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晴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開”。民營制作公司與各大衛視合作并非一朝一夕,而《決定》支持制播分離對民營制作公司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消息。
2014年1月3日,由星空傳媒燦星文化自主研發并掌握獨立版權的綜藝節目《中國好歌曲》橫空出世登陸央視三套,該節目采用真人秀形式,首次聚焦原創音樂作品,由劉歡、楊坤、周華健、蔡健雅四位重量級音樂導師坐鎮,據CSM48城市數據,其第一期收視率超過2.5%,開局穩坐全國收視冠軍寶座。燦星文化是紅極一時的《中國好聲音》制作公司,《中國好聲音》雖為購買國外版權節目,但積累了成功經驗和廣泛受眾,燦星團隊在此基礎上強勢推出“中國制造”的《中國好歌曲》,并由《中國好聲音》總導演金磊率領原班人馬打造,反應良好。4月10日,《人民日報》報道稱,英國獨立電視臺旗下發行部門在法國戛納春季電視片交易會上宣布:從燦星制作訂購模式節目《中國好歌曲》,將負責其國際發行權和英國播出權。這意味著,《中國好歌曲》成為中國首檔輸出海外的原創才藝模式節目。作為制播分離模式下民營制作公司推出的成功節目,《中國好歌曲》的原創模式可謂極具借鑒意義。本文將從媒介經營角度,就內容制作和節目運作兩個具體層面對《中國好歌曲》的成功模式進行解析。
為突出“原創”重要地位,《中國好歌曲》在內容制作時著重把握了如下兩個方面:
不可否認,由于制作公司與導演團隊相同,《中國好歌曲》有許多表現元素延續自《中國好聲音》,如明星導師、現場配樂等,也有一些元素是由《中國好聲音》改編而來,如節目盲選階段出現的推桿、歌詞擋屏等,正因如此,許多受眾感性上認為《中國好歌曲》與《中國好聲音》如出一轍,大同小異。然而,在節目的核心內容規劃上,《中國好歌曲》則完全把握了“原創”價值。
首先,讓原創歌曲和音樂創作人成為節目主角。區別于《中國好聲音》時期以聲音論英雄,注重演唱者歌唱實力的選拔標準,雖然《中國好歌曲》仍有年度總冠軍的爭奪,但前期所有選拔目的均是讓歌曲進入四位導師的“原創大碟”,并爭奪“主打”席位,這一競爭模式讓音樂選秀節目從“選人”真正演進到了“選曲”階段。同時,導師們一再強調在考慮是否推桿時,會注重自己整張原創大碟的曲風要求,以盡量兼顧各種曲風,這一考慮因素落到實處,強調的仍是歌曲的原創水平,與創作者的唱腔和具體表現形式不再有直接關系。
其次,尤為突出歌詞信息。歌詞是歌曲原創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歌曲的基調和走向;同時,因節目歌曲全部是原創曲目而非人盡皆知的作品,若不對歌詞加以表現則有可能造成受眾對信息接收困難,因此,《中國好歌曲》特別注意對原創歌詞的展示。在節目初選階段,四位導師的視線雖被顯示屏遮擋住,但顯示屏上會同步滾動歌詞,便于導師加深對歌曲內容的理解;在節目現場還特別設置了橫條字幕專門播放同步滾動歌詞,方便現場觀眾理解歌曲內容。對歌詞內容的重視,直接導致了歌詞內容出眾的選手成功晉級,如2014年1月24日播出的節目中,趙雷的一曲《畫》得到了導師劉歡的肯定,其歌詞“我沒有擦去爭執的橡皮,只有一支畫著孤獨的筆”甚至被肯定為“神來之筆”,可以說,像《中國好歌曲》這樣重視歌詞文本信息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好歌曲》核心在于推出中國原創歌曲,這是與之前所有的音樂類真人秀節目所不同的價值所在,也是其最大的賣點和支撐。
首先,節目很好地把握了原創的真實表達。所有參與選拔的歌曲都由創作者自己登臺演唱,這就杜絕了請專業歌者來演唱可能產生的不同的表達。同時,節目充分尊重原創歌曲的原始狀態,雖是在央視播出的綜藝節目,但節目仍給予方言類原創歌曲展示的機會,如2014年1月10日謝帝的《明天不上班》為四川話方言歌曲,2014年1月24日沙洲的《挖蛤蜊》不乏青島方言韻味,而這種對歌曲原始面貌的完整展現,正是節目的魅力所在。
不容忽視的是,節目還通過歌曲演唱背后導師與選手的交流環節,注重挖掘原創歌曲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勵志的正能量故事。如2014年1月10日劉金的《第十一年》,講述的是自己北漂十一年的艱辛與堅持;2014年1月17日烏拉多恩的《鳥人》,則借鳥兒自嘲,暗喻自己才華得不到施展與肯定,而后導師劉歡將其納入麾下,并評價說“鳥兒不是要么飛要么死的,還可以擇良木而棲”,烏拉多恩淚灑當場,令人動容。
