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雪莉
(山東大學 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預付制消費卡在世界各地興起,其名稱和定義也略有區別。在美國,美聯儲只界定了預付卡的核心特征:為預先支付的貨幣價值記錄在一個遠程數據庫中,交易授權必須通過鏈接該數據庫才能完成。歐盟各中央銀行在1994年《關于預付卡致EMI(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ion)委員會的報告》中將預付費制消費卡定義為“以特種塑料板形式存在的,具有真實購買力的多用途的支付卡”。德國的定義是存貯預先付款的購買能力,可以代替少量現金做不記名的支付工具。日本的定義則是:預付式證票是指記載有金額或者物品數量或用電磁的方法記錄金額或物品數量的證票。
我國現行法律沒有對預付費制消費卡做出明確的規定,國內對于預付費制消費卡的定義也是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從目前的市場來看,許多行業都發行了各種具有自己行業特色的預付費制消費卡,加上國內預付費制消費卡監管不力,該領域呈現出混亂的局面。在市場流通中,預付費制消費卡就是經營者或者第三方發給預付一定款項的消費者的,雙方在指定的范圍內按照約定的方式分次享受產品或者服務的消費憑證。
由于預付費制消費卡可以享受高折扣和高優惠,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辦理預付費制消費卡,2010年8月,《東南商報》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有85.6%的消費者辦理過預付費制消費卡。該消費方式產生的初衷是好的,這本來是一種雙贏的消費方式。對于經營者來說,可以預售價款、盤活資金、穩定客源,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不但可以享受高優惠或者高折扣,還可以享受更加優質的產品或者服務,同時也找到一種歸屬感。但是通過近幾年的調查發現,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我國的預付費制消費卡的現狀不容樂觀。從《東南商報》調查情況來看,有 85.6%的消費者采用過預付費式消費,其中 20.6%的消費者對這種消費方式持滿意態度,60.8%的消費者認為基本滿意,不滿意的占 18.6%。調查顯示,消費者對公交卡、加油卡等滿意度較高,對美容美發、健身、洗衣等預付式消費意見較大。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于預付費制消費卡不滿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虛假宣傳、不提供書面協議、無法退卡或者轉讓、人去店空。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只是表面的問題,尋根追底,可以探索出該領域存在的根本性問題。
我國唯一一部關于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法律《會員卡管理試行辦法》,對于發售預付費制消費卡的經營者做出了規定,經營高爾夫等高消費的體育運動項目,發卡人應具備經營者法人的資格,并且凈資產額不低于5000萬元,申請發卡是固定資產占資產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但是這部法律已經于2007年11月廢止,并且這部法律針對的只是高爾夫等高消費的體育項目,不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就目前我國的預付費制消費卡領域來看,由于現有的法律沒有對經營者的資質做出統一的規定,幾乎各行各業都可以發行自己的預付費制消費卡,這就使得預付費制消費卡發行領域魚龍混雜,也為以后經營者侵犯消費者權利埋下了隱患。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筆消費都是民法上的合同,只不過是我們沒有去簽訂正式的合同。但是預付費制消費領域不同,不同之處在于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消費方式一般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預付費式消費則往往需要消費者預先支付一定的資金,這就至少需要一個明確的權利憑證。因此,在預付費制消費卡領域,合同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簽訂合同,還有就是霸王條款。現實生活中,很少會有消費者要求經營者簽訂合同,一般只是將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錄入經營者的會員系統,更有一些小經營者,只是將會員信息登記在紙質的會員簿上,這就使得消費者處于明顯不利的地位。經營者掌握著消費者信息,可以隨意更改,由于沒有合同作為合同雙方權利義務的依據,當發生糾紛時,消費者難以舉證,這是預付費制消費卡糾紛解決困難的原因之一。有的經營者和消費者簽訂合同,但是合同帶有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條款,或者只是在消費卡的背面印有一些格式條款,如“會員卡不得退卡轉讓”“會員卡到期作廢,余額不退”“本公司擁有最終解釋權”等。這些格式條款往往單方面的給消費者增加義務,限定消費者的權利,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2012年3月,《北京晨報-商業周刊》針對一百名讀著做出會員卡消費的調查,調查顯示,七成的消費者最擔憂辦會員卡泄露自己私人信息。在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私人的信息安全成為很受消費者關注的問題。在購買預付費制消費卡時,我們往往需要填寫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這就導致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脅,甚至有一些不良商家公開叫賣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有不少的消費者反映,在辦理完預付費制消費卡時,經常會收到各種各樣的垃圾短信和電話。
在我們購買預付費制消費卡時,消費卡的背面往往寫著“本卡中途恕不退款”“本卡不得轉讓”“本卡只能本人使用”等霸王條款。從合同的角度分析,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消費者是債權人,經營者是債務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該條文在但書中又規定了例外的情形。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如此看來,消費者轉讓消費卡時只要通知經營者就可以了,除非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但是在預付費制消費卡領域這樣的條款又往往是霸王條款,法律不予支持。在預付費制消費卡中我們往往還會遇到退卡難的問題,那到底可不可以退卡呢?這個不能一概而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了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由此可見,只要出現了不可抗力或者是當初經營者的承諾不能實現時,消費者就可以要求退卡。
預付費制消費卡領域欺詐主要有兩個現象:虛假承諾和人去店空。很多經營者在辦卡之前用各種優惠和承諾來吸引消費者,一旦消費者辦卡后,經營者就換了另一種態度,利用各種方法推卸責任,不兌現當初的承諾,又因為有不退卡的霸王條款,消費者往往有苦說不出。還有一種欺詐現象,經營者給消費者辦完卡后,直接消失,攜款逃跑,人去樓空。如果經營者惡意卷款逃跑,工商部門和公安局一般采用事后追繳價款和追查當事人的方式,這種事后的處理方式往往使得消費者的預付款很難追回,消費者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預付費制消費卡發行與經營,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一旦消費者與經營者發生了糾紛與沖突,也不是通過一兩個部門就能解決的,預付費制消費卡經營環境的健康發展,更是需要多個部門聯合起來,從而為消費者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消費氛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參照外國的法律和制度,筆者有以下幾個建議。
目前,就我國的法律領域來說,能規范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法律只有《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兩部法律都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礎法律,不具有針對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消費者維權難的窘境。針對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消費特點,筆者覺得可以在現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制度。
1.“冷靜期”制度 通過調查發現,不少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消費者辦理預付費制消費卡都是出于一時的沖動,受到經營者的高折扣和高優惠的誘惑,事后發現自己并不需要這張消費卡或者使用的頻率并不高,因此,對于預付費制消費卡可以規定一個“冷靜期”,消費者辦理了預付費制消費卡后,在“冷靜期”內,可以無條件的退卡,經營者要無條件地接受退卡。
2.舉證制度在消費領域,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群體”的不利地位,很多規則都是經營者一手制定,一旦發生糾紛,如果采用民法上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制度,消費者基本上沒有勝訴的可能性,很多證據往往掌握在經營者手中,這些證據消費者往往很難得到。因此,可以借鑒《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里面的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對于一些消費者難以取得的證據,法院可以責令經營者提供。
3.小額消費糾紛解決制度 消費糾紛往往涉及的金額不是特別大,難以達到法院的立案標準,借鑒外國的成功的經驗,可以建立小額消費糾紛審判制度、小額消費糾紛裁決制度、消費者援助制度,以方便消費者小額消費爭議的解決。
除了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要盡快出臺完善關于預付費制消費卡相關的法律和制度。法律要要對預付費制消費卡的定義、類型、發行主體、發行條件、發行范圍、運行模式等做出明確的規定。還可以參照日本建立保證金制度或者建立行業風險基金當商戶申請發行預付費制消費卡,根據其發行的規模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一旦與消費者發生糾紛,確定是經營者的責任時,從保證金中給予消費者補償。
預付費制消費卡領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監管與調控。其一,預付費制消費卡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可以考慮建立以中央銀行為主導、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為輔助的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政府監管模式。其二,預付費制消費卡審核部門必須對經營者提出的申請進行審核,審核通過方發行預付費制消費卡。其三,為了防止經營者通過格式條款和霸王條款侵害消費者的利益,可以由政府部門牽頭推出規范的合同文本,在合同中明確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履約時間以及違約責任等條款,一旦合同雙方發生糾紛,消費者可以根據合同對經營者進行索賠。
1.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 行業協會可以制定自律章程,并定期對于發行預付費制消費卡的經營者進行監督,對于違反章程的經營者進行處罰,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2.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 對于發現問題的經營者,要及時通過大眾媒體向社會通報,及時向消費者進行宣傳,接受新聞媒體和大眾的監督,。
3.消費者要冷靜消費,提高自己的維權意識 在現實生活總,消費者要刻意培養自己的理性消費意識,抵制住經營者高折扣和高優惠的宣傳誘惑,理性辦理預付費制消費卡。當消費者與預付費制消費卡的經營者發生糾紛時,不可以忍氣吞聲,要利用各種途徑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給不良經營者以可乘之機。
結合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的法律規制措施,我國已經有不少的省市出臺了預付費制消費卡的相關規定,如上海修改完善了《上海美發美容預付費消費卡發售經營者自律公約》,對于經營者發卡備案、保證金繳納、使用與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從而完善經營者消費卡發售行為,減少了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消費糾紛,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預付費制消費卡的法律規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經營者、消費者做出共同的努力,多管齊下,方能促進預付費制消費卡的健康發展。
[1]段寶枚,徐玲,鄭碧.預付式消費卡域外立法考察及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0,2(中).
[2]陸原.預付費類服務的消保維權工作初探[J].工商行政管理,2010,6.
[3]鄭祺.日美預付卡法律規制綜述——兼析我國預付卡規制現狀與前景[EB/OL].http://essay,laweach.com.