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彬
(福建省仙游第四道德中學 莆田市 351253)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文明、得體地交流,不僅要能根據對方的話語理解對方的觀點,也要能夠清楚、連貫、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平時多聽,多留心身邊的生活,積累在不同場合下文明、得體的用語,多參加討論、演講比賽或辯論。那么對學生可以做哪些有效的課堂聽說訓練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過去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調動學生愛聽、想說的積極性,所選內容必須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是他們所關注、關心的話題,日常教學中,有時我會讀一段新聞、故事、對話或評論等,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記錄下來,可全文記錄,也可摘記或記住主要內容。學生通過細心專注地傾聽,學習在轉瞬即逝的語音中捕捉信息,理解對方的講話要旨。此外我還組織班級開展課前美文共讀,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讀朱自清、巴金、畢淑敏等名家經典散文,其他同學在下面聽,聽后要求學生簡要復述,并說說這篇美文好在哪里。實踐證明,美文共讀不僅讓學生充分領略到名家經典的生花妙筆,也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教師在聽說教學中要講究方法,因為一個班的學生,說話能力總是有不同的。對一些生性靦腆,口語表述能力不強的學生,要降低說話難度,只要學生敢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就應該給以鼓勵,使他們消除緊張畏懼和自卑心理,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敢于開口說話。為了實現這一個目標,我要求凡是上語文課或課后閑談,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并反復補充,說錯了不批評,不挖苦取笑,也不允許同學們在背后議論嘲笑,漸漸地也就消除了學生的顧慮,使學生克服“怕說”的心理,在公共場合也敢慷慨陳詞。
記得前年教了一個剛轉學來自四川的農民工孩子林圣,由于在四川老家長期缺少交流,林圣在課堂上總是一言不發,想說也不敢舉手,了解情況后,我先是鼓勵他,多讓他起來讀讀課文,回答些簡單的問題,沒想到我的鼓勵和微笑竟讓他在課堂上變得“敢說”起來,值得一提的是,上學期林圣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愛國主義讀書活動演講比賽還獲得了三等獎。
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勤學苦練,反復推敲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不厭其煩地激發學生想說多說的欲望,創造“說”的機會,提高“說”的技巧,所以平時我會有意識地舉行各種聽說活動,如“美文共讀”、“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等,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得到鍛練,激起了想說的欲望。當然也可多開展“課本劇”表演,像《皇帝的新裝》、《羚羊木雕》、《威尼斯商人》等文章都是開展聽說訓練的好素材。給他一個舞臺,還你一個奇跡,許多時候孩子們的表演天分、“說話”的能力會讓我們耳目一新,刮目相看。可以說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不僅能夠訓練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他們的聽說水平,也為平時的交往、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有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幾分鐘議一議學校、班級大事,談一談昨天報紙上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然后自由討論,暢所欲言。可以在每周作文課的課前上一會兒口頭作文,我的做法是先準備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或是當今社會熱門話題,如“老人摔了該不該扶”等,上課前做準備,上課鈴響了以后口頭作文,請以一兩位同學上臺發言,臺下的學生作評委,評析同學口頭作文的優缺點,這樣他們還能互相學習,相互促進,因為對口頭表述的人來說,它要求認真組織語言,表達要準確;對聽話者而言,在聽人家說的過程中,邊聽邊思考,不僅要聽明白、聽清楚,還要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評價意見,實踐證明長期堅持課前聽說訓練,效果還是明顯的。
有的學生說話口齒伶俐,他們擅長描述,而且表情也比較豐富,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各自的特長,讓他們有機會在同學面前亮出自己的優點,并適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這樣他們就有一種成就感,樂于去說,其他同學也會由羨慕到努力訓練提高,不經意中同學們就會對說話產生興趣。
班內有個叫陳悅的同學,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而且音色好,剛上初中就被校“心悅”廣播站收為播音員,課堂上,她表現也很積極,于是我就盡量多給她展示表演的機會,甚至有時我還會讓她來當“小老師”,替我分析問題,她也不負所望,說得頭頭是道。經過長期的訓練,她的演說能力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14年7月,她參加福建省教育廳組織的“美麗福建,我的夢”演講比賽,還榮獲全省“一等獎”。
教育應致力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堅持進行大量生動活潑的聽說訓練,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初步學會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邏輯的嚴密性,寫作的獨創性,促使他們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