不遺余力地挖掘節目的原創價值,讓《中國好歌曲》總導演金磊對節目表示了極高期待,“這檔節目我們已經等待十年,甚至兩季好聲音都是在為好歌曲熱身”,“如果好聲音能辦5年,好歌曲能辦50年”。
宣傳策略上,《中國好歌曲》的獨家視頻戰略伙伴雖是騰訊視頻,但騰訊推廣資源非常豐富,除騰訊視頻外,還包括QQ、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等,可以全方位覆蓋大面積受眾。同時,《中國好歌曲》還與新浪娛樂、搜狐娛樂等知名網站合作,網站首頁設有專題頁面和視頻集錦。《中國好歌曲》也成為微博話題的關鍵詞,集中了網友的評論,更是吸引了諸多名人的關注與點評,利用“名人效應”擴大影響力。另外,中國經濟網娛樂頻道、長江網以及各大音樂網站等各大媒體也傾力加盟節目,形成利益共贏,這種運用全媒體聯動的宣傳模式,使得電視—網絡、線上—線下全面互動,實現了電視節目的網絡化生存,也是其保持長久生命力與競爭力的原因。
產業鏈,是企業內外為生產產品所經歷的一系列價值增值過程,涵蓋了商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所有過程,包括節目生產增值環節、廣告增值環節和藝人價值增值環節。《中國好歌曲》節目本身是產業鏈的源頭,有價值的節目內容才能帶來增值可能,此處對節目內容生產環節不再贅述;在廣告增值環節,電視媒體將節目作為產品售賣給消費者,同時又與廣告商交易“消費者的關注”,實現節目二次增值。如莫斯可在《傳播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指出:“大眾媒介的節目編排是用來吸引受眾的,節目編排構建了受眾,廣告商為了取得受眾而付錢給媒介公司,受眾于是被轉交給了廣告商。媒介產業為廣告商生產了受眾,而且是符合廣告商需要的特定的人口學特征的受眾。”《中國好歌曲》雖為一檔本土原創的節目,但因有《中國好聲音》鋪墊且在央視媒體平臺播出,更易受廣告商青睞,其廣告收入主要源于兩方面:首先是冠名權費用,本季《中國好歌曲》獨家冠名播出費用以億元計;其次是節目中間的插播和套播廣告,節目有特約播出廣告,還有節目期間的插播廣告。據悉,節目初選時期10場單期廣告價格5秒20萬元,總決賽單期廣告價格5秒31萬元,廣告收入不菲;節目播出后,《中國好歌曲》產業鏈的主要價值是歌曲價值、藝人商業價值以及節目品牌價值。節目的音頻版權,已在與移動運營商談判,將《中國好歌曲》設置成音樂包,向用戶提供彩鈴的下載,本季結束后會產生4張原創大碟,分別由4位導師擔當制作人,并將在節目全部播完后發售。燦星制作宣傳總監陸偉表示:“以后好歌曲和好聲音這兩個品牌的差異化會越來越大,好歌曲的目標是選曲,合作和簽約都以作品為主;好聲音主要選人,會側重打造巡演、代言等。”由燦星團隊對這兩檔節目清晰的定位可以知道,《中國好聲音》與《中國好歌曲》將會形成一條完整的音樂產業鏈,從創作歌曲到藝人培養,從電視綜藝節目推熱歌曲到原聲大碟銷售,是一條完整閉合的鏈條。由此可以預見,《中國好歌曲》背后承載的商業價值,絕不僅僅只是一檔綜藝節目,延伸到音樂產業的造星、歌曲銷售才是主體。而《中國好歌曲》本身的品牌價值,則在其節目版權輸出國外的成就中可見一斑。
作為制播分離模式下的全新嘗試,《中國好歌曲》獲得巨大成功且成為國內首檔輸出海外的原創才藝模式節目,其注重原創核心價值的節目內容制作方案及全媒體宣傳策略、完整閉合的產業鏈開發,可謂其成為同類節目中翹楚的制勝法寶。在目前綜藝節目大量購買國外版權、同類節目盛行的背景下,原創節目更顯示出了其自身的強大競爭力與生命力,也只有堅持本土原創,突出原創價值才能最終使得中國電視節目走出瓶頸,發展更長遠。從這個層面上說,《中國好歌曲》的成功模式更值得借鑒與傳承。
[1]楊雯.全會鼓勵制播分離 文化民企發展空間擴大[DB/OL].http://news.sina.com.cn/m/2013-12-27/092529096892.shtml.
[2]人民日報.英國獨立電視臺宣布引進《中國好歌曲》模式[DB/OL].http://news.sina.com.cn/m/2014-04-11/042029907929.shtml.
[3]央視網.《中國好歌曲》四大導師超級訪問[DB/OL].http://1118.cctv.com/20131213/102294.shtml.
[4]周燕.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產業鏈的現狀與不足——以《中國達人秀》為例[D].陜西師范大學,2012.
[5]文森特·莫斯可.傳播政治經濟學[M].胡正榮,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