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佳敏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公民道德與社會建設研究中心、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重慶400047)
研究生教育作為學歷教育中的最高層次,是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國自實施研究生教育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步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已具有研究生培養資格的近800所高校中,地方高校占53.1%左右,畢業研究生數占45%。[1]然而,大多數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路徑由于缺乏辦學特色等因素,導致學生相對缺乏有競爭力的專長或技能,社會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認同度不高,就業壓力大。從公布的教育部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排名也可窺見一斑:“985”高校排列第一位,高職排在第二位,“211”學校排位第三,地方普通高校排尾。筆者以為,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養應動態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需求相結合,在明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標導向的基礎上,從探索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創新入手,在推進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學改革中引入模塊化理念,走差異化、特色化、多樣化的研究生培養之路。
相對于部屬高校,地方高校有自身的特點。明確研究生教學改革的目標導向,可以更理性地分析判斷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眾所周知,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企業對較高層次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質量要求提高,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由政府主導的高等學校,通識教育向專業教育大規模轉型的改革大幕即將開啟。除少部分高校繼續保持精英化教育的學術路線外,大部分高校將需要更多地承擔高級技能型人才的產出功能。高校研究生的就業選擇將更多地走向社會實踐領域,并大多為應用型甚至事務型的崗位,學術型崗位的比例會逐年下降。因此,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養應動態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需求相結合,著力于“三型”人才的培養。一是知識復合型。學科交叉是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要地,是教育創新、科研創新可能的突破口。[2]地方高校研究生就業領域不斷拓寬,流動性也不斷加大,培養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多方面知識是研究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保障。二是技能應用型。隨著國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領域對外開放度和融合度大幅提升,社會各領域迫切需要研究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能夠迅速適應各類專業工作。為此,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應將實務操作技能作為重點內容之一。三是思維創新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的目標。今天,社會各領域都將創新作為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已成為當代研究生的必備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樣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具備善于營造創新環境和綜合運用創新方法的能力。
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要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屬核心環節,是其他環節的基礎,也是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創新的重點。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課程設置方面尤為突出:一是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知識面狹窄,課程體系局限于特定學科范圍之內,缺乏對社會實踐中大量具有復合性知識和交叉學科知識技能應用的有效回應;二是課程內容的設計缺乏層級性,前沿性知識在研究生專業課程中所占比重不高,課程設置偏重搭建理論知識框架,缺少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三是課程設置一定程度上受師資力量所限,并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對地方教育資源整合度不夠。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是導致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難以符合市場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課程設置模塊化,將不失為地方研究生課程改革操作層面的一種大膽突破和有益探索。
(一)課程設置模塊化對推進地方研究生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模塊”一詞源自英文Module,主要含義有兩層:一是指標準尺寸的建筑部件,家具部件;二是指計算機或計算機程序的模件、組件。“模塊化一般指使用模塊化的概念對產品或系統進行規化或組織。”[3]即主要指將所要設計的最終項目進行功能化分區,每一模塊單獨進行設計,再將各功能模塊組合以實現整體項目功能。實質上,“模塊化首先是一種思維方法,是一種用來分析、解決復雜問題的有效方法。用模塊化思維方法可以使問題變得思路清析,使問題得以簡化、易于處理。”“從對模塊化概念的由來及發展的回顧和分析來看”,當其“在某一技術領域得到全面應用的時候,往往會在該領域引起革命性的變革”[4]。事實上,作為高技術時代技術開發、設計思維的一種先進方法或理念,它最初出現于以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領域,并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4]采用模塊化結構的計算機軟件、硬件不僅大大縮短了軟、硬件產品的開發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能靈活地實現多功能需求。此后,模塊化理念被廣泛應用于其他技術領域。[5]如今,模塊化被賦予了更豐富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意義,并不斷向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其他研究和應用領域滲透。其中課程模塊化在中外職業教育領域已得到重視和應用,這也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借鑒的基礎。
