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第二中學遼源市 136200)
“為什么我們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振聾發聵,發人深思。“好學生就是滿肚皮問題的學生”著名的“錢偉長之答”擲地有聲,令人幡悟。
那么,如何將“三疑三探”應用于實際的教學中呢?
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首先需要學生去了解,越了解,越琢磨,才能越參與。根據這些日子的搜集和整理,我開了一個以“一年四班“三疑三探”課堂改革動員大會”為主題的班會。同學們看到這種新方式帶來的成果都很激動,也很憧憬。在班會上,我還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了一節課堂實錄,讓大家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和體會的過程。
首先:我把學生按照期末考試成績分成A(前18名)、B(中18名)、C(后18名)三組。班級54人,共分成9組,每組6人;其次:A組從前往后截取2名,C組從后往前截取2名,B組一前一后選取2名,組成一組,以保證每小組的均衡性。最后:民主推選小組長。
3.制定并公布小組月考核辦法,制定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月考核項目有兩個,一個是課堂小組賦分的累計值,一個是月考小組的整體成績。為了避免學生在課堂上過分注重分數,而忽視課堂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知識、鍛煉思維,即課堂表面上非常活躍,可是真的考核下來,學到的東西并不多。所以課堂積分按30%計算,月考分數按70%計算。讓學生既重過程又重結果。每月評出最佳提問明星,最佳答疑明星,最佳合作小組,最佳成果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老師說過,管理班級最重要的是民主和法制。民主就是依靠群眾的智慧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育方式的改革成功與否,當然,最有發言權的也是學生。每周最后我要學生分科細致的寫出自己的感受和存在的問題。通過54份民意調查,歸納出初期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這個幾乎是每個班級在初試時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上課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知識,分數只能說明過程,并不代表結果。同時要評價機制上課堂積分按30%計算,月考分數按70%計算,以進行小組排名。讓學生既重過程又重結果。
試行初期,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比較低,所以,自然沒有老師講的透徹。對于這個問題,教師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是耐心,給學生過度的時間嗎,再等等,讓他再想想,實在不行,讓小組內補充,再不行,讓別組補充,千萬別怕浪費時間。用教師的嘴是快,可是答案推到出來了,學生的能力還是沒有提高。同時,更需要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及時對學生進行培訓,千萬記得培訓學生,授之以漁;當然教師還要以及及時補充、修正、拓展知識點。如高中必修2第2單元第4課第一框《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學生在講評依法行政含義之時并沒有談到我們憲法和法律的實質: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依法行政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就需要教師拓展進去。
當然,還存在一類學生,還是覺得課、題聽得不透,我課下找他好好的談了一次,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們終于分析明白了,原來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在前面講的是學生,不是老師,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不認真傾聽,加上學生講的可能有時候有廢話,又溜號了;第二,有時候跟不上題,學生到臺前直接進入講解,講了半天他還不知道在講哪道題。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以前是老師講,現在是學生在講,可能沒有老師的思路清晰,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那也是集中了一個小組的智慧,學會傾聽,才能知道他有什么不足,思考自己如何克服這些不足。更為重要的是,老師最后的講評,一定會遵循“三講三不講”,教師要把這個跟學生交待清楚,學生講明白的老師就絕對不講了,你沒認真傾聽,就是你的損失了。
從最初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到現在大刀闊斧的進行,我的感覺是:改革,最難的是打破自己的觀念,一往無前的勇氣,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其實,真是試行起來,覺得也沒有那么難。我的班作為我們學校教學改革第一批試點班,到現在也不過短短兩個星期,可是從老師到學生都品嘗到了“甜頭”,上課沒有人睡覺了,很少有人發呆了,大家熱火朝天,每個人成了學習的主人,由于學生的創造力,班級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讓學生更加熱情主動,讓老師驚奇驚喜,從而更堅定了改革的信心。在改革的路上,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三疑三探”也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但是我們堅信,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是比問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