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文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楊獻珍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一生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的科學的哲學思維方法。在這些哲學思維方法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合二而一”哲學思想。楊獻珍“合二而一”的哲學思想深刻體現了辯證法對立統一的普遍規律,但是這種規律并非是“合二而一”的那種“斗爭哲學”,而是一種凝聚一切力量,共同促進新局面的開創的“和諧哲學”。這種“和諧哲學”對當代學生黨員的成長和發展,特別是對學生黨員的認知與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作用。
任何思想界的思想都是從繼承前輩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就像列寧在論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時所指出的:“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極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楊獻珍“合二而一”思想的形成也是如此,“合二而一”思想是楊獻珍將中國古代思想家“對立統一規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要考察楊獻珍“合二而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學內涵,就必須對這種思想提出的背景進行了解。
從時代背景來講,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前期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使黨中央高層領導逐漸產生自滿情緒,急于求成的思想開始出現。八大二次會議之后,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逐漸開始,全國不少地區都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思想有糧就有糧、思想有鋼就有鋼”等唯心主義口號。這種嚴重脫離實際的社會狀況引起了楊獻珍的重視。
1958年11月,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楊獻珍在給黨員上課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中存在的問題。這種做法觸犯了不少人,在與他們的斗爭中,楊獻珍被降為黨校副校長。但是楊獻珍并未停止對真理的追求,他陸續撰寫了多篇相關文章,來針對這個問題。1964年,楊獻珍撰寫了《要學會掌握對對立統一規律去做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尊重辯證法》一文,并在文中全面闡述了“合二而一”思想,這是楊獻珍“合二而一”思想成熟的標志。
從理論淵源上講,最先引起楊獻珍注意的是1956年列寧《哲學筆記》在中國的出版。在列寧《哲學筆記》中的《談談辯證法》一文里,列寧對辯證法的實質進行了闡述,并引證“統一體是由兩個對立面組成”這一觀點。隨后,楊獻珍又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發現了“合有無謂之元”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對立統一規律的一種表達法。隨著楊獻珍對這種思想認識的逐漸深入,最終闡發了“合二而一”的哲學思想。
從理論基礎方面講,“合二而一”強調的是矛盾的統一性。一方面,“合二而一”注重實物對立面的統一性,看到雙方如何互相依存、聯系,注重探求事物對立面統一的具體途徑和方式。另一方面,“合二而一”以矛盾對立面的同一作為價值訴求,從未拋棄矛盾的斗爭性。楊獻珍引證了列寧在《哲學筆記》中的話:“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為什么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面當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該當作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楊獻珍強調,矛盾的同一性是普遍原理:“學習毛主席的掌握矛盾的同一性的原理來指導工作,是擴大革命力量的唯一正確的方針。……如果我們能夠用矛盾的同一性的原理來觀察國際的和國內的問題,也能使我們具有清醒的頭腦,而不致為一時的滿天烏云所迷惑。” 他還明確指出,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指導中國革命的典范。統一戰線政策是辯證法,關門主義是形而上學。
從思維方式上看,“合二而一”堅持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維方法。“什么叫辯證法的思維方法呢?是——否,否——是,是中有否,否中有是;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它不是絕對不能夠相容的對立,而是對立中的統一。是——否,自由一一必然,聯合——斗爭。自由里面有必然,我們認識了必然,我們按照這個規律去辦事情,那就自由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最基本的觀點就是聯系的觀點,它反對割裂對立面的聯系而走向極端片面的形而上學,“合二而一”正是建立在這一科學思維的基礎上形成的。楊獻珍認為,“學習辯證法就是要學會把兩個對立的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本事,就是說,要學會掌握對立統一規律來做工作,學會兩條腿走路。所謂對立統一,就是兩條腿走路”。這是對“合二而一”的形象概括。
有上述可以知道,“合二而一”的內涵,簡而言之,就是楊獻珍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哲學命題,立足于現實生活并賦予其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內涵,將其作為對立統一規律的一種表達方法。