所謂課程設置模塊化,就是運用系統模塊化設計原理,以課程教育和管理功能分析為基礎,建立分層級的課程模塊管理系統,分別將內在邏輯聯系緊密、學習方式要求和教學目標相近的教學內容,整合成相對完整獨立的課程模塊,構建各學科課程模塊庫,由學習主體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按培養計劃選擇確定課程模塊,組合形成個性化課程體系。換言之,即將原來課程內容的交叉型板塊結構改變為標準化的模塊化結構,使課程整體得到優化,并根據通用課程模塊和專用課程模塊的結構性要求,將滿足學習者需要的課程內容編制成若干個獨立模塊。這樣,學習者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基礎對教學模塊內容進行選擇,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掌握學習進度,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個性化學習,保證每學完一個模塊就可以獲得相關的知識、能力或技能。從現代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看,學生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主體。[6]課程模塊化思想的運用對促進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學改革極具現實意義。其一,契合研究生課程價值新取向,“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體現;其二,可克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學中的不足,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權得以充分展現,優勢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并利用;其三,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實用性,實現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市場人才需求互動。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模塊化的具體要求
總體而言,應針對地方不同院校、不同專業所具備的課程教學優勢條件,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特定職業領域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為依據,來進行具有專業特色的研究生課程模塊化設計。在課程設置上,除必修課突出應用基礎理論,體現前沿性和交叉綜合性外,還要通過選修課完善和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同時,重視與實踐環節的銜接,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技能。
1.遵循“四性”原則
第一,課程選擇的主體性。課程是為學習者而設置,因而其模塊的設計必須體現人本主義的思想,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將模塊化理論與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相融合,尊重學生在課程體系選擇安排上的自主權,立足培養其創新素質,拓展創造性學習空間,給研究生自主選課和自主學習留足空間。
第二,課程供應的多樣性。即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結構的建構需要,盡可能多地設置使課程體系能涵蓋本專業及相關研究方向系統和前沿知識的課程模塊。其主要內容應包括四要素:一是本學科領域較全面、系統及綜合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二是本學科領域較新的知識、理論和近期的研究成果,三是適應學科交叉、學習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四是本專業研究生階段必須學習的課程。同時,在選課方式上也要提供較先進、方便的選課條件。這樣才能賦予各專業研究生充分自主的選擇機會,滿足其學習志趣與個體發展需求,激發研究探索的積極性。
第三,知識結構的系統性。研究生培養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因此,在考慮課程板塊豐富多樣性的同時,必須重視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并從其入手科學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合理建構不同課程模塊及其之間的知識聯系,做到既符合國家對研究生規定的標準,又適應地方社會發展需求,保證其能夠指導學生有效實施自己所制定的學習與發展計劃,系統地掌握某專業領域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及相關拓展知識。
第四,課程模塊的回應性。地方高校要實現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之“三型”人才目標,其設計的研究生課程模塊庫應該是動態開放的,具有回應社會要求的功能。就是說,學校對擬設置和已設置的課程模塊都應強化課程管理,必須不斷地展開調查研究,了解專業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最新動態,以及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狀態;必須更新課程體系內容,有針對性地開發前瞻性課程模塊,及時回應社會需求,適應變化。
2.科學設計各專業研究生課程模塊體系
現實中,高校研究生課程教學一般劃分為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大部分,學位課占30學分左右,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等;非學位課占10學分左右,包括專業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等。此外,對于非本專業的本科學生,還有補修本專業本科主干課程(不計學分)的要求。也有學校直接將研究生課程劃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大類。無論那種劃分,在對研究生課程設置模塊化進行具體設計時,都首先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學分結構上進行調整,并做好“兩減少兩增加”,即適當減少必修課程學分和各單門課程學分,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分和總的課程數量;二是對課程學習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提高課程涵蓋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此基礎上,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第一,分級構建課程設置模塊化體系。即打破傳統的課程分類方式,將地方高校研究生課程劃分為三個層級的模塊體系:一級模塊,即按課程性質具體劃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和拓展課程等課程管理模塊;二級模塊,即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及相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等因素,按課程學科將一級模塊內課程進行分解與重構,形成合理數量的一級學科大類下的各門課程模塊;三級模塊,即在二級課程模塊內劃分為相對完整獨立的知識單元模塊,該知識單元的課程模塊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二級學科下設置的專業課程模塊,另一類是以專題講座、問題研討為主的選修課程模塊。
第二,注重模塊化課程設計的銜接性。在進行研究生課程模塊化設計時,要注意課程模塊間的銜接,盡可能使每個模塊既是獨立、完整的教學和評價單位,又保持與其它模塊間的橫向聯系,以共同組合成能體現更大目標的模塊課程。即課程模塊的設計與開發要以教學分析和課程分析為基礎,充分考慮到課程體系與結構在銜接課程模塊中的重要性。當然,課程銜接不只是教學內容的過渡銜接,更應以一種開放的、動態的課程理念來審視課程銜接,立足學生的能動性培養,使課程銜接具備合理的層次性、良好的過渡性與連貫性。
