運用網絡這個平臺,充分運用照片、視頻、數字以及音樂等豐富多彩的表現模式來改革新聞報道的內容與模式,同時重視廣大受眾群體的信息反饋,盡力讓更多的讀者都能夠參與到對新聞報道的討論、評價中來。而當前國內迅猛發展的手機平臺,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上網終端。因此,紙質媒體在發展互聯網終端的同時,還應當致力于手機平臺方面的開發工作,而手機平臺更為注重廣大用戶的體驗,這就要求紙質媒體必須要綜合考慮到手機用戶的使用感受,把用戶的參與度與反饋工作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無論是發行方式、內容抑或是形式等各方面的改革,紙質媒體的經營策略都無法離開人才這個重要的先決條件。新媒體時代,最不缺少的就是觀點,然而要提出準確、客觀、權威的觀點卻并非易事。這就需要廣大紙質媒體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責任心、專業素質過硬、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隊伍。此外,針對新平臺、新技術的開發與利用要求紙質媒體必須要注重新興人才的引進工作,針對人才的聘用,不能只考慮其新聞素養,還必須要考慮到其是否具有過硬的信息化專業技術。
當前這個互聯網高度發展的社會當中,紙質媒體的地位與利益受到蠶食是不爭的事實,紙質媒體進行經營發展措施的改革創新是必然趨勢,然而如何進行對應的改革,廣大紙質媒體還在進行著不斷的探索,盡管改革的路徑必然充滿荊棘,改革的途中當然也無法避免錯誤的發生,但是,相信通過眾多紙質媒體的不懈努力,紙質媒體必然會摸索到適應社會發展的經營措施。
[1]朱鴻軍,馬莉.走向“復合型媒體”:紙質媒體轉型的必由之路——訪日本經濟新聞社社長喜多恒雄[J].傳媒,2010(4).
[2]周文水.不能在全媒體概念下丟掉核心競爭力——專訪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周建平[J].中國報業,2011(15).
[3]周強,賈桂林.主動應變融合發展——江蘇省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交流會綜述[J].傳媒觀察,2009(2).
[4]楊柳.新媒體輿論監督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以網絡媒體為例說明[J].文學界(理論版),2010(8).
[5]孫浩洋.試論新媒體時代報業如何延續生命力[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