學生黨員在高校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有著優異的成績、較為全面的思維方式以及較高的思想覺悟,同時他們也是身邊同學學習的榜樣和校園活動的組織者、帶頭人。但是,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及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垃圾信息的影響下,不少學生黨員對自己的學習和信仰都產生了懷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大學校園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各類學生組織和社團對剛踏入大學校園的青年學生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隨著在校時間的增長,不少品學兼優的學生憑借 其努力不僅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有的更是成為了某個學生組織或社團的領導者。這種看似輝煌的表象,實際上卻為廣大學生黨員帶來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分配學習與活動的時間?當二者沖突之后該如何選擇?如果選擇學習,放棄學生組織,那么值錢的辛勞就付諸東流;如果選擇學生組織,減少學習時間,那么就失去了一個學生應有的本分。不少學生黨員都或多或少的陷入這種困惑之中。隨著時間的發展,兩者矛盾愈演愈烈。
讀書無用論思想不僅存在與普通學生之中,也存在于學生黨員之中。導致學生出現讀書無用論思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首先,所學專業實用性問題。存有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大學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認為自己所學專業并不實用,畢業之后只能從事技能要求較低的工作。其次,是不少黨員學生更加注重實踐活動,從心里認為讀書不如動手。近年來,不少大學生在畢業之后都很難找到跟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于是,自己在大學所學習的專業就成為了擺設,而工作時,又要一步步的從頭做起。不少優秀的學生黨員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逐漸的對工作和學習都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這種心態也將會影響到周邊的同學,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學習與實踐、讀書有用與無用論問題嚴重制約和影響了學生黨員的成長與成才。面對這些嚴峻的問題,如果處理不慎,就很容易導致學生黨員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這一問題。
楊獻珍“合二而一”的哲學思想認為:要注重實物對立面的統一性,看到雙方如何互相依存、聯系,注重探求事物對立面統一的具體途徑和方式。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哲學方法來解決學生黨員所遇到的問題。
楊獻珍的“合二而一”的思想從哲學層面上來講,實質上是一種“和諧哲學”。“和諧哲學”的內涵是而是凝聚一切力量,共同促進新局面的出現。雖然它并不像“斗爭哲學”一樣只能通過斗爭來產生新的事物,但是這種“和諧哲學”之中,也是包括斗爭的。因為楊獻珍認為“合二而一”與“一分為二”都是關于“對立統一”的表述。這種“和諧哲學”對學生黨員正確處理學與行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生黨員的成長成才,既離不開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也離不開對校園活動的實踐。只知道學習不知道實踐,很容易走向唯心主義的誤區;只知道實踐而不學習理論知識,那也只是蠻干。因此,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黨員的成長、成才。但是,將兩者相結合的過程中,除了要結合,也需要“斗爭”——如何分配兩者的時間。對于實踐分配,我們應該辯證的來看待。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學習是成長的基礎。因此,學生應將學習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學生黨員要做的活動非常重要,那么,學生黨員可以與教師或同學商議,將課堂內容下課后利用其他時間補上。這樣,就可以減少因為時間沖突所引發的矛盾。
“合二而一”思想堅持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維方法,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它不是絕對不能夠相容的對立,而是對立中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最基本的觀點就是聯系的觀點,要用聯系的眼光來看問題。面對學生黨員所出現的心理問題時,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黨員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面對學生黨員所出現的對讀書有無用性的困擾時,首先應該正確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這個問題,讓學生知道導致讀書無用論思想產生并流傳的成因是很多的,找出問題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并去分析矛盾;其次,要引導學生運用合二而一的思維來看待這些矛盾,讓學生了解到任何事物都是由兩個對立面構成的,不能只看到壞的一面而不看到好的一面,同時也要注意它不是絕對不能夠相容的對立。只有正確的認識矛盾對立的雙方,才能夠徹底的解決問題。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列寧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澤東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楊洪林.楊獻珍哲學思想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楊獻珍文集(第1、2、3 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7] 楊獻珍.合二而一[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