第三,做好知識單元模塊設計。根據各專業及具體研究方向研究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打破學科及專業的界限壁壘,采用MES“積木組合式”,將同一體系內關聯密切的各知識單元模塊,科學地組合成一門涵蓋更廣泛主題的課程模塊,供學生制定課程學習計劃時選擇。在設計知識單元模塊時,注重前沿知識、交叉學科知識、實踐知識等內容的合理組合,并及時動態地調整知識單元模塊組合結構和更新知識單元模塊內容,使課程教學模塊化的針對性、綜合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等特色凸顯出來。
第四,建立研究生課程學習計劃制定輔助系統,保障學生學習自由。學習自由的保障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必要前提。這種自由是指學生在導師正確方法的引導下,在專業學習上有探討、懷疑、不贊同和向權威提出批評的自由,有選擇專業、課程、教師和教學方式的自由,在教育管理上有參與評議的自由。課程學習計劃是研究生個性化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個人課程學習計劃,學校應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課程學習計劃制定與引導系統,提示可供選擇的各門課程模塊及學分情況。學生在導師指導下科學地制定個人的課程學習計劃,根據自已的興趣、特長和實際條件,自主地選擇專業方向、學習課程和學習方式。
3.必須靈活確定課程考核方式
依據模塊化理念進行設計的課程模塊,為學生課程學習計劃的確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但同一課程可能會出現多個教師共同完成教學的情況,這就必然涉及到課程考核方式如何確定的問題。實踐中,除了需要強化考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務性,如增強科研技能、實用技能、實務知識等內容,做到課堂學習與學生自學結合,基礎理論知識與崗位實用知識兼顧,還必須對相應的課程考核方式作出調整,以適應課程設置模塊化改革的新變化,重視對考核方式綜合性尤其是靈活性的強化。如在考核的時段上、形式上,可以對課程知識單元模塊分別進行考核,然后就學科課程模塊進行課程考核,按一定比例計算本門課程總成績;并且多注重形成性考核,如可采取課堂討論發言、課程研究論文、學生主題發言、開(閉)卷考試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對課程學習效果進行綜合性測試。
地方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模塊化設計要達到其預定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建立一套與課程模塊相配套的新型教學方式及相應平臺,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基礎性保障,開放式教學創新是為最佳選擇。
由于“開放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角,講究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因此,開放教學符合全球信息化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符合創新人才和素質人才培養的教育方向”[7]。所謂開放式教學創新,是指通過開放教學的方式,建立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師生互動為基礎的開放性教學平臺。這一平臺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是一個能真實地不斷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升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能力的教學課堂。這樣的課堂將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概念界域限制,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教學內容的實務性與教學方法的實效性,整體提高研究生教學實踐效果。
(一)開放式教學創新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第一,實現教學方法自由化。開放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本,以職業導向為本,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構建為一個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因此,這里所言的教學方法自由化,并非老師隨意而為,而是指在這種開放的課堂上,可依據不同課程模塊靈活自由地采用引導式、探究式、情景式、討論式、答辯式等教學方式,以及綜合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提高學生課程模塊、拓展自習、查閱文獻、分析研究等各方面學習能力。發達國家一些先進的研究生教學經驗,如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模式下的情景性教學法、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下的“課堂討論模型”和“開放課堂模型”,以及LPC教學方式(即講授(Lecture)、團隊學術研討(Presentation)、教師點評(Comments)三結合的教學方式)[8],及現在已成為國際上非常流行的以問題為導向的PBL(Problem Baced Learning)教學方法(一種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9]等,都可以在課堂中充分借鑒運用。
第二,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化。開放式教學的有益探索需要以強大的教育資源庫和教育資源信息網絡為支撐,因此,教學資源的共享不可或缺:一是教學設施資源共享,二是教學信息資源共享,三是教學管理資源共享。今天,“美國所有的研究型大學都在積極實施跨學科的學習計劃,并努力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頓等大學通過建立跨學科研究中心來設置和發展跨學科的課程,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進行學習,也可以跨學院甚至跨學校聘請教師。”[10]我國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三型”人才,雖非主要培養研究型人才,但教學資源共享的做法確實是可供我們借鑒的先進經驗。具體做法將在后面相關問題中討論。
第三,實現教學和導師團隊多元化。課程模塊化以及開放式教學需要教學團隊的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倡導教學團隊的多元化,大力培養和引進師資力量,針對課程模塊和單元知識模塊教學師資的需要,通過優化地方高校師資結構和資源配置,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院系教學團隊。另一方面,倡導導師團隊的多元化,充分利用本地區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研究型和技能型專家學者資源,以地方高校導師資源為主,廣泛吸納部屬高校、各類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相關部門的專家參與組成導師團隊。這樣,既可解決研究生擴招和師資力量不足的矛盾,又可打破導師界限、年級界限和專業界限,分階段、分領域、分重點協調配合,共同進行研究生課程學習指導。當然,無論是教學還是導師團隊,都必須不斷探索有利于學生學習創新的指導方式,除采取師生座談會、專題研討會、網絡互動等外,還要積極創新出更多形式,使老師的指導更具有實時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開放式教學創新的資源保障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學改革引入模塊化理念,走差異化、特色化、多樣化的研究生培養之路,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充分整合地方研究生教育資源,彰顯特色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基礎性保障,才能使其科學的理念得以應用到具體的研究生教學實踐當中,發揮其應有的效益。