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善珠(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壇洛鎮富庶中學 南寧 530041)
“語文素養”是語文教育中的一個核心概念。2001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提及“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教育目標后,“怎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引起了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極大關注。所謂“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語文修養,其涵義遠遠超過了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范疇,包括了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知識的積累、道德情操的熏陶、審美情趣的養成。這一定位充分反映出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對促進語文課程改革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有效學習語文并在語文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呢?筆者認為,其根本的路徑仍在于緊密聯系教材,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恰當把握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教學引路人的定位,深研教材,拓本清源,精心施教,培養學生形成扎實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鑒賞能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更是形成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要抓好閱讀訓練,必須從誦讀、閱讀、感悟、拓展寫作等多點著眼:
提高語文素養,就要注重通過誦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之美,從中感悟作品,單純注重于字詞句的學習,忽視了其中承載的豐富情感與意蘊,只能是“買櫝還珠”。比如:誦讀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時,就要根據文中描繪音樂的詞句以或輕或重、或低沉或昂揚調整語調,而辛棄疾的《破陣子》通篇要讀的鏗鏘有力,李清照的《如夢令》則是要讀的一唱三嘆。通過富于音樂節奏感和韻律感的詩文誦讀,學生不僅感悟到文字之美,更可以豐富文化底蘊。
細讀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抓住、讀懂重難點,學會體會感受。一是抓住關鍵詞句,精讀感悟作者要在文中表達的情懷。如朱自清《春》一文中,繪春的文字詞句不絕于眼,但抓住“新”、“美”、“力”三個詞,再反復咀嚼品讀,春天之美就躍然紙上了。二是要融情入境,以自身的情感體驗感悟文本。如閱讀李白《行路難》,學生就要將自身的情感帶入詩歌,“以我之心來尋找古人之心”,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中悲嘆詩人的郁郁不得志,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感受李太白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樣才能通過有效地閱讀解讀詩歌或是其他類型文本。三要養成“圈畫點評”的習慣。“圈畫”,就是要時時處處注意摘錄標注閱讀文章中絕妙的表達技法或是點睛之句,“點評”則是要學生簡短記錄下自己對文章中精彩詞句的理解與思考,這種方法在為學生豐富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為其自主生成語文素養奠定了基礎。
語文素養的外化體現為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但這些能力是互通的。學生寫作水平高、語言表達能力強,他的閱讀能力一般不會差;反之亦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引導學生形成樂寫、會寫的習慣,教師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聯系起來,指導學生述說感悟、仿寫、續寫、擴寫,使學生在寫作中不斷運用到所掌握的精彩詞句、藝術表現方法以及文學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應當由此著手。關注“課外”,就是要發掘、利用好語文教材之外能夠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其它一切教育資源。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運用,拓展語文素養培養的空間。
正如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以致用,更多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開放”語文課堂,才能充分地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更多的提高。在平時教學中,筆者著重嘗試了組織辯論會、課前即興演講等幾種語文實踐活動。以組織小型辯論會為例,教師可以采擷學生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或是與生活學習聯系緊密的話題,擬定“中學生使用手機的利與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類選題,引進課堂,組織辯論。會前教師要指導辯論雙方認真準備資料,針對對方可能提出的論點、論據,思考對策,在會上,辯手和學生組成的智囊團要仔細傾聽,從對方的論點中抓住要點、找出漏洞,使己方的辯論有理有據。在這種交互、激烈碰撞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聯想發散思維都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提高,語文素養自然可以得到積累。此外,如組織課前3分鐘即興演講、讓學生做一回主持人、制作主題手抄報等活動也都是發展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臨場應變組織能力以及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的好方法。
語文素養的培育是在長期的學習與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沒有豐富的文化積累和生活積累,將語文知識內化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素養無異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那么談及語文素養積累,應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
“語文素養”觀的提出,要求我們關注語文課程的文化積淀,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博覽群書,廣泛涉獵,讓他們樂于與有益的書籍刊物交朋友,上起先秦、下訖當代著作,不拘散文、小說、雜文等形式,都可能成為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提升語文能力的途徑。對此,教師也要組織好名著閱讀、文學講座等活動,深入淺出地講解名著的閱讀欣賞技巧,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指導學生練寫讀書筆記,做好剪貼本,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長期堅持,不僅有益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鑒賞閱讀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形成豐厚的文學功底。
語文即生活,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開放“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門”,讓他們聆聽到小溪的淙淙聲、白日里融雪的水滴聲和蟈蟈兒的齊鳴聲,而不僅僅是從枯燥無味的干癟句子中臆測著這些神奇事物。比如:朱自清《春》一課中描繪的春風圖、春花圖等,沒有親身體驗,學生就很難從文字中感受到青草萌綠、泥土芬芳以及其中蘊涵的濃濃詩意,此時教師就可以適時組織一次踏青,在田野林間中上一節語文課,帶領學生追尋春天的足跡,感受文字與自然水乳交融之美。當然,這并不是說組織幾次活動就可以提高語文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更需要教師、學校與家長的通力配合,只有讓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敞開生活的大門,才能讓學生以其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觀察生活,從而豐富生活積累,使語文素養的提高落到實處。
初中語文將教育目標定位于養成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是為了識字、讀書和寫作,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獲得一個完善的語文知識結構,培養其解讀文本、認識世界的的信念與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以上方法外,還需要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繼續探索、發現與總結。
[1]朱作梅.走進文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讀與寫雜志,2012,9(10):184.
[2]閆汝娟.淺談通過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赤子,2014(10):204.
[3]劉紅葉.開放和諧的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4(10):128.
[4]陳富.通過語文自讀課提升學生語文素養[J].中學語文,2014(8):30-31.
[5]楊詠梅.加強“讀”的訓練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語文天地,2014(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