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敏
近年來,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大,這無形中助推了交通廣播的發展。與以往傳統媒體相比,交通廣播最大的優勢是做足交通文章,抓住“流動一族”的聽覺神經。聽眾在收聽節目時很有親近感,是交通廣播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聚攏大批聽眾,達到傳播目的和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各地交通廣播普遍面臨一個問題:怎樣能讓節目長久生存下去?個人認為,廣播可以是“窄播”,這樣能精準找到信息傳達的“點”,但不能過于“小眾化”,這就需要在節目設計上多下工夫。
按照新聞傳播規律進行專業交通節目的設計定位,可以準確找到目標受眾群。例如我們生活的城市,上午上班的時間大多在早上7:00—9:00,下午下班多在17:30—19:00。交通臺主要的受眾是“車上一族”,上下班的路上都可能成為潛在的聽眾群體。在一早一晚這兩個時間段分別開辦一檔專業化交通節目,分成上午版和下午版。如此,確定目標受眾與傳播方式后,對于怎樣傳播,傳播什么,則需要進一步完善,這就要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去研究受眾心理、收聽習慣等多方因素。
以包頭交通廣播的兩檔各有側重又風格統一的專業交通節目《你好,driver》和《暢行鹿城》為例。早上7點之后,人們經過充足的睡眠休息之后身體和精神狀況較好,可以接受較為復雜難懂的交通新聞信息的播報及交通問題的回復。因此,早間版的《你好,driver》就開通了聽眾熱線電話,交通參與者們可以通過撥打熱線來講述自己的經歷和碰到的問題,期望得到大眾的共鳴或是主持人專業性的建議與幫助。熱線開通最初,參與者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并不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播出運作,聽眾發現這段時間的廣播是有指向性的,是交通參與者“最關心”的事情。這樣廣播里播出的交通新聞事件和熱點,以及聽眾的解難答疑,就很容易把有效信息傳遞給受眾。
為了使信息的傳遞方向更加明確,早間版的節目中還陸續開辦了《車管熱線》、《以案說法》、《周三會客室》、《運政指路牌》及《交通法律熱線》等欄目,在傳遞中間加入了第三方,也就是相關的職能部門,這讓受眾對已經接收的信息有了更大的滿意度,這種滿意很多時候并非是來自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的來源,這使得早間交通節目的專業性和貼近性得到進一步鞏固。于是,每到早間的7點到9點,廣大交通參與者就會鎖定頻率,收聽節目,從而使節目形成品牌。
交通節目品牌形象的樹立有幾個好處。首先,信息傳遞得到最有效的回應,目標受眾是認可的。其次,單位時間的廣告吸附量大幅增加,達到了節目和創收雙贏的效果。第三,節目品牌效應的附加值增加。當節目或欄目成為“名牌”的時候,附加在節目之上的社會大眾關注和經濟效益也會成倍增加,這一點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大雨天要緊急送往醫院的孕婦尋求社會各界幫助,也需要交管部門配合疏導交通,就可以通過節目播出,完成信息匯集工作,集合廣大交通參與者力量,使孕婦轉危為安。這在傳遞正能量的同時,也是一次交通節目品牌形象的絕佳宣傳機會。
早間版《你好,driver》經過一段時間播出運作后,各方面都日臻成熟。但主創人員發現,盡管節目涵蓋較廣泛,但較少深入探究,缺乏核心內容,這樣會喪失一部分關注交通事件內在聯系和具體細節的聽眾,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對此,引入“深度訪談”的模式,將節目中沒能徹底表述的內容精心梳理,就產生了《暢行鹿城》。該節目由交管部門負責人和各專業對口單位的相關人員進行具體講解和說明,使之成為早間節目的有益補充,新聞傳播的效果得到提升。例如,曾經沸沸揚揚的杭州飆車致人死亡案,早間《你好,driver》側重的是事件本身的播報和連續跟進,框架相對簡單;而下午版的節目則可以把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仔細分析,并找來交通專業人士就事件本身進行具體解讀,使受眾對這一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如今的交通廣播是以倡導交通文明、服務交通生活為主題,設計新銳、時尚、快捷、實用的專業化廣播節目已經逐漸顯示出它在新聞傳播以及整體互動上的優勢。交通節目以貼近生活、活潑新穎,服務大眾、方便快捷等特點深受聽眾的喜愛。有交通事件發生,交通廣播記者就會在現場、在路上,這是信息快速傳遞的先決條件,也是頻率風格形成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