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芬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湖北 武漢430064)
近年來企業經營的內外環境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為了保持競爭力和靈活適應性,企業正上演著一次次調整和變革。大多數企業已不再承諾終生雇傭制和長期穩定的就業,很多時候員工被迫離職,不是因為表現不好,而是不再適應變化后的工作挑戰。一方面我們在為就業焦慮,另一方面還要思考如何在多變的環境中維持持久的就業。可雇傭性課題研究迫在眉睫。員工的持久就業沒有保障,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沒滿足,供需之間出現矛盾。作為人才市場重要供給者的高等學府,無論是重點研究型大學還是地方應用型大學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滿足可雇傭性培養的需求值得思考。我們知道課程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和核心,那么如何將可雇用性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高等教育的課程教學中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對 Employability這一術語的翻譯一直都存在著爭議,有的譯為可雇傭性,也有被譯成就業能力或者可就業能力。實際上employability不能簡單地翻譯為“就業能力”,因為可雇傭性不僅包括就業能力,還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對其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盛行于90年代的歐美國家。對于可雇傭性的定義,至今也尚未統一。如哈維(Harvey,L.,2001)將學習能力視為“可雇傭性的主要能力指標,認為可雇傭性是雇傭者所有并被雇主所需且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技能總和。”而布朗(Brown,P.et al,2003)等人則認為“可雇傭性不僅是一種個體的能力,而且是種種外界因素影響的結果”。在《高等教育中的可雇傭性:是什么及不是什么》一書中約科(Yorke,M.)提出了自己的定義,“使個人能更好地就業并使他們成功勝任所選擇職業的一組能力、理解力和個人特質”。約科強調可雇傭性是一個過程,認為可雇傭性可以通過高等教育來培養。當然不管是哪一種定義,可雇傭性的實質都體現為就業和維持就業的一系列能力。而這一系列能力,有研究表明,是可以通過正規教育獲得的。由此可見,在高等教育的課程教學中加強可雇傭性的培養也是必要的。
2.2.1 擴招后,高等教育大眾化,人才市場供需失衡,高等教育如何緩解這一矛盾迫在眉睫。
我國自2009年開始擴招以來,畢業生逐年遞增,進入2013年,大學畢業生699萬,再創歷史新高。如何幫助剛畢業的學生,我們不能僅僅只是思考畢業這一年我們該做什么,重要的是畢業之前的整個教育歷程我們該做什么。這需要我們將課程教學改革融入這一教育過程當中去,課程教育不僅僅停留于專業知識的傳播,還應該包括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遷移能力培養。管理學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更是肩負著這一使命。
2.2.2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弱勢群體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匱缺,使得就業更為艱難。加強這部分學生的可雇傭性教育顯得更為迫切。
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來自農村,父母親朋沒有辦法幫助他們建立龐大的社交網絡,也沒有辦法給予合理的就業指導,學校教育的缺位,加大了他們和其他學生的差距。對這部分學生而言,來自課程,學院的就業指導建議顯得尤為重要。管理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多半開在大一階段,從大學教育的初始階段就開始著手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可雇傭性技能的培養,就業擇業觀念的引導,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理論抽象。《管理學》揭示的是企業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本科生無法感同身受,理解不易。第二,靈活性大。管理行為的實施主體和主要對象都是人,人的復雜多變性決定了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管理原則和方法,這和基礎教育中學生們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第三,實用性強,與社會現實密不可分,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來指導實踐,但在理論的運用過程中卻又難以把握,每天身邊都在發生著不同的經營故事,有成功也有失敗。
在當前的就業壓力之下,學生們希望能在知識和應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把這些抽象的,不確定的東西靈活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因而對管理學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充滿了期待。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參與,可是回到實際工作中,他們依然充滿疑惑,無從下手。實際的教學效果和最初的教學目標之間出現了極大反差。這也是課題組成員致力于將可雇用性培養融入管理學課程教學之中的根本原因。管理學作為一門導入性專業基礎課,承擔著為后續專業課程和日后的管理實踐工作奠定理論基礎的作用。對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可雇用性培養起著基礎性作用。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過可雇傭性的概念,學者們仁者見仁,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可雇傭性不只是一種靜態結果,他不僅包括獲取職業的能力,還包括維持長久就業的學習和工作技能,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進一步明確可雇傭性的內涵,便于研究和教學操作,很多學者建構了可雇傭性模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約科等人提出的USEM模型。USEM模型指出:“可雇傭性由四個部分構成:(1)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2)技能(Skills),包括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3)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Beliefs),即對自己的看法及個性品質,主要表現為自信心;(4)元認知(Meta-cognition),包括與學生學習相關的自我意識和在行動中或之后的反思能力。”為了培養這四個方面的可雇傭性技能,我們在管理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研究和嘗試。
基于當前眼球經濟時代的特點,課程教學首先就是要吸引學生的參與和關注,如何加強課程自身的吸引力,課題組一方面需要加強課程實用性的教育引導,另一方面還要研究我們的教育接受群體。對90后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必要的調研,要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自身的追求,還有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有效的糅合在一起。當然我們還要關注他們的生活,做亦師亦友的指導者,這樣他們才能從心里接受你,接受你的課程教學。
4.2.1 教學內容的調整與創新
管理學教學內容在主體上是沒有太多變化的,還是延續基礎理論和管理實踐兩大板塊。只是在這個基礎上還要融入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新內容。受民眾對食品安全,企業倫理的關注,要加強管理道德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分析講解,讓學生理解道德和責任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現代企業不斷在創新中求發展,身邊也在不斷出現優秀的新型行業,因此還要加強企業創新的教育,這個包括組織結構的創新,產品的創新,管理方式的創新。企業家形象在近年逐步提升,出現了很多企業家明星,很多學生以他們為偶像,所以在課堂中還可以圍繞學生膜拜的偶像開展學習研究,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信心。當然傳統內容的講述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理論的發展沿革,結合時代變遷的特點講述每一個理論的產生背景,發展階段,實踐意義。管理的四大經典職能,結合管理過程來講解他在企業管理每一個階段的作用。圍繞決策和執行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入實踐和討論論證。
教學內容的傳承與創新,目的是在管理學教學的基本教學要求之上,加強管理學教學的實踐應用性,使它更接地氣,更加適合學生去實踐管理理論,也賦予管理學以時代感。對于本科生而言這些內容的調整也更加符合學生自我效能感德建立和元認知能力培養的需求。
4.2.2 教學形式的改革與創新
(1)結合歷史和視屏資料講解管理理論。管理學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管理理論,這里涉及很多的理論和概念,知識抽象,學生理解困難。在講解上我們采用結合歷史和視屏資料的方法。比如講解科學管理理論的時候,結合當時時代背景講述理論產生的淵源,講解這一理論在當時社會的應用,最后又是如何出現問題阻礙社會發展。組織學生搜尋特定歷史時代的電影觀看,了解當時的企業經營狀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也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力。
(2)專題討論和課堂研討。管理學課程緊密聯系實際,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很多知識環節存在著爭議。比如講到管理者的素質及能力時,學生就會對管理者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發出質疑,到底是管理萬能論,還是管理無能論呢?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退出課堂,把問題拋向學生,引發他們思考討論,并鼓勵學生拿出實際例證。教師將知識講授方式轉變為學生自己的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力。
(3)案例教學。在管理學課程的很多章節都需要使用案例教學,這些案例來自不同的層面。有圍繞學生生活相關的寢室管理,班級管理和社團管理,這些案例對大一新生而言是比較適合的;有經典著作和影視作品的案例,如《杜拉拉升職記》,《紅樓夢》的鳳姐管理模式,紅頂商人胡雪巖的經營之道,《西游記》的唐僧團隊,等等,這些內容學生們都很熟悉,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思考作品背后的管理原理。當然在課程教學的后期,學生知識儲備多了,理解能力也加強了,也可以圍繞成功的企業家,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來開展案例研究,如在講解領導部分是,可以結合阿里巴巴馬云的激勵溝通案例來講,這樣的講解既生動也便于理解,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4)角色扮演或者情景再現。管理學的很多知識點可以結合場景來講解,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組織沖突的處理,可以設定場景,因航班延誤,旅客跑道“維權”,危害安全,作為民航公司的工作人員和相關管理人員如何和旅客進行溝通。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管理活動,在模擬中理解所學理論,學會獨立分析判斷。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企業管理活動實錄,了解企業的真實管理面貌,彌補大一新生實踐的不足。
(5)個人反思。圍繞課程內容,結合心理學知識,開展一些個人反思測試,加深學生對自我的剖析。比如有:臨終反思,通過這個測試,讓學生了解自我,分析自我,重新定位目標,也啟發學生在目標制定的過程中,如何把握事務本質。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和加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6)實戰演練。將一些咨詢公司所做項目分解后拿來讓學生分析,通過小組調研,資料查找,進行專業分析并提出解決報告。通常小組成員控制在8人左右,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課程基礎之后,就可以組織這樣的活動,由于是實戰演練,學生急切地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參與意識都很高,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通過這些教學活動的組織提高學生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
當然這里提到的一系列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設計都是建立在課堂之上的,管理學的教學還可以走出課堂,進入企業參觀,和相關企業結對實習,還包括有些學生的創業項目的實踐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堂的延伸,來幫助提高學生的可雇傭性。
[1] 汪霞,崔映芬. 將學生可雇傭性培養融入課程:英國經驗[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
[2] Brown,P.,Hesketh,A.and Williams,S. Employability in a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3,(2).
[3] 鄒蕾. 英國大學生可雇傭性培養研究及其啟示——以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為例[J]. 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
[4] 謝晉宇,宋國學. 論離校學生的可雇傭性和可雇傭性技能[J].南開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