事實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地方高校在研究生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權不斷加大。這無疑為地方高校將研究生教學改革與地方的教育優勢資源相結合,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開放教學路徑,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概括地講,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各層次高等院校教學資源。一般來講,部屬院校教學資源比地方院校層次相對高一些,而地方院校在某些方面又往往比部屬院校更有本土特色,甚至可能在特定研究領域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這樣,地方院校之間、地方院校與部屬院校之間,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取長補短,可以形成集約優勢。就地方行政區域內各類型高校及其內部各院系的實際來講,都既有各具優勢的師資和設施,也都有大量課件資源、電子期刊圖書數據資源、紙質圖書期刊資源、學術報告等各種有助于研究生自學和拓展學習,進行專題深度研究的各種輔助資源。地方各高校要實現各層次高校教學資源共享,應積極探索研究生跨專業、跨院校選課,嘗試建立學校院系間學分認可制度;開放校際間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課程,采取租用教學場地和實驗設施、代理授課、插班聽課等多種方式,嘗試構建統一的教學管理平臺、信息平臺和教學輔助系統平臺。從而讓學生能充分享受全面優質的教學資源,充分接觸到各個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教學成果。
第二,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產學研資源。從目前國內外出現的研究生培養典型模式來看,協作式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協作式是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是大學和社會工商、企業界聯合培養研究生。其培養目標是應用型、開發型、管理型的高素質人才。[11]地方高校也應充分整合地方區域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資源,建立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制度,導師團隊和教師團隊都可吸納企業科技人員,可將實踐課程安排到企業實地作為單元知識模塊。同樣,地方政府在整合地方產學研資源方面也可發揮主導作用。在政府主導下,探索搭建起由地方各級政府、各類高校、各種企業、研究機構、社會服務機構等主體組成的研究生教學改革平臺,真正打破課程教學上的單一主體框架。
第三,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科研特色優勢資源。不同區域、不同地方在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地方性優勢教育資源,包括在某些特定研究領域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或處領先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團隊,或具有本土特色優勢的專業研究方向。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在研究生教學改革中注重特色化、差異化,使地方高校培養出的研究生具備專業特色方面的能力優勢,在特定領域有較強的競爭力。
第四,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各級政府資源。模塊化理念下研究生課程改革涉及地方區域內所有高校、科研院所、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涉及廣度深度前所未有,由于各資源單位都是作為獨立的單位個體存在,在組織體系、管理運行、經濟核算、資源管理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系統,需要科學研究、合理設計,構建資源共享的系統平臺,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要有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和完善的運行機制的保障,必須要有作為第三方的政府部門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換言之,必須要有地方政府的認可與支持,有具體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推進,才可能實現既定的目標。因此,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提出詳細可行的配套改革方案,加大行政助推力度,建立社會人才需求預測及信息反饋機制,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科研基地,對地方高校研究生課程改革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總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學改革應以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的“三型”人才為目標,引入模塊化理念,走以地方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模塊化與開放式教學為核心的差異化、特色化、多樣化發展之路。同時,還要重視對地方教育資源與政府、社會資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逐步對研究生培養模式構成要素的培養目標、入學形式和質量評價等各方面進行拓展和深化,開辟全面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創新路徑。
[1]2010 年教育統計數據[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04.html.
[2]研究生教育:推動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EB/OL].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GB/8216/217356/217605/14219970.html.
[3]侯亮,唐任仲.產品模塊化設計理論、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J].機械工程學報,2004,(1).
[4]俞琦.模塊化理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6:8.
[5]王宇.模塊化理論與應用[J].民營科技,2011,(9).
[6]樓一峰.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塊化設計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6,(7);紀雄,王文娟.職業教育課程項目化、模塊化教學運行機制研究(J).科學時代,2012,(7).
[7]黃洪旭,陳楠.開放教學的相關理論及教學方法[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8]黃玉祥,朱瑞祥.LPC教學法在市場營銷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高等農業教育,2010,(5).
[9]黃育妝等.PBL教學模式的理論及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
[10]田聯進.美國研究生教育制度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22.
[11]田晶.專業式與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及啟示[J].湖南社會